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漁洋故居,又稱馮家花園,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新城鎮城南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由王漁洋曾祖王之垣始建,名「長春園」。清康熙二十四年,王漁洋在其故址上增茸,名為「西城別墅」,後成為其故宅;總占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 王漁洋故居由三路建築組成,分別為東路建築、中路建築、西路建築。東路建築為清代典型的五進四合院布局,南倒座、垂花門、過廳、屏門、宸翰堂、東西廂房、後罩房等;中路建築為四進四合,西路建築為園林區,包括明代建築「半偈閣」以及復建建築「雙松書屋」「樵唱軒」等;王漁洋故居的西南側為祭祀區。 2019年10月7日 ,王漁洋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目錄

歷史沿革

明萬曆年間,王漁洋曾祖戶部左侍郎王之垣退居田園之後,為贍養母親所建的宅子,名「長春園」。 康熙二十四年,王漁洋奉使祭告南海歸途中,曾返鄉小住,其長子啟涑修茸長春園石帆亭,為其居所。康熙二十四年,王漁洋乞歸故里丁憂,將長春園故址增茸,取名西城別墅。 清末民初,西城別墅賣給濟南鹽商馮冠儒。馮氏在其故址上進行了部分改建,改建後的西城別墅具有濃厚的民國建築風格稱為馮家花園。 2009年10月,王漁洋故居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建築格局播報編輯王漁洋故居由三路建築組成,分別為東路建築、中路建築、西路建築。東路建築為清代典型的五進四合院布局,南倒座、垂花門、過廳、屏門、宸翰堂、東西廂房、後罩房等保存完整;中路建築為四進四合,曾經歸濟南鹽商馮冠儒所有,馮冠儒對四進院的部分建築風貌進行了改造,改變了原有形制,例如檻窗更改為近現代玻璃門窗,東西廂房的建築標高高於正房等;西路建築為園林區,包括明代建築「半偈閣」以及復建建築「雙松書屋」「樵唱軒」等;王漁洋故居的西南側為祭祀區。

主要建築

王漁洋故居主體建築為四進院落。大門位於東南角。進大門過重門,即南花廳。花廳座西面東,面寬3楹,木製隔扇,石徹台階。北為花牆,園門,園門內即前院。北為過廳,五級踏步,前廊5楹,木柱卷檐,雕花門窗。廳前有甬路,路兩側為魚池和東西配房。廳後門可抵後院,後院正堂少低於前廳,配東西耳室。再後為北院,只有正堂,題額「奉先孝思」4字。後院東側為廄院後門,題額「望杏開田,矚榆秉來」8字,系清代張宏海書。院內靠邊緣建有少數傭人房和廄棚外,余為花菜園圃;西南花牆有門,進西跨院,前院有南屋、西屋,後院正房為客廳;再後只有正堂5間,建築形式略同於主體院內建築;最西側是花園,有路與主院相通,園內茂林修竹,四時花香;北部建巨形魚池,池上有雕欄木橋南北相通;西首築一假山,碎石徹成,高15米,山頂建六角古亭,亭額為「喜雨亭」,內設石桌,石墩可供弈息,站立可鳥瞰全城。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王漁洋王漁洋雕像王漁洋,本名王士禛,號漁洋山人,後世人稱王漁洋。幼承家學,早慧聰穎,8歲能詩,12歲能賦,17歲應童子試,郡、邑、提學三試第一,18歲中舉,25歲中進士,26歲授揚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書。王漁洋為官45年,在康熙身邊做官27年,蒙特旨入翰林,是有清以來由部曹改詞臣第一人。王漁洋既是一位內閣重臣,又是文壇領袖,一生著述36種560餘卷,創作詩歌4000餘首,首創詩論「神韻說」,被尊為「一代正宗」,清代康熙皇帝精選其詩作300多首編成《御覽集》,供隨時翻閱。 相關詩詞明·王士禎《秋柳》公安疏盪競陵乖,遠挹誠齋近鐵崖。至竟漁洋工撮合,拈將神韻豁吟懷。性靈神韻兩相成,格調風神孰重輕?隴首雲飛池草綠,何曾慘澹費經營。隨園詩教豎偏師,書卷性靈具足時。別趣別材初未了,滄浪當日已雙持。蜀庖能濃浙能淡,他人言性我言情。了知味在酸成外,始覺無聲勝有聲。漁洋七字妙多姿,絕代魂銷《秋柳》詩。南雁西烏同失侶,風流枚叔總違時。 明·王士禎《江上》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 传说轶事 ==

王漁洋故居中特別將其所作《手鏡錄》刻印至牆上,而《手鏡錄》一文正是其一生正直為官的經驗寫照和自律標準。觀文可以發現,許多廉政、勤政理念放至今日仍有諸多借鑑意義。《手鏡錄》中寫道:「日用節儉可以成廉。」王漁洋身居高位卻每日只吃一兩碗蔬菜,不枉費公家一分錢。在揚州為官五載「不名一錢,急裝時,唯圖書數十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