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府站鎮位于吉林省前郭縣城南部35公里處。地理坐標東經124°54′,北緯44°58′。東與哈拉毛都接壤,隔松花江與扶餘縣社裡鄉相望。西部與前郭縣大山鄉、洪泉鄉相鄰,南與農安縣哈拉海鎮交界,北與前郭縣吉拉吐鄉相連。鎮轄區總幅原面積為25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33000人,其中少數民族1100人。1984年經省政府批准為建制鎮,享有松原市南大門之稱。

王府站鎮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長白鐵路和圖烏公路一級路縱貫全鎮,鄉村道路網絡全部形成,境內有3個火車站點,其中王府站為二級站。因此,王府站鎮目前已形成擁有國營個體16家糧庫的糧食集散地。[1]

目錄

歷史沿革

王府站鎮由駐地王府站屯得名。據考古發現,境內早在遼金時代就有人居住。民國初年此為禁墾區,民國18年(1929年)開發,歸郭爾羅斯前旗公努圖克(區)管轄;1937年(偽康德4年)隸屬郭爾羅斯前旗第一努圖克(區);1940年(偽康德7年)隸屬王府努圖克(區);1945年「八·一五」光復,1946年3月設立王府區(九區);1956年3月撤區劃鎮,劃分為王府站、張營子、卡拉木三個鎮,境內隸屬王府站鎮;1958年10月卡拉木鎮與王府站鎮合併成立王府(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4月劃分出卡拉木公社分治,本境內改稱為王府站人民公社;1967年更名為東風人民公社;1971年又更名為東站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中,進行地名標準化處理,恢復原名王府站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鎮建制為王府站鎮;1984年12月成立王府站鎮。

自然資源

王府站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鎮區域內的三岔溝村蘊藏豐富的天然礦泉水。鎮域內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其中,油母頁岩儲量達1億立方米,膨潤土約1000萬立方米,全鎮耕地資源豐富,約18萬畝,農業人口約7.8畝,是玉米、高粱、大豆種植基地。

土地資源

全鎮幅員面積20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86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29公頃。林地面積2801公頃,其中經濟林面積234.9公頃。其他為村屯、道路建設面積和其它用地面積。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缺乏,地下水資源充足,水質好。東臨第二松花江。

水利基礎設施。全鎮水利設施逐年得到完善,水利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全鎮共有橋1座,涵4個。全鎮共有機電井351眼。

生物資源

由於長期的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小氣候,為動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據統計,境內野生植物就有400多種。

野生動物資源:有狐狸、獾子、貉子、野兔、山狸子、刺蝟、黃鼬、大眼賊、蝙蝠、大雁、燕子、野雞、水老鴟、沙半雞、松雞、灰鷗、鷺鷥、水鸛、水雞、鵪鶉、貓頭鷹、山鷹、山鴿、百靈、叫天子、喜鵲、烏鴉、蛇等上百種。

魚類:主要是生長在松花江、境內人工水域。主要品種有:草魚、白魚、鯉魚、鯽魚、青魚、鲶魚、黑魚、麻鰱魚、嘎魚、鰉魚、船丁子、白膘子、黃姑子、葫蘆子、吉勾等。還有沙鰍、泥鰍、毛蝦、米蝦、白蝦等。此外,還有鱉、蚌、海狸鼠及蛙等水生動物。

農作物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花生、芝麻、綠豆等。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花生,產量分別為每公頃9000-10000和3000-3500公斤。

礦物資源

鎮域礦產資源主要有油母頁岩、膨潤土礦、紫砂陶礦等,其中油母頁岩儲量約2.5億立方米,膨潤土礦儲量達1000萬立方米。此外,還有豐富的砂土建材資源,但目前這些礦產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2]

交通運輸

王府站鎮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長白鐵路和圖烏公路一級路縱貫全鎮,鄉村道路網絡全部形成,境內有3個火車站點,其中王府站為二級站。王府站鎮目前已形成擁有國營個體16家糧庫的糧食集散地。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可完成34400萬元,工業增加值完成10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可實現3908元。

