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王充(拼音: Wang Chong ),(27年-約97年[1][2]),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哲學家。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但只有《論衡》保存下來。近人黃暉撰《論衡校釋》30卷,是較為通行的版本。後漢三賢之一(與王符、仲長統齊名)。
目錄
人物簡介
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夥伴一起玩,不喜歡隨便打鬧。小夥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願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裡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
王充喜歡博覽群書,但是不死記章句。小時候家裡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集市上的書店,閱讀那裡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於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後來回到鄉里,住在家裡教書。會稽郡徵聘他為功曹,因為多次和上級爭論,和上級不合而辭職。
他擅長辯論,開始的話好像很詭異,最後卻又得出實在的結論。他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質,於是閉門思考,謝絕一切慶賀、弔喪等禮節,窗戶、牆壁都放着刀和筆。寫作了《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其中《訂鬼》已是中學課文。訂正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的認識。 刺史董勤征聘他為從事,改任治中,自己辭職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有才學,漢肅宗(即漢章帝)特地下詔派遣公車(朝廷徵聘賢人特定的車馬)去徵聘他,因為得病沒有去。當時年近七十,體力和腦力都衰弱了,於是寫作了《養性書》十六篇,倡導節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漢和帝年號)年間,病死在家中。
極富爭議
王充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兩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貶重於褒,認為:「其言多激……,露才揚己,好為物先,……然大抵訂偽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風教。」但最終認為《論衡》只是個談助之書。章炳麟《檢論》則褒重於貶,認為王充:「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背,懷疑之論,分析百耑,有所發擿,不避上聖,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鮮有能逮者也。」但也說他:「然善為鋒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惟內心之不光熲,故言辯而無繼。」二十世紀後半以來,由於王充的批判性文風與唯物色彩特別受到青睞,正面的評價幾已呈一面倒的局勢。
由於史料缺乏,王充的生平還存在諸多爭議。例如:鄉里稱孝問題、師事班彪問題、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才學問題等等。根據《後漢書·王充傳》與《論衡·自紀》,比較可靠的是:王充是會稽上虞人,祖先原籍魏郡元城(與王莽同籍)。他的為人與言論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輕時曾做過縣掾功曹等職位,但可能常與長官不合,而屢次遭到辭退(「仕數不耦」)。因官場不遇,故退而勤於著述,抒寫懷抱(「徒著書自紀」)。晚年又任州治中職,後來可能因為老病而「自免還家」。七十歲左右,有感於年老衰病,故習練道家養氣服藥之術,著《養性》一書,為的是追求養生延年。《論衡》一書,由青年寫到老年,應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烏石山(今上虞章鎮濱筧槍山)有王充墓。
《論衡》一書的精神在「疾虛妄」(〈佚文〉)。疾虛妄,疾的是「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對作〉)。漢朝是個讖緯符錄盛行的朝代,王充由於看到了世傳儒書充斥着荒謬,民間言談充斥着迷信,像《淮南子》就記載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並出,堯上射九日等荒誕的故事。而這等書籍傳說,在民間可謂比比皆是。所以王充感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