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玉岩鎮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西南邊境,與遂昌縣相連,距縣城61千米,北接謝村鄉,東連新處鄉、葉村鄉、竹源鄉和大東壩鎮,南面與安民鄉、楓坪鄉交界,西與遂昌縣土安口鄉相鄰,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浙西南古鎮,又是革命老根據地鎮,留有紅軍標語等多處革命遺址。鎮政府所在地為玉岩村,全鎮總面積142.71平方千米(2017年),所轄玉岩、根坑、道惠口三個辦事處,32個行政村,有耕地面積598.6公頃,多為山間梯田,有山林面積10927.53公頃,其中毛竹山1747.87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多。[1]

目錄

基本概況

自然資源

玉岩鎮地勢中間高、兩頭低,最高處高濟尖海拔1423米。以高濟尖至洋坑坳東西向為分界線,境內兩大水系貫穿全鎮。大坑源發源于洋坑坳,由北往南,經洋坑,匯集周安、梨步坑水源至玉岩,在玉岩、溪口、沙丘、排居口又匯集交塘源、楓坪源,途徑召樓、余葉、坳頭,匯入小港注入松蔭溪,是松蔭溪主要支流之一;另一水系,由南向北,經白沙崗、燒火坑、程嶺根,匯集程源頭、程路的水源,經道惠口,注入謝村源水庫,最後匯入松蔭溪。玉岩鎮境內山高地少,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餘座。鎮政府駐地海拔400米,海拔在700米以上的村莊有14個,其中周安村海拔1030米,為全縣村莊之最高。玉岩有着豐富的水利資源、礦產資源和竹木資源,交通較便利,縣三環線的外環線公路穿鎮而過。

歷史沿革

玉岩因附近有白色岩石(高嶺土葉臘石)而得名。清末屬玉岩鎮,1930年撤鎮編為玉岩鄉,1940年坑嶺鄉併入玉岩鄉,1958年建為衛星公社玉岩大隊,1959年改為玉岩公社玉岩管理區,1985年5月撤玉岩鄉建為玉岩鎮,1992年3月,實行"撤區、擴鎮、並鄉",交塘鄉併入玉岩鎮,鎮政府駐地玉岩村。

行政劃分

全鎮所轄三個辦事處,32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139個生產隊。全鎮總人口為9286人(2017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5人。[2]

經濟狀況

農業經濟

食用菌生產是全鎮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效益逐年提高。2005年,全鎮共種植花菇1352.2萬袋,高溫菇23.6萬袋,杏鮑菇、黑木耳16.4萬袋,現已實現產值4947.92萬元,累計農業總產值可達6870萬元,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着農業種植結構的進一步調整,香榧、筍竹林、茶葉、干水果等經濟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面積大幅增加,至2005年底,全鎮共發展香榧基地4000畝,筍竹林基地2060畝,其中高效筍竹林150畝,鞏固提高3250畝,完成早熟梨、香榧1500畝,茶葉300畝無公害基地建設,其中筍竹林基地和早熟梨基地效益明顯。同時,香乳山生態農莊"香乳山"牌商標已註冊,生產無公害產品蕨粉、香榧、山野菜、香菇乾等,已初步顯現效益。

林業

該鎮林業用地面積為10927.53公頃,占全鎮總面積的82%。其中毛竹山面積有1747.87公頃,占全縣毛竹山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多。歷屆政府十分重視對林業生產的發展,圍繞"生態立鎮"建設,制訂長期的林業發展規劃,堅持長期開展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林木管護等工作。積極開發毛竹資源優勢,發動、鼓勵農戶開發高效筍竹兩用林,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途徑。

工業經濟

依託玉岩豐富的水資源和竹木資源優勢,小水電建設和竹木加工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全鎮共有:道惠口、大坑源、坳頭、余葉口、黃坳、召樓等多處水電站,有的已併網發電,有的正在建設中;華利家俱廠、利昌竹木製品廠、振興家俱廠等多家竹木加工企業,主營木摺椅,產品遠銷上海等城市;32家食用菌冰庫,還有瑩石礦一處,高嶺土礦一處。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32萬元,實現稅收67萬元。[3]

