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記》是明代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刊行於明朝萬曆年間。《玉簪記》情節簡單而生動,語言樸實而優美。[1]
目錄
基本訊息
- 創作年代/明代文學體裁傳奇(戲劇)
- 作者/高濂
- 字數/81000(帶注釋)
故事簡介
- 開封府丞的女兒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在途中與母親相失,入金陵女貞觀出家。
- 觀主的外甥潘必正應試落第,恥於還鄉,來訪觀主,就借住在觀中。
- 潘必正見妙常貌美,隨生愛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聲訴心意,終成歡好。
- 後被觀主發現,對潘必正嚴加訓誡,逼他早應會試,潘必正無奈只得乘舟而去。
- 陳妙常不敢當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贈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鴛鴦扇墜回贈,相泣而別。
- 潘必正至京會試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迎娶陳妙常成婚。
故事背景
- 《古今女史》上載:「宋女真觀尼陳妙常,姿色出眾,詩文俊雅,張於湖授臨江令,宿觀中。見妙常,以詞挑之,妙常亦以詞拒之。
- 後妙常與於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於湖,以計斷為夫婦。」《玉簪記》大致取材於此。
- 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的戀愛故事,在民間早有流傳,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的小說戲劇很多,但這些小說戲劇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陳妙常的結合作為一件文人才女的風流韻事來描寫。
- 高濂的《玉簪記》基本情節沿自小說《張於湖傳》,某些場面的處理也受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的影響。
劇情大綱
- 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衝破封建禮教和道法清規的約束而相戀結合的故事。
- 金兀朮南侵,少女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失散,入金陵女貞觀為道士,法名妙常。
- 府尹張於湖赴任經過,曾向妙常挑逗,但為所拒。
- 女貞觀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會試落第,亦來女貞觀。陳、潘二人經過茶敘、琴挑、偷詩一番曲折後,終於私自結合。事為觀主覺察,乃逼必正赴試。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邊,僱船趕上,哭訴別情。後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歸家團聚。
歷史評價
- 該劇中《茶敘》、《寄弄》、《偷詩》、《秋江》諸出,至今仍活躍在崑曲舞台上。
- 明代凌濛初據此劇改有《喬合衫襟記》,清代有高宗元的《增改玉簪記》,這都說明了該劇影響的深遠。
精采視頻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