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鸿
人物简介
民国十四年(1925),遇鸿15岁辍学,到阎各庄镇拜聂春潮为师,学习皮影雕刻艺术。嗣后专攻金石和皮影镂刻。到成年,家道中落,便以治印和雕影为业。抗日战争时期,遇鸿为冀东行署仿制了许多敌伪的钤章印信,对共产党深入敌后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8年东北解放,遇鸿到辽宁省黑山县以雕制皮影谋生。不久被聘到辽宁省民间艺术剧院,专事刻皮影工作,并在那里教授了4个徒弟,对东北皮影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2年应聘到乐亭县皮影社从事雕刻工作,并着手皮影改革,把过去1尺的影人加大到1尺2寸。影人尺寸的加大,相应地场景摆设和砌末都要按比例扩大, 工作任务繁重,他日以继夜地设计草图1000多张。先是加工节目使用大影人,到1 958年,全堂影人都实现了1尺2寸化。遇鸿还着手影人和砌末的装订改革,把木偶提线方法引进影人中。通过一系列改革加工,他制作的马匹、兽类足尾能自由 活动,特技影人能开口说话,走路迈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形象生动活泼,很受群众欢迎。
王遇鸿刀工深厚,技艺精湛,把金石之工渗入皮影雕镂 之中,刀法犀利剔透、顿挫回旋,以拙胜巧.法度金石,刀口粗细相济,对比生辉疏密有致,条理清晰。尤其注重制作工艺,选皮从不将就,厚薄皮块、用场合理, 不惜工、不惜料,本着匹遇良材,出奇制胜的规范,在他刀下的影人,个个生动逼真,件件好使耐用。他不抱残守缺,师古不泥古,主张革新,力求再创造。他设计 和雕镂的影人头像,特别注意人物性格、身份和年龄特征,个个生动逼真,生活气息浓厚,同是一行人物,各得其体,各具性格。如净行人物,李逵勇猛憨直,张飞 粗中有细;曹操既奸又诈,董卓奸而愚,窗上皆见分明,打破了千人一面的旧规范。额头大小,帽倾帽扬都表示出粗细遇滑。白面书生、粉面小旦,脸线曲直,都有 分寸,直者年少,弓者年迈。额上弯曲示旦,额直示生。在服饰、场景设计上,装饰相宜,夸张有度,刀口疏密得体,圆方相衬,虚实有致,图案做到互余互补,组 织缜密,线条疏而不空,密而不乱,真谓"疏能走马,密难插针"。特别是线条中的中锋回转用刀,以圆破方,颇具匠心,前无古人,在影界为其独长。在赋彩方 面,善于用大色块与镂空部分强烈对比,又间以细腻的分染,明暗互相映照,显得明快庄重。
1963年,遇鸿随乐亭县皮影团赴京汇报演出,郭沫 若同志对他的雕刻艺术给予"雕刻精工"四个字的评价,并接受了王遇鸿影件的礼赠。正当遇鸿艺术精进,渐趋高峰之际,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于1966年病逝 于乐亭皮影团,时年56岁。不幸的是,王遇鸿的艺术珍品,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多被付之一炬,只有几件作品被他的弟子和好友收藏保存下来。1982年,这 几件作品随河北省民间美术作品在北京展出,并由河北省文化局推荐随中国河北省民间美作到日本展出,均获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