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離休後的王今生圖片來源

王今生[1] [2](1916年7月13日-2009年7月3日),中國福建省南安市豐州鎮人。1930年3月年僅14歲的王今生即參加了革命,先是加入青年團,後於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惠安暴動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33年他前往菲律賓尋找黨組織,後來參加了當地的抗日戰爭。戰後他離開菲律賓,輾轉於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參加那裏的黨組織活動。1949年回國參加解放戰爭。福建解放後,於1952年他任漳州市平和縣縣長;1954年調任福建省僑委黨組成員、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58年任泉州市市長、中共晉江地區泉州市委副書記等職。1987年離休。

王今生個性突出,敢說、敢罵,清正為民,群眾關係很好。無論在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的年代,還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他頂風而上,奮勇保護古城泉州的古木古蹟,雖遭殘酷迫害,卻無怨無悔。他大半生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目錄

保護古剎

位於福建泉州西街、建於唐宋年間的開元寺及東西塔,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千年歷經風雨的古剎到了現代又險遭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的洗劫。現在人們可以在寺院漫步,欣賞高聳挺立的古塔,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如果沒有王今生,人們也許已無緣見此千年古蹟了。

1966年夏天文革初起,特從外地來泉州「破四舊」的紅衛兵們湧向開元寺準備搗寺毀佛,形勢危急。當時正受衝擊的泉州市市長王今生聞訊,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開元寺不能砸!要砸,你們就先從我身上踩過去!」身材健碩的王今生一邊伸開雙臂攔住紅衛兵,一邊高聲喊着。

宛如被張飛一聲怒喝嚇住的曹軍,紅衛兵們愣住了。王今生見勢,轉而婉言相勸,對他們反覆講述開元寺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

「如果你們對此還有意見,我們可以致電請示周總理」,王今生的無私無畏,以理服人,勸退了紅衛兵,感化了圍觀的群眾,很多泉州市民因此留下來參與寺院的保護工作。千年古剎終於躲過一場浩劫。

在那個荒唐的年代,破壞古剎古佛像的事件防不勝防。泉州承天寺法堂的佛像、銅佛寺的十五尊銅佛也被強行拆下運到工廠。正當這些佛像將被熔化之際,好在已經被打成「走資派」的王今生,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組織人手將佛像運走並保護起來。

往前追溯,1958年泉州市的大煉鋼鐵運動,由於燃料不足,有部門批准學生砍樹做燃料。王今生得悉後四處奔走,以市長的身份制止了一批又一批奉命砍樹的人,從而保住了開元寺、中山公園以及清源山等處的千年古榕古樹。

復修古剎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佛教協會會長的宏船法師回到闊別幾十年的泉州,看到當年自己出家的承天寺殘垣斷壁,悲慟不已。宏船法師找到了王今生,委託他負責寺院的復修重建工程,兩人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重建古寺的思路不謀而合。

1984年暮春,承天寺復建工程破土。從工廠、民宅搬遷,寺院總體規劃的制定到每一項工程的實施,從招聘能工巧匠到建築材料的選購,王今生都親自把關,一絲不苟地按原規模進行修建。經過六年夜以繼日的奮戰,一座座巍峨的殿宇神奇地矗立在原來的位置上。古剎重光,宏船法師由衷慨嘆:「沒有王今生,承天寺不可能這麼快就復建好。」

承天寺「復原」的消息傳開後,許多素昧平生,祖籍泉州、漳州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絡繹不絕找上門來,將一項又一項重要工程託付給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此後的十多年裏,王今生不斷「接招」。

1987年,主持譙樓(威遠樓)重建工作; 1988年,主持開元寺落架修復工作; 1996年,主持漳州南山寺落架重修工作; 2001年,完成崇福寺修建工程。 除此之外,還有延福寺、銅佛寺的修繕工程。

1992年,泉州市成立泉州少林寺復建委員會,身為主任的王今生親自率眾踏勘遺址。在他的努力和影響下,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慷慨解囊,工程進展順利,大雄寶殿、天王殿等中軸線建築在遺址上拔地而起。

