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初
王煜初(1843年-1902年),香港早期著名華人牧師。
牧師,新教[1]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2]》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目錄
人物簡介
王煜初,名沾輝,字炳耀,生於廣東省東莞縣官涌鄉,是中國第一代牧師王元深的長子。王元深是信義宗禮賢會的牧師,因為妻子早逝,便把兩個兒子託付給德國籍牧師葉納青(Ferdinand Genahr),讓他們在葉牧師在惠州所辦的傳道學校讀書。但在教學過程中,葉納青發現王煜初表現得比較愚惰,讀不進書,於是把他交還給王元深牧師。王元深決意把王煜初送出去學做木匠,將來也好謀生。但王煜初死活不從,王元深只好把他送到禮賢會另外一個牧師公孫惠那裡做侍伇。侍伇的工作非常辛苦,王煜初終於感悟到生活之艱辛,立志要讀書上進。於是自己回到葉納青牧師處請求回到傳道學校讀書。葉納青開始並不同意,在他再三懇求下才重新收納他。王煜初果然今非昔比,日夜苦讀,成績很快名列前茅,在神學和國學上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866年,王煜初畢業,成為禮賢會的傳道人,在虎門和新會兩地傳講福音。因其傳道非常勤奮,於1869年得了嚴重的肺病,在友人的勸說下,到香港信義宗巴陵會的育嬰堂診治,經德國醫師治癒後,又回到虎門繼續宣道工作。
1874年,王煜初肺病復發,再度回到香港養病,受信義宗巴陵會的育嬰堂之邀,接受該育嬰堂的教師一職,教導、培育堂內孤女。在他精心培育及感召下,育嬰堂中很多孤女後來都從事教育工作。
1884年,因其在育嬰堂工作出色,被正式按立為牧師。就在這一年的冬天,香港倫敦會中的部分華人成立獨立的華人教會——道濟會。因為缺乏華人牧師,道濟會請求巴陵會的支援。巴陵會遂差派王煜初擔任道濟會的牧師。王煜初接任牧師後,白天出門傳道,晚上在教堂講道,還要拜訪生病的信徒,在各項事上忠心勤奮。孫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學時,每逢主日,都要到道濟會參加禮拜,聽王煜初講道。
除了熱心傳道外,王煜初還是一個慈善家,注重社會關懷的牧者,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工作。他和溫清溪等人發起勸誡鴉片社,派代表赴英國國會痛陳鴉片之危害。由於和育嬰堂的淵源,他非常關心那些盲女的命運。1890年,他寫信給德國教會,向德國基督徒陳述中國盲女童的悲慘遭遇,許多德國基督徒婦女受其感召,捐款於九龍土瓜灣興建了心光學院(瞽目院),專為培養教育盲女童。王煜初在盲女教育事業上功不可沒。
王煜初亦擅長於寫作,有許多釋經、辨道、及護教等方面的文字留於後世。他於 1902年辭世,享年六十歲,葬於香港薄扶林公墓。
參考文獻
-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一: 20世紀上半期的新教2,網易,2020-10-05
- ↑ 《文學回憶錄》聽與讀 | 第五講:新舊約的故事和涵義 ,搜狐,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