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五代)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1] ),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汉、后周名臣。
王朴幼时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擢进士第,拜秘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其后见政局日乱,便审势东归,避乱免难。广顺元年(951年),担任镇宁节度使柴荣(后周世宗)的节度掌书记。柴荣即位后,王朴献《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并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累官枢密使。
显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年五十四。柴荣闻讯后,以王钺叩地,大哭不止,追赠侍中,祀其画像于宫中功臣阁。著有《大周钦天历》、《律准》等,《全唐文》录有其文。
目录
基本信息
本 名 | 王朴 | 出生时间 | 906年 |
字 号 | 字文伯 | 去世时间 | 959年4月25日 |
所处时代 | 后周 | 官 职 | 枢密使 |
出生地 | 东平 | 追 赠 | 侍中 |
民族族群 | 汉族 | 主要成就 | 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 |
话题
生平
东归避祸
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状元,担任校书郎。[2]
王朴入仕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而隐帝刘承祐年少,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与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因而预感内乱即将发生,遂离开后汉朝廷,东归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隐帝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害,三家的宾客也大多被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得以幸免。[3]
出仕柴荣
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后周太祖郭威命养子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王朴被授为节度掌书记。 [4]
广顺三年(953年),柴荣入朝任开封府尹,封晋王,拜王朴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 [5]
君臣相知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为帝,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因献《平定策》,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成为柴荣身边重要的谋士。 [6] [7]此时,柴荣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画策。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少数人讲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则主张先取江淮。柴荣早已知道王朴的为人,听了他的建议后,更加感到惊奇,就常与他商议天下大事,感到很满意,便下决心重用王朴。 [8]
显德三年(956年),柴荣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提拔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6]显德四年(957年),柴荣再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留守,授以“便宜从事”。[9]在此期间,都城秩序井然。[6]
天不假年
王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柴荣信赖。但他处事太刚,锋芒毕露,于“稠人广座之中,正色高谈,无敢触其锋者,故时人虽服其机变而无恭懿之誉”。[6]
显德六年(959年),王朴奉旨视察汴口。三月十五日(959年4月25日)[1],王朴在归朝后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两人正在交谈时,王朴突然昏倒,猝然离世,享年五十四岁。下葬之日,柴荣亲临祭奠,以王钺叩地,多次大哭,赏赐大量财物以助治丧,并召见王朴的几个儿子,授予其官职。其后追赠王朴为侍中,将其画像与李蒨、郑仁诲等同祀于宫中功臣阁。[10]
成就
- 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过程中,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使开封街道畅通、壮阔宏伟。故宋人说:“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11]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又奉诏在汴口设斗门,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运。[6]
- 王朴精明机敏,多才多艺,精通阴阳律历。他受命校定大历,考证诸历法之失,与司天监共撰《显德钦天历》,在唐《崇玄历》基础上多有改进,构造九服晷影函数(正切函数)。[12] 王朴通晓音律,考证雅乐,得八十一调,并造“律准”,诏有司依调制曲。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再现并留传。著有《律准》行世。[6]
- 王朴的《平边策》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成就了宋朝的统一。
轶典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风吹开半边的门,赵匡胤正好面对殿内王朴的画像,他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左右侍从问道:“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对他的礼遇为何如此之重?”赵匡胤以手指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朕不能穿上这件黄袍。” [13]
评价
- 薛居正:况太祖、太宗在位,每称朴有上辅之器。[14](《旧五代史》)
