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詢
王詢 一般指王珣(東晉大臣、書法家)(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護 ,[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
[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桓溫掾屬,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累遷至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於謝安當政時為秘書監。後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其倚為心腹,累官尚書左僕射,加征虜將軍,領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於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為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假節,平亂後加散騎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年五十二。獲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後改贈司徒。有文集十一卷。
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鑑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王珣 | |
---|---|
出生 |
349年 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 |
逝世 | 400年6月24日 |
國籍 | 中國(東晉 ) |
別名 | 法護、王東亭 |
職業 | 東晉大臣、書法家 |
知名作品 | 《伯遠帖》 |
目錄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王珣出身琅玡王氏,為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最初擔任桓溫的掾屬,與同僚謝玄都被桓溫敬重,後轉任主簿。當時桓溫正進行北伐,軍中機要事務都交由王珣處理,軍中文武數萬人都認識他。
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不甘心被桓溫指責,被逼承擔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的責任,又因朝廷不處理其訴,便叛歸前燕。當時王珣亦參與討伐,於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亂,王珣因功封東亭侯。其後轉任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後,王珣調任中軍將軍桓沖的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王謝交惡
當時,王珣娶了謝萬的女兒,其弟王珉亦娶了謝安的女兒。雖然與謝氏結成姻親,卻互相猜嫌,後謝安更讓二人離婚,王謝兩家於是成了仇敵。當時謝安當國主政,在其意願下王珣被任命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遠地,便不去上任。後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調任秘書監。
孝武所倚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其後,王珣調任侍中,很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倚重。後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任內深得當地士庶之心。
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徵召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事務。
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轉任尚書左僕射,加征虜將軍,領太子詹事。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及郗恢等人就以才學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親待,被引為心腹。但王國寶等人此時依附輔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而司馬道子與孝武帝關係一度劍拔弩張。孝武帝擔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別命王恭和郗恢出任兗州刺史及雍州刺史,殷仲堪司牧荊州,作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輔重臣。
一似胡廣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為寵妃張貴人所殺,禮儀中的哀冊和諡號議定都由王珣所草擬。
當時,王恭入赴山陵,不滿王國寶亂政,於是有意起兵殺死王國寶。但當時王珣阻止,稱王國寶罪惡未彰,人心皆惡時才順應人心誅殺他,這就無往不利。當時王恭亦顧慮作為王國寶黨羽的豫州刺史庾楷,於是打消念頭。王珣卻勸王恭靜觀事變,暫時按兵不動。王恭便放棄除掉王國寶的準備。後來,王恭對王珣說:「最近以來,我看你太像胡廣了。」王珣說:「王陵因為在惠帝面前爭執,陳平經常在一旁謹慎小心,沉默不語,你只看結果如何罷了。」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王珣任尚書令。
同年,王恭因獲荊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陳列王國寶罪狀,起兵討伐他。當時王珣雖任尚書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殺,未及寫遺詔以王珣為顧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發一言。當時司馬道子問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參與朝政,故不會知道二人舉兵之事為言。
而王國寶知道王恭討伐自己,驚惶失措,王緒於是勸王國寶假稱司馬道子詔誅殺王珣及車胤,以誅除時望,並以司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當王珣和車胤前來後,王國寶卻不敢殺害二人,反向他們問計,王珣即勸誘他自動解除他軍政的權力,從而令王恭休兵。
車胤亦陳說利害,分析一旦王國寶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若王國寶未能快速擊敗王恭而殷仲堪卻已東下建康,就將受兩軍夾擊。王國寶聽後便很畏懼,於是上疏解職並致闕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稱獲詔官復原職。而當時司馬道子亦想息事寧人,將所有罪責都推向王國寶,於是收捕王國寶並賜死他,更以自己有罪過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後就罷軍還鎮京口。
隆安二年(398年),司馬道子畏懼王恭和殷仲堪等,於是聽信譙王司馬尚之樹立外援之言,以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當時豫州刺史庾楷抗議但失敗,於是怒而勸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後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廣州刺史桓玄的支持並被二人推為盟主後就正式起兵。
