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刚
王秉刚 |
王秉刚,1960年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 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2]、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3],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
2021年8月3日23时,王秉刚在天津因病逝世,享年83岁[4]。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5]
出生日期----1938年3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逝世日期----2021年8月3日
主要成就----汽车专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个人履历
1960年清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
1961 年~ 1990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曾任长春汽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海南试验场场长;
1991 年~ 1999 年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曾任中心副主任、主任,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兼可靠性委员会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电动汽车标准化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99年退休后,担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科技部清洁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总体组组长,获科技部"国家清洁汽车行动特殊贡献奖";
2009年后,担任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项目中方协调人;
2011年担任四部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督导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科技项目专员交通组组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顾问;
2014年担任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等工作。曾任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获得成就
主持的"海南汽车试验场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出版"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担任汽车平顺性研究课题组长,汽车平顺性试验评价方法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平顺性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汽公司汽车可靠性试验评价方法课题组组长,课题成果获机械工业技术进步二等奖。
相关访谈
主持人:王秉刚老师好,欢迎来到搜狐新视角高峰论坛,您是清洁能源汽车方面的专家。我们想问,到目前为止旧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阶段,已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您觉得未来还有什么发展空间?
王秉刚:我们做传统的汽车,主要烧汽油产品,这样汽车的发展可以说从技术上来讲还会有前进的余地。比如说进一步降低燃料消耗,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都是有一定潜力的。但是终究汽车要回来,看到能源越来越紧张了,我觉得石化资源昂贵,价格也会越来越贵,必定汽车要找一个新的路径。
主持人:我们现在一直在说做新能源汽车,但是我们感觉好像还离我们一定的距离,传统的汽车还在不断的上涨,您觉得未来大概多长时间,或者说新能源汽车能够进入到老百姓的家里?
王秉刚:首先说新能源汽车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是两类:第一类是以蓄电池储能装置来储存电能推动电动汽车。第二类,就是氢气做燃料。从目前来看,电池的技术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些小型、短距离行驶的车来装备电池,而且做到价格还是可以接受。所以我觉得我们近期就应该马上开始准备这项工作,就可以逐渐推动小型、短距离的车子来开发和推广。但是电池技术本身在飞快的进步,科学家们现在都在寻找一些更先进的电池,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它的材料来源更广泛了。这样的电池技术我相信在未来20年肯定会出现,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装很轻的电池、便宜的电池,电动车的性价比完全可以超过传统车。我想20年左右时间有可能实现。
燃料电池它烧氢,我们一直找一个生产便宜氢气的技术。现在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比如说直接用太阳能,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便宜的氢气。我想这个早晚都会得到解决,利用水、太阳当然是取之不尽的。这个事情我觉得相对来讲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它的技术成熟可能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相信很多科学家正在做这项工作。
所以这两项都是,起码从现在看来取代传统汽车非常好的技术路径。
主持人:也就是说最可能最早看到的新能源汽车可能是由电池来做的。
王秉刚:对。
王秉刚 |
主持人:我知道在我们国家像比亚迪已经在做电池型的汽车了。可能传统汽车中国离世界的起步是有一定起步。但是在新能源来说,从电池上来讲现在被认为是同时起步的。王传福好像也有这个决心要做世界第一,您怎么看待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
王秉刚:我想要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在纯电动车上面确实取得了一个非常好的进展,应该说在国际上我们也是走在前面,这只是问题一方面。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我们看到电动汽车还是在传统汽车基础上来搭建,它是动力系统变了,但是其它的还是传统汽车。应该说传统汽车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汽车我们还是要重视。
另一方面从电池本身来讲,虽然在国际上我们有一定优势,但是据我了解情况我们还不是最好。最好的技术还不在我们这里,包括创新型的东西我们还比较少。包括关键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我们还是不多,所以我们还要努力才行。
主持人:虽然说现在做的还可以,但是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距离的。
王秉刚:我觉得综合来讲,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但是某些方面我们有优势,我觉得只能够这样说。
主持人:如果说像未来能够走在前面还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路要走。
王秉刚:这是对的,所以我们所有汽车的人不要太认为很容易就能够超越,我觉得要是那么容易外国人也会做。从我们这几年技术来看进步还是非常快,总的来讲我们国家的科技基础与国外先进国家总体来讲还是有差距。电动汽车它也是各个方面技术的综合,所以我想我们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突破,比如说对电池性能我们还要努力,我们还要去探讨一些新的电池。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电池,它很多知识产权还是在外国人手里,现在很多国家也在研究新电池,因为目前的电池还不是最理想的,重量还是比较重,价格也比较贵。很多国家还在做这些工作,我们现在赶紧要重视这件事情,中国争取在新的电池材料方面我们要研发出自己知识产权的结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和了解比较多的还是比亚迪,就您了解现在中国尤其是对清洁能源汽车方面还有哪些突破?