經濟發展

高粱

王府站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鎮區域內的三岔溝村蘊藏豐富的天然礦泉水。鎮域內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其中,油母頁岩儲量達1億立方米,膨潤土約1000萬立方米,王府站鎮耕地資源豐富,約18萬畝,農業人口約7.8畝,是玉米、高粱、大豆種植基地。 項目開發和招商引資工作有了新進展,經過全鎮幹部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已開發引進綠源秸杆開發公司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18個,完成招商引資20114萬元,完成任務100.6%,同比增長61%;33戶企事業單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046萬元,同比增長119%,為王府經濟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民營經濟又有新成果,全鎮各類企業發展到1005戶(含個體經營戶),同比增長18%。民營經濟實現產值76000萬元,同比增長7%;實現銷售收入76500萬元,同比增長8%;利潤7600萬元,同比增長50%;稅金2563萬元,同比增長49%;增加值26560萬元,超額完成了預期目標。

高效農業有了許多新亮點,2008年王府站鎮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了種植業新品種、新科技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壓縮大宗作物種植面積,種植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通過調整,玉米等糧食作物面積減少到8319公頃,辣椒等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3207公頃,比2007年增加950公頃,增長30%。新立村朱軍等幾戶種甜香瓜收入相當可觀,僅8畝地就獲純收入30000元。這些在大旱之年呈現出的新亮點,為2009年農業生產指出了方向。

畜牧業

王府站鎮2008年初,王府站鎮專門召開了畜牧工作會議,對2008年的畜牧業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下發了《2007年牧業工作安排意見》,明確了王府站鎮2008年牧業生產的目標和措施。王府站鎮2008年牛已發展到6000頭,羊要發展到22000隻,禽要發展到340萬隻。王府站鎮牧業經濟達4000萬元,占王府站鎮收入的25%。不斷加快乳業的發展步伐,擴大乳業生產規模。2008年初,鎮黨委和政府把二部落村和哈瑪爾村確定為奶牛養殖專業村,為了提高農民養殖奶牛的積極性,鎮裡在兩個村實行了新購奶牛戶補助3000-4000元的優惠政策,並配套建設了2個奶站,解決了牛奶的銷售問題,受到了兩村農民的普遍歡迎。王府站鎮兩個專業村奶牛已達到了200頭,日產鮮奶1.2噸。帶動全鎮黑白花奶牛達到758頭。同時,加大了黃改奶工作力度,低成本擴張推進了王府站鎮乳業的全面發展。肉雞養殖小區規模不斷擴大,採取典型示範、宣傳引導等措施,加強肉雞養殖推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王府站鎮雞舍發展到140棟,網上面積達到50000平方米,出欄肉雞230萬隻,獲利635萬元。

勞務經濟

繼續堅定不移地把勞務經濟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來抓。加強引導和培訓,千方百計為外出務工人員尋找項目和渠道,搭建平台,搞好服務。先後多次聘請縣有關部門為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培訓,並通過外出務工帶頭人,積極向外地輸出務工人員。王府站鎮鎮裡還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路費和務工安全及維權等相關資料,到目前為止共輸出勞務人員5990人,通過鎮政府組織集中輸送到新加坡、大連、牡丹江、北京、樺甸等國家和地區320人;輸出日本8人,實現勞務經濟5000萬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改善,針對王府站鎮地貌起伏較大、水利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的不利因素,鎮黨委、政府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打大井12眼,王府站鎮機電井達到115眼,進一步提高抗旱能力,為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保障。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2007年王府站鎮預計投資1315萬元,修建了長3.13千米,寬12米的主街柏油路一條,兩側修砌1米寬的石磚排水明溝4.4千米,安裝路燈88盞,建設垃圾點52個。從鎮政府至小橋北,修建排污管線長1.2千米。在園區內,修建了302國道至糠醛廠5米寬的高標準水泥路2098米。幫助91戶村民實現了平房起脊,蓋了漂亮的藍色彩鋼瓦。全部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完成投資1077萬元,剩餘部分將在2008年春天建設。這些工程的建設,進一步塑造了王府的南部中心鎮的良好形象。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又有新進步,按照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生產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的工作要求,王府站鎮在發揮現有各類協會作用的基礎上,2008年新成立了辣椒協會、奶牛協會、哈瑪爾村和小榆樹村農機協會等四個協會。從而使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文化信息服務工程開始啟動,鎮村兩級投資4.2萬元,購進了部分遠程教育設備。[3]