- 欧阳修: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15](《新五代史》)
- 曾巩: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而能知王朴之可用,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16] (《元丰类稿》)
-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朴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朴虽出于五代扰攘倾侧之中,然其器识学术,虽治世士大夫,与之比者寡。方世宗之时,外事征伐,内修法度,而朴至于阴阳律历之学,无所不通,所定《钦天历》,当世莫能异。而其所作乐,至今用之,而不可改其五策之意。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则无不成之功,以此推之,朴之所知者,盖未可量也。使遭休明之时,遇不世出之主,则其所就者,将不止于此哉。(《历代名贤确论》引)
- 王铚:①朴性刚烈,大臣籓镇皆惮之。[14] (《旧五代史》引)②王朴仕周世宗,制礼作乐,考定声律,正星历,修刑统,百废俱起。又取三关,取淮南,皆朴为谋。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寿考,安可量也。[14] (《旧五代史》引)
- 辅广:周世宗天资高,于人才中寻得个王朴来用,不数年间,做了许多事业。且如礼、乐、律、历等事,想他见都会得,故能用其说,成其事。 [17] (《朱子语类》)
- 崔铣:子产相郑、孔明立蜀、王朴兴周,皆功运帷闼,而効收远荒。(《洹词》)
- 敖英:吴用三军迭出以肆楚,彼进则此退,彼退则此进,使楚疲于奔命。王朴祖其智坐致江南之困,魏惠侯选军中年力极精锐者教之艺,使之重铠习劳,谓之曰武卒,而列国莫强焉。(《东谷赘言》)
- 张燧:五代人才,王朴为冠。其平边策攻取先后,宋兴之初,先平江南,晚定河东,次第不能易也。其论星历,宋定钦天历,不能易也。其论乐律,宋作大晟乐,不能易也。其言有日:“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则无不成之功。”五季之世,有若人耶(《千百年眼》)
- 王夫之:①枢密不能操宰相之进止,宰相不复倚藩镇以从违,君为民之君,相为君之相,庶几乎天职之共焉。嗣是而王朴、窦俨得以修其文教,而宋乃因之以定一代之规。[18] (《读通鉴论》)②王朴画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岭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后及于河东。其后宋平诸国,次第略同,而先蜀后江南,晚收河东,而置幽、燕于不复,与朴说异。折中理势以为定论,互有得失,而朴之失小,宋之失大也。……王朴之谋,理势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18][(《读通鉴论》)③呜呼!王朴极其思虑,裁以大纲,乐可自是而兴矣。[18](《读通鉴论》)④王朴、窦仪起自燕、赵,简质有余,而讲习不夙,隔幕望日,固北方学士之恒也。[19](《宋论》)
- 朱轼: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次则郭崇韬。……周臣如王峻,斗筲小才,范质又欠一死,惟朴行谊无忝。其理国料敌,(阙)有成算,定律历、兴礼乐,有太平休风焉。方之六朝魏周之间,其与苏绰等伦乎?[20](《史传三编》)
- 蔡世远:苏绰、王朴,虽偏安之臣,未可小也。 [21](《二希堂文集》)
- 蔡东藩:①怀才挟术佐明王,天不假年剧可伤![22](《五代史演义》)②至若周世宗之英武过人,王朴之智谋绝俗,天独未假以年,不获共谋统一,命耶数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矣。然世宗美政,王朴长材,不容过略,故类叙之以风示后世云。 [22] (《五代史演义》)
史载
参考资料
- ↑ 1.0 1.1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世宗纪六》:(显德六年)三月庚申,枢密使王朴卒。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汉乾祐中,擢进士第……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解褐授校书郎,依枢密使杨邠,馆于邠第。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因乞告东归。未几,李业辈作乱,害邠等三族,凡游其门下者,多被其祸,而朴独免。
-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二月,丁酉,以皇子天雄牙内都指挥使荣为镇宁节度使,选朝士为之僚佐,以侍御史王敏为节度判官,右补阙崔颂为观察判官,校书郎王朴为掌书记。颂,协之子;朴,东平人也。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世宗为开封尹,拜朴右拾遗,为推官。
- ↑ 6.0 6.1 6.2 6.3 6.4 6.5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次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岁中,迁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师。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为《钦天历》。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引《默记》:太祖即位,一日过功臣阁,风开半门,正与朴象相对,太祖望见,却立耸然,整御袍襟带,磬折鞠躬。左右曰:“陛下贵为天子,彼前朝之臣,礼何过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 ↑ 14.0 14.1 14.2 14.3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国学网.2015-11-24
- ↑ 15.0 15.1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国学网.2015-11-24
- ↑ 曾巩·《元丰类稿·熙宁转对疏·卷二十九》
- ↑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历代三》.国学导航.2015-11-23
- ↑ 18.0 18.1 18.2 《读通鉴论·卷三十·五代下》.国学导航.2015-11-23
- ↑ 《宋论·卷二·太宗》 .国学导航.2015-11-23
- ↑ 20.0 20.1 《史传三编》.古籍文献网.2016-12-05
- ↑ 《二希堂文集》.国学大师.2016-09-29
- ↑ 22.0 22.1 五代史演义:惩奸党唐主施刑 正乐悬周臣明律.国学导航.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