王秉刚:比亚迪应该说在中国春电动汽车方面我认为是走在最前面,树了一个旗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个是我觉得是最可喜的,包括比亚迪的电池做的也非常不错。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包括电池行业,我了解的有很多家已经投入很多的资金和技术,也引进了很多人才也都在做。我想除了比亚迪以外中国还有若干个好的电池厂。
另外从整车来讲,我知道像奇瑞、长安、吉利这些生产小排量轿车的企业,他们都有纯电动汽车电池都在做实验,现在也都在申请公款,现在我看到很多形势都很好。
主持人:就您看,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也在引进和购买国外的汽车品牌,包括技术。您觉得从新能源这块来说,如果想有突破,尽快赶超国际的话,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应该比较快?
王秉刚:我想我们还是要强调自主研发,我现在特别关注到我们应有一些引进项目,包括在电池上面,这对我们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我们尤其要把电池作为国家重大项目来组织,一定要在电池技术竞争方面不要落后。电池核心问题解决了,我们电动车就很主动。
主持人:我们现在核心问题它解决的难度有多大?您觉得我们有没有能力能够自己解决?
王秉刚:当然有能力了,我们现在电池从产量来讲应该是世界领先,我听说世界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汽车动力电池研发当中,我们也研发了很多款汽车用的动力电池,有比亚迪,还有动力电池的生产线已经建成了,已经投产了。
我们在电池上应该说有一个不错的基础,我到很多电池厂参观,我也看到集聚了相当多的人才,包括我们自己培养人才,也从国外引进人才。我还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看,我们确实有一批脑袋很聪明的科技人员,有大学教授,他们都在做新电池的研究。我相信只要国家重视,我们电池技术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结果,肯定我们会成为世界上研发和生产电池的先进国家这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未来20年在中国可能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那么到时候,您觉得要多长时间中国的能源汽车能够真正跟世界大国的汽车商进行竞争呢?
王秉刚:我想关键取决于电池的发展。如果弄的好,我想20年左右时间,应该说电动汽车对于传统汽车很多性能上会接近,而且价格上有竞争优势。如果再远一点,30年左右时间,我觉得新能源汽车会有可能发展成汽车的主力。
主持人:到那个时候您觉得从能源方面能够给世界节省多少?
王秉刚:我想那时候汽车基本上摆脱了对石化资源的依赖。比如说我们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氢气。发电我们又不完全用煤来发电,但是恐怕我们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这样的话,我们基本上摆脱了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主持人:那时候的汽车跟现在的汽车除了动力上有区别外,其它方面还有没有区别呢?
王秉刚:从整个设计来讲更好、更舒适、更人性化,整个汽车技术在进步。尤其是整个汽车的电气化、自动化方面跟现在还是会有完全不一样。尤其是智能化方面,大家知道汽车交通安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每年因为交通事故要死伤很多人,这个问题会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会得到解决 。所以将来汽车肯定是既节能、又安全、又舒适。
主持人:谢谢您!
参考来源
- ↑ 节能和新能源是我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新华网, 2009-06-27
- ↑ 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军人,著名汽车专家王秉刚 ,汽车之家网, 2021-08-04
- ↑ NEV碳配额/CAFC政策将使中国汽车产业颠覆 ,央广网 , 2016-08-17
- ↑ 著名汽车专家王秉刚辞世,享年83岁 ,澎湃, 2021-06-04
- ↑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王秉刚:政策创新是海南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大优势 ,搜狐,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