他還在修復開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築群的基礎上,組建泉州古建築公司。如今,這個公司已剝離泉州歷史文化中心,走南闖北,成為文物古建築修繕修建界的生力軍,盡顯閩南傳統古建築的風采。公司管理者還獲評福建省「非遺」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離休後的近20年裡,王今生主持修建的殿堂樓閣多達20餘座,成了國內地方上修復保護古建築的先行者,也成為沒受過系統教育的「無證專家」。

著名古建專家馬瑞田說:「王老是『文革』後第一批提倡修舊如舊、維護古建築的老行家,他對中國古建築博物館、對保護中國文化和閩南傳統建築功莫大焉!」

這位「無證專家」的名氣,已勝過他以前政治身份的影響。從「文革」期間力保古蹟文物,到晚年致力泉州文化遺產復興建設,王今生數十年如一日地奔走操勞,他的桑梓情懷和傳奇事跡,在他故去之後的「文都」古城,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王今生的努力與奉獻,被海內外鄉親銘記於心。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1982年,中國國務院公佈泉州為中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為了發掘保護、發揚光大泉州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早已離休在家的王今生於1983年,寫信給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倡議成立民間組織「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集結志士學人,採取有效措施,為保護和管理好這座文化名城貢獻力量。這一倡議當即獲省委、省政府批准與支持。

此後,由王今生擔任董事長和法人代表的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團結了一大批文史界的中堅人物,不時為保護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獻策,並逐步開展了保護和整理工作,開研討會、辦雜誌、出專著,涉及海交、方言、南音、戲曲、民俗、宗教、武術、建築等領域。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南音學會、泉州南音研究會、泉州方言研究會、泉州南少林研究會等文化團體先後成立,《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通訊》《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紛紛面世,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

王今生主持編撰的《泉州古建築》專著,第一次總結了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法式,可說是開山之作,出版後帶動了傳統民居建築的研究熱。1992年至1994年間編纂出版的《泉州歷史文化叢書》(共6冊,100多萬字),在泉州以至閩南地區更是引起不小的轟動。

特別一書的是王今生對南音的保護和傳承費盡心血。南音堪稱泉州的傳世之寶。上世紀50年代,泉州南音面臨後繼乏人的危機,時任泉州市市長的他甚是焦慮。1958年,經福建省文化局(現文化廳)批准,「泉州民間樂團」(泉州南音樂團前身)在他的牽頭組織下很快成立了,泉州南音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樂團成立後,具體教學研究計劃他都親自參與制定,對師徒們的教與學他瞭如指掌,生活上更對他們關心備至。

 
王今生(中)在1985年6月召開的中國南音學會成立大會上,力陳南音的重要地位。圖片來源

王今生認為,泉州南音應該界定為古典音樂,而不僅歸屬於曲藝範疇。上世紀80年代初「復出」後,他親自請來了抗戰勝利後在新加坡時的老領導、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趙渢[3]。1985年,他與趙老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了中國南音學會,隸屬於中國音樂家協會。當時,海內外南音界的專家學者連續幾年匯聚泉州,一起探討研究南音及其歷史源流、發展規律,匯集了許多極有價值的論著。

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會長、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陳日升說:「王老上世紀50年代成立『泉州市南音研究社』,1960年搶救性組建泉州民間樂團,主推召開兩屆全國性的南音學術討論會,推動確立了泉州南音今天的地位,也為南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做了堅實的學術準備。」

除了南音,對泉州的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王今生都抱有極深的感情,傾盡全力支持和保護。他知人,也敢冒風險用人。高甲戲《連升三級》的編劇王冬青和《泉州木偶戲線規》的整理者呂文俊,都是在身陷囹圄時由王今生擔保出來起用的,他們都為泉州文化藝術留下不朽著作。

2009年7月3日,王今生走完了94年的人生旅程。舉殯之日,靈堂里里外外擺滿了層層疊疊的花圈,市區南俊巷到東街兩旁站滿了泣淚送別的市民。泉州人民對這位卸任49年的老市長由衷地敬重愛戴,依依不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