特色產業

春節剛過,又是一年春耕生產時,為了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2月16日,王府站鎮舉辦了瓜菜栽植培訓班。王府站鎮因地制宜,科學管理,瓜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使農戶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2008年,當地農民種植瓜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預計瓜菜種植面積將達到3000多畝。培訓班上,瓜菜栽植專家為廣大農民朋友講授了關於瓜菜育苗及苗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切實解決了農民目前在蔬菜栽培中遇到的困難,真正做到了把科技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及時送到田間地頭、村莊院落。為農民們免費發放了農作物栽培指導書,深受歡迎。為了落實縣委「三到戶」精神,讓廣大農民學到先進的農業科技技術,前郭縣王府站鎮舉辦了優質高效農業技術培訓班。王府站鎮在保證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加大了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王府站鎮的辣椒、菊花等高效農業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並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為了進一步擴大高效農業的種植面積,增加高效農業的品種,王府站鎮黨委、政府經過調查研究,把發展瓜菜複種、覆膜花生種植作為2008年農業工作的重點積極推廣。聘請縣農廣校的老師為農民講授了香瓜的栽培技術以及市場前景分析、花生覆膜技術、家庭理財等知識,受到了當地廣大農民的歡迎。[4]

鄉土文化

那拉街古城

古城位於王府站鎮東那拉街屯東北。北距哈瑪屯約3公里,東距第二松花江約5公里,西、南兩面與東那拉街屯緊連。南牆外約100米處隔一條泉水沖成的大溝,溝處是一條東西向的大土崗。東牆、北牆外皆是高低不平的耕地。古城就坐落在這第二松花江二級台地的向陽城上。

古城呈長方形,方面355°,東、西牆長400米,南、北牆各長300米,周長為1.400米。城牆已遭部分破壞,當地群眾又在原牆上築起一道土牆,西、南、北三面是取外側牆基土,東面是在原牆外是牆基上挖溝取土。現城牆殘高平為2米,寬約5米,皆為夯土壘築。在北牆取土的斷面上,可見夯層,厚約10厘米。

城有東、西二門,各寬約15米,有瓮城。西門瓮城已被取土被壞,面目皆無。東門瓮城保存較完整,呈方形,長20米,寬15米,殘高2.5米,牆寬5米。城四角築有角樓,東南、西南已被破壞,東北、西北兩角樓雖被取土築牆,但尚可見角樓跡象。角樓呈圓形,直徑約5米,突出城外約0.8米。東牆外側可見有四個圓形凸起的土包,突出城牆約0.3米,寬約5—6米,高於城牆約0.4米,應為馬。其相距約40—50米。其餘三面 各有四個馬面痕跡。

城內現已為果樹園,地勢較平坦,由西向東漸高。城內由於多年種植,遺物較少。採集文物有灰色泥質陶片、灰色附加堆紋陶片、篦齒紋褐色陶片及灰色布紋瓦殘片。陶片均為細泥,輪制而成,質地堅硬,火候較高,與城西300米處的那拉街窯址所遺陶片相似。根據此城的形制及遺物,此城應為遼金古城。

古城東臨松花江,地處崗上台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其西約17公里為大土城子古城,東南15公里是哈朋店古城。從地理形勢及地理位置看,三城以犄角之勢遙相互應,皆為塔虎城至農安古城之要道。因此,對研究前郭縣遼金時期的歷史、經濟、軍事、交通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那拉街窯址

在王府站鎮那拉街屯東約100米處有一西北東南向的大溝,一股清泉常年順溝而下,蜿延南流。由于山水的沖刷,溝兩岸坍落城陡壁,高約3米。在東岸岸上、岸下及陡壁斷面上,暴露出很多堆積的陶片,群眾稱這裡為「老窯坑」。

遺址東西約70米,南北約50米。地表耕土層厚20—40厘米,其下30—50厘米為陶片堆積層,再下是黃褐土、黃粘土。陶片皆為泥質輪制,火候較高,多是青灰色,口沿、器壁、器底等各部都有。從殘片看,篦齒劃紋居多,另有附加壓紋、素麵等。能分辨出器形的有圓唇侈口瓶、圓唇大口瓮、折唇高領罐、圓唇鼓腹罐,亦有大卷沿、方唇、雙唇罐等,皆平底,應為金代遺物。在這些遺物中,有很多變形的殘陶片,口沿歪扭,器壁凸凹不平,有很多氣泡、鼓包和裂紋,皆當時燒造的殘品碎片。

