瑪尼堆
瑪尼堆 |
瑪尼堆最原始的名字是 "瑪智石" 。這是根據三世如來心咒八字真言 " 嗡 . 瑪智牟耶薩列德",取了前面的"瑪智"兩個字而來的 。
瑪尼石(Marnyi Stone)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來歷
瑪尼石(Marnyi Stone) 最原始的名字是 "瑪智石" 。這是根據三世如來心咒八字真言 " 嗡 . 瑪智牟耶薩列德",取了前面的"瑪智"兩個字而來的。 "瑪智石" 是從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傳統習俗。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比如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着古老雍仲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遺俗 、
"瑪尼"來自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在石頭上刻有"瑪尼"而稱"瑪尼石";"瑪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經加工而成的石頭上刻有藏文經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動物圖紋、神靈圖像、朗久旺丹圖紋等的石板或石頭壘起來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圖紋的各種小石塊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區的石刻"瑪尼堆"隨處可見,數不勝數。
藏族對佛教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男女老幼都以做佛事為崇高。在廣袤的草原上、偏僻的山溝里,人們刀筆不停,艱苦勞作,在一塊塊普通的石頭上刻寫上經文以及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並飾以色彩,使平凡的石頭變成了瑪尼石。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隨着人們不倦的紋刻,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瑪尼石聚集起來,就成了瑪尼堆和瑪尼牆。
歷史淵源
石頭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的載體,以其不朽的質地而成為社會文明繼承和創造的有力見證。石頭不僅能打制各種生產工具、攻擊野獸抵禦敵人的武器,還可造屋建城、磨粉配藥,有些地方還用石頭鎮宅。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大量石器、石棺、石丘墓、石碉樓,可以印證石頭在先民是何等的不同尋常。藏族珍愛奇石,更視"讓炯"(藏語,自然天成)類石料為聖物,如佛像、佛眼 、佛足跡等。另外藏族的頭飾、項飾多用珊瑚石、瑪瑙石、化石及各種美石串綴起來的,擬為靈石崇拜的衍化形態。
據《西藏考古綜述》載:西藏古代存在一種大石文化,是新石器傳統上發展起來的巨石原始文化,並認為是由青海湖一帶的東北藏區進入藏族腹地。這種大石崇拜在藏區各地多有遺存,分三種形式:獨石、石圈、列石。如藏南大鹽湖以南的多仁發現十八行石柱,東西方向。還有列石,其西端有兩個同心圓的石圈,石圈中央另有三塊巨石,較大的一塊高2.75米,巨石前設一祭壇。列石東端還有一用石塊排列成的箭頭。類似獨石散見於藏區各地,如西藏普蘭的石柱;甘南的"長石頭";大山上的"石牛兒",均兀然獨立,高數十米,令當地藏漢人民頂禮膜拜。在藏區,尤其是康區和部分安多藏族在屋頂、門頂、窗台以及土地中央供奉白石,凡供奉神靈之處都用白石為代表。他們崇信白石是雪山的精華,家庭的保護神、田地和莊稼的守護神;還認為高高屹立的巨大白色山石,乃是龍女、神女的化身。遍布藏區高山峽谷、村口道旁的瑪尼堆更是藏族山石崇拜的突出表現、明顯遺俗。
起源發展
西藏是一片被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唐古拉和橫斷山脈牢牢封閉的浩莽神奇的土地。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先民便生存並融合在這片高天厚土之間,默默不懈地創造着自己的文明。
大約在四千萬年前,歐亞板塊撞擊的造山運動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變成了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態的闊岩與石礫就是天公對這片超塵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豐盛的饋贈了。