司馬道子在世子司馬元顯建議之下決心討伐王恭,命王珣為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假節。面對桓玄大敗司馬尚之軍,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備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還符節,獲加授散騎常侍。
病重去世
隆安四年(400年),王珣因病解職。同年五月丙寅 (6月24日),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桓玄輔政時,改贈王珣為司徒。
主要成就
書法
王珣工書法,傳世書法作品有《伯遠帖》等。《伯遠帖》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范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為乾隆三希之一。 董其昌稱「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顧復在《平生壯觀》中說《伯遠帖》:「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安歧《墨緣匯觀》評稱:「有自然沉着之氣。」《宣和書譜》稱:「其家世學,草聖有傳。今不見其草跡,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觀其下筆,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於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餘者也。」《宣和書譜》還曾收有其草書《三月帖》,今不存。
文學
王珣有文集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全晉文》收錄有《奏追崇鄭太后》、《書》、《與范甯書論釋慧持》、《重與范寧書》、《林法師墓下詩序》、《琴贊》、《虎丘山銘》、《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
歷代評價
時人: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桓溫: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
王恭:比來視君,一似胡廣。
桓玄: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殷闡:君以圭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內萬里。契同風雲,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於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凶愴痛,慨然留連。
檀道鸞:珣學涉通敏,文高當世。 余知古:溫在鎮三十年,參佐習鑿齒、袁宏、謝安、王坦之、孫盛、孟嘉、王珣、羅友、郗超、伏滔、謝奕、顧愷之、王子猷(王徽之)、謝玄、羅含、范汪、郝隆、車胤、韓康等,皆海內奇士,伏其知人。
王夫之:孝武疑道子之專,而徐邈進漢文、淮南之邪說;國寶就王珣與謀,而珣猶有卿非曹爽之游詞;在廷之臣胥若此矣。
沈約: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
范成大:為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
董其昌: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軼事典故
短主簿
王珣和郗超都有奇才,受到大司馬桓溫的器重和提拔;王珣任主簿,郗超任記室參軍。郗超的鬍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當時荊州人給他們編了幾句歌謠說:「大鬍子的參軍,矮個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歡喜,能叫桓公發怒。」
大手筆
王珣曾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麼粗。醒後,很覺驚異。他對人說:「從這件事看來,我一定要成為大作家。」不久,孝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負責起草,文采很好。
不可無年
王珣病重時,一次問王謐:「當世議論家父會以他比擬誰?」王謐答:「比擬王坦之。」王珣於是轉身面向牆壁,說:「人真的不能短命呀。」
哭吊謝安
王珣因與其妻謝氏離婚而與謝安交惡,至謝安去世後,他出京向王獻之說:「我想去哭吊謝公。」王獻之驚訝地說:「我就是希望你這樣做。」王珣被去了謝安的喪禮。他到後,督帥刁約阻止王珣:「大人活着時,不會見你這個客人。」但王珣不理他,直接走進去哭吊,並且哭得十分傷心。
奕奕悟捷
王珣曾與桓熙兄弟一同乘馬出遊郊野,同行的人都緊隨着桓熙兄弟,唯獨王珣獨個兒在數十步後跟着,眾人都不明白其動機。出遊過後,桓熙等人都已經十分疲倦,回程時原先走在前的人都像屬官,唯獨王珣精神抖擻的在前,時人都贊他的機智敏悟。
家族成員
父祖
王導,王珣祖父,東晉開國功臣,官至丞相,封始興郡公。
王洽,王珣之父,王導第三子,官至吳郡內史。
兄弟
王珉,王珣弟,與王獻之齊名,官至中書令。
子孫
•兒子
王弘,東晉官至尚書僕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領中書監。
王虞,南朝宋廷尉監。
王柳,南朝宋光祿大夫。
王孺,南朝宋侍中。
王曇首,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孫子
王錫,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夏內史。
王僧達,王弘幼子,娶劉義慶女,南朝宋中書令。因不禮待路太后親族路瓊之而對被其怨恨。後因高闍作亂之事被誣而遭賜死。
王猷,王柳子,南朝宋官至侍中、光祿大夫。
王遠,王孺子,南朝宋光祿勛。
王微,王孺子,王遠弟,南朝宋中書侍郎。
王僧謙,王孺子,王微弟,南朝宋太子舍人。
王僧綽,王曇首子,娶宋文帝劉義隆嫡長女東陽公主,南朝宋歷任侍中、吏部尚書,被劉劭所殺。
王僧虔,王僧綽弟,通音律,知天文星相,南朝宋官至尚書令,南齊時官至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此外,《南齊書·王僧虔傳》載,劉宋江夏王劉義恭王妃為王僧虔「同堂姊」,疑亦為王珣孫女
學術論文
樊利傑. 魏晉風流--王珣《伯遠帖》賞析. 《 青少年書法 》 , 2006
由智超,張綺雲. 王羲之書法的唐摹本. 《 文物天地 》 , 2002
孫景文. 瀟灑古淡東晉風流-王珣《伯遠帖》賞讀. 《 中國書法 》 , 2014
張源. 「三希堂」墨寶. 《 山西老年 》 , 1994 東晉 王珣 行書伯遠帖卷. 《 中國書法 》 , 2015
文獻記載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十·晉紀三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一·晉紀三十三》
•《吳郡志·卷十》
•《書史會要·卷三》 =
參考資料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珣字元琳。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於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珣轉主簿。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從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征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太元十五年九月)丁未,以吳郡太守王珣為尚書右僕射。
-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太元十六年)九月,癸未,以尚書右僕射王珣為左僕射,太子詹事謝琰為右僕射。
- ↑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轉左僕射,加征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