在遺址東側群眾取土坑的斷面上,暴露出兩個直徑約1.5米、深約2--2.5米的凹坑,四周的紅褐色燒土,內填夾有陶片、海石、燒土塊、炭塊的五花土。在坑的底部,有約40厘米厚的炭層,皆樹枝炭條。坑下部皆為黃色細粘土。

在此遺址沿溝南、北各約300米處,還有兩個與此同樣的遺址,亦是臨溝壁,陶片隨地皆是。此地土質適宜陶器燒造,近泉以水方便,從所留遺物看,此窯應為金代陶器窯址。

那拉街地處第二松花江左岸,距江僅4公里,周圍地勢起伏,泉水較多,土地肥沃。窯址東約300米即那拉街古城,是遼金時期前郭縣境內重要城堡之一。此窯址的發現,對研究此地金時期經濟及手工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崇化禧寧寺

崇化禧寧寺,位於王府站鎮阿拉街屯中,俗稱「阿拉街廟」。此寺建於康熙年間(約1647---1655年),由理潘院撥巨款修建,建築面積大約六萬至七萬平方米。修佛堂八十一間,寺院中心又建造一座高達十五米的三層大佛殿。整個寺廟雕梁畫柱,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開始僅有喇嘛三十名,隨着宗教的廣泛傳播,最多時達三百三十餘名。加上過往的喇嘛,每天都有六百餘人以上。

崇化禧寧寺每年都要舉辦兩次廟會(其它寺廟都是一次),每年的陰曆六月十五是全旗的廟會。崇化禧寧寺的廟會由王爺親自主辦。廟會所用經費由王府下設各地租子櫃支付,按人頭收款。廟會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念經、「跳鬼」。每次廟會都十分熱鬧,人山人海。廟會不僅是統治階級向各族人民傳播封建迷信的重要場所,也是王公貴族掠奪民財的一種手段。

寺廟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地租收入。廟營地上自己雇長工或廟奴耕種,並養大量的牲畜。至今,前郭縣境內和鄰到仍有「喇嘛荒屯」,皆過去寺廟營地。

三岔溝遺址

遺址位於王府站鎮三岔溝後溝子屯內。屯南緊鄰一條東西向的大溝,泉水順溝自西向東流過,溝南是一道大溝大土崗。東距那拉待古城約3.5公里。在後溝子屯內溝北側的向陽坡面上,散布有很多遼金遺物。

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50米,南北寬約250米,遺址內已全部建為民宅。地表遺物較少,只在村中小巷、社員房前屋後見有少量的陶、瓷殘片等。採集有青灰色泥質口沿陶片、刻劃紋陶片及缸胎醬釉瓷片、缸胎白釉瓷片。

1981年,當地社員在屯內挖土打牆時,曾出土一個四耳大銅鍋,口徑54、腹徑58、通高43.5厘米。距口沿下14厘米處有四個對稱的梯形板狀耳,耳上有凹弦紋,鍋底部有長期使用過的黑灰痕跡。從鍋內取出十一件器物,一件三彩盤,釉色為黃、綠、白三色,是較典型的遼三彩器物,此盤工藝略顯粗糙,釉色不甚均勻。如此完整的遼三彩器物,目前在前郭縣還頗為少見。另有一件黑釉大碗,碗內壁飾多條豎道放射狀紅褐色紋飾,圖案新穎,古樸渾厚,是金代流行的一種瓷器。還有黑釉瓷盤一件,白釉黑花碗一件,龍泉窯大碗一件。其它器物均已破碎。同年,當地群眾在屯前溝內撈河卵石時,又發現一件玉石斧,為墨綠色玉石磨製則成,呈窄長梯菜,表面光滑,斧刃鋒利,未見使用痕跡。長7.2、寬3、厚1.2厘米。以上在物均在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此遺址地處松花江二級台地,這裡山丘起伏,水秀山青,泉水潺流,土質肥沃,景色宜人,是古代勞動人民從事農牧業生產及生活的好地方。根據地表現存遺物和出土器物分析,此遺址應是遼金時期較大的居住址。[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