佛教文明傳來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佛教-----雍仲本教。那時的人們對於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戀。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為人類的保護與破壞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世世代代頂禮的對象。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邪,如此維繫着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散見於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與瑪尼石堆,便是這一古老信仰習俗流變的具體體現。
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於公元十世紀前後,這得益於當時藏傳佛教各派系獲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知與接受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十三世紀以後,摩崖石刻之風日漸衰微,而瑪尼石刻則幾乎不間斷地延續着發展着,成為西藏高原古往今來流傳最廣,風格品相眾多,表現內容和材質手法極為豐富的藏族民間雕刻藝術。
石刻圖紋
從內容上來看:瑪尼石刻圖紋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經文及"卍"符號以外,還雕刻有各種佛像(護法、金剛等)、以及龍、蛙、魚、鳥、獅、象、佛塔、花草等圖紋。同時,比較注意裝飾,並把豐富的世俗生活融進了雕刻之中。
散布在全藏區的瑪尼石刻,處處標誌着人的精神痕跡,以點代面地占據着廣大的自然空間,從地理環境中凸顯出人與其他生命相互聯繫的本質。石刻已經成為藏區最常見的藝術表達形式,成為藏族人獨有的一種心靈語言。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變之心為"如同石上刻的圖紋"。藏族認為在石頭上留下的痕跡保存久遠,如格薩爾的足印、栓馬石印、馬蹄印以及某歷史名人的腳印等。
隨着瑪尼石堆的擴展和普及,瑪尼石刻藝術便應運而生了。受宗教意念的啟迪與驅使而產生靈感,全身心地投入,幾近無條件地為傳達再現佛陀"身、語、意"的宗教使命而創作,是藏傳佛教藝術的主要特徵,也是西藏藝術的根本。在文化範疇上純屬民間藝術的瑪尼石刻藝人,通常在一年之中的春、夏、秋三季是農民或牧人,只有冬閒時才操刀鐫刻。在社會上他們並沒有雕刻家之類的美稱,人們一般都是直呼其為"朵多"(石刻藝人)。
精湛的雕刻工藝及和諧的色彩搭配都是由一些普通藏民雕刻的。他們將刻畫瑪尼石作為一種職業,同時也是為自己今生多積善業。他們整日虔誠地刻畫着,有一字一石的,有六字一石的,於是,個個石塊就有了靈性,並將其有靈性的石頭虔誠地放入瑪尼堆中。
六字真言
石刻藝人們的刻石工具很簡單,即一把榔頭、幾根鏨子。他們刻的內容也很單純:即一種是整部經書,刻在薄薄的石板或石片上;另一種是神佛等的造像,還有一種便是人人皆知的"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為藏區石刻中最常見的題材。據佛經所言,雪域藏地,原來頗多妖孽為害,無量光佛為了利益這裡的眾生,化身為美妙如意的觀音降臨,開示大明心咒,救度眾生有情。六字真言在身、語、意三密之中為意密的一種,是佛、菩薩所說秘密語,真實而不虛妄,故謂之"真善"。它以咒語發聲的力量與宇宙萬物溝通,與自我的內心溝通,擁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為內容的石刻,卻把聲音的象徵轉化為圖形的象徵,將其設置在循環的轉經道上。當口誦真言緩緩行走的朝聖者與此石刻相遇,音、畫在剎那間相互輝映,會給人極大的震撼。
經書是最常刻的內容之一。相比之下,刻佛像的機會要少一些。但佛菩薩造像是藏區石刻藝術中異常豐富多彩的一類。其中有刻在石塊上的,也有刻在崖壁上的。據近年考古學者的統計,僅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摩崖造像便有30餘處,數萬多尊,內容包括佛、菩薩、羅漢、護法神、高僧、弟子、法王、動物等。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要數拉薩藥王山。此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互為犄角,藥王山為金剛手的道場,紅山則是觀世音的道場,它們如同兩扇石門,扼住進入拉薩的大道。藥王山的南緣有一線陡壁,正適合摩崖雕刻。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看見拉薩河對岸岩石顯出六字真言和佛像,於是命尼泊爾工匠鑿刻成形,便是藥王山摩崖造像的最早記錄。從那以後,這座岩石上已經刻了五千多尊神佛,大的高達數層樓房,小的只有一個巴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