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莊
地理位置
地處元氏縣西北部半山區,隸屬姬村鎮所轄。西倚封龍山,東至閆堡、城郎,南鄰范家莊,北與鹿泉山南張莊、底下園接壤。域闊二點五平方公里,現有耕田二千四百四十八畝,三百一十六戶,人口一千三百六十五人。本村始於何年已無籍可考。據現存清同治元氏縣誌最早記載:是時王家莊屬齊范社轄,戶百零三戶,口伍佰陸拾柒人,地畝一頃九十五畝六厘六毫。
解放前
"七七"事變前,本村屬國民黨元氏縣四區所轄。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為元氏抗日縣政府西區所轄,曾建抗日村政權、農會。一九三八年建立中共黨小組。一九四零年淪為日偽統治區。一九四三年一月成立中共黨支部。一九四三年底縣區武工隊深入本村,一度改建兩面政權。一九四四年太行一軍區春夏攻勢中,收復王家莊。是年下半年,中共太行區石門城市工作委員會機關駐在本村(當時秦基偉曾住本村)。一九四五年一月,在本村成立了石市城委會領導下的石門市民主政府辦事處,全面展開肅奸除霸,籌糧集款,培訓幹部,抗敵支前等工作,直至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石門解放。王家莊作為堡壘村為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曾湧現出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張新德等傑出代表,以及黃福海、王山雲、王德保、李吉明、王發印、王秉軍、王金保等革命烈士。
新中國成立前後
本村干群積極投身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農業合作化等運動。同時,也經受六十年代三年困難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難。因受當時自然條件限制及政治運動所左右,村民靠天吃飯,靠政府統銷糧生活,溫飽尚未根本解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
隨國家改革開放大政出台,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尤其九十年代後期,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十多年來,先後籌款上千萬元,用以修橋鋪路、挖渠引水、電壓改造、舊村治理、山場綠化等,不斷優化農業基礎,改善人居生活環境。同時,堅持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開發林果、養殖、運輸、旅遊諸業;引進精工包裝、燃料調劑、建材加工、鐵粉燒結等企業,實現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農村經濟長足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脫貧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經濟騰飛的同時,黨支部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在繼承勤勞、堅強、淳樸、和睦的良好民風基礎上,創建文明生態村。不惜斥重金重建學校、衛生室、文化會堂、文化廣場、活動中心、村委辦公樓,安裝閉路監控和有線電視系統,成立業餘宣傳隊,豐富村民業餘文化活動,提升精神文化品味。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設立和睦日、孝敬日、評選模範戶、好婆媳、倡導文明、弘揚正氣、移風易俗、爭做好人,不斷提高村民道德水準,全面構建和諧社會。
王家莊的變遷是祖國歷史進程的縮影,是立黨為公、廉政富民的生動寫照。王家莊的奮鬥與成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同和褒獎,榮獲省、市、縣、鄉各級廉政黨建,民主法治、鄉風文明、項目建設等數十項先進榮譽稱號。尤為可銘之事,2009年4月1日,本村成功舉辦了全國婦聯推動婦女參與村民自治實踐經驗交流會婦代會直選現場觀摩會,集中展現了王家莊管理民主、村風文明、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的新農村風貌。王家莊正在成為封龍山下一顆富、美、和、樂的璀璨明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