土特產

花菇:

玉岩位於具有浙江綠谷美稱的麗水西部,距離松陽縣縣城61公里,屬於亞熱帶自然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7.7攝氏度,年降雨量1568毫米,年日照時數1788小時,無霜期236天,為花菇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據統計,2006年,全鎮香菇種植規模達1503萬袋,其中優質花菇的比例達100%。農民80%收入來自花菇產業。玉岩過硬的花菇質量,使玉岩花菇品牌享譽國內外,在國際香菇市場中贏得了一定的市場占有率為了保證香菇出口質量,破除香菇出口貿易壁壘,許多出口企業紛紛來到玉岩鎮,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標準化生產基地。

玉岩鎮在規模發展花菇產業的同時,積極推行《松陽縣香菇地方標準》中規定的技術規程,提升花菇質量和檔次。在生產時,菇農們嚴格執行統一菌種、統一原輔材料、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包裝的"五統一"管理,提升了花菇的品質。 在花菇提質增效中,該鎮着重運用高棚層架花厚菇生產技術和綠色花菇清潔化生產技術,菇棚周圍設立10米隔離帶,基地里全部使用符合食用標準的自來水培育,採用先進的物理防治技術防治病蟲害。

香榧:

玉岩獨有的高山干水果,原有何山頭等村的34餘公頃零星基地,近幾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引進了諸暨香榧,種植面積達4000畝,力爭再通過持續的發展,把玉岩建設成浙南的香榧大鎮。

集市貿易

改革開放後,山區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玉岩逐漸成了玉岩、楓坪一鄉一鎮的集貿中心,隨着食用菌生產的發展,香菇交易市場日益興旺,吸引了武義、磐安、龍泉、慶元、上海等地的客商來此交易,從而帶動飲食、住宿、零售百貨等行業的興旺發展。[4]

社會事業

教育

1958年,玉岩區中心完小招收初中新生1個班級,校名改為縣第二初級中學,後改稱玉岩初中。1973年,玉岩初中增設高中班,後於1983年撤銷。1997年,根坑初中撤銷併入玉岩初中。同時,為了合理利用師資,提高教育質量,合理布局校點,各村村校相繼撤銷併入玉岩中心小學。

衛生

1943年,成立玉岩區衛生分院,1952年成立區衛生所,1961年改稱區衛生院,1981年又改稱區醫院,逐步購買增添了X光、B超、心電圖機等設備,提高了硬件設備。2002年投資38萬元興建了住院樓。玉岩鎮中心衛生院現設13個科室,23個醫務人員,共有床位15張,下設根坑、洋坑2個醫療機構點。

基礎設施建設

2002年,全鎮所有村莊進行了農網改造,用電質量得到了保障。同時,實現了電價城鄉同價。同年,投資700多萬元,對連接縣城的主要幹線港玉公路進行了第三期砂改油工程改造,實現了主幹線公路硬化。各村也積極抓住機遇,加快機耕路建設。自1998年以來,全鎮共有13個村新開了機耕路,通車裡程達60餘千米,總投資450萬元。連通了通往謝村、古市的謝玉公路。進一步加快小集鎮建設,1998年成立了玉岩鎮溪邊路防洪工程指揮部,啟動了玉岩鎮溪邊路防洪工程,對玉岩鎮所在地的溪邊路進行了拆遷拆建,構築了防洪堤壩,並規劃、設計、建成了玉岩新村。這次拆遷工作涉及拆遷戶120戶,拆遷面積10500平方米,累計投資達750萬元,是玉岩有史以來的最大工程。2005年,對玉岩村市場集鎮路面進行改造,集鎮入口玉岩廣場近2000多平方米的路面已經硬化,排污排水管道改造已完成,通過清理整頓,鎮容鎮貌得到改觀。電視通訊設施大大改善,27個村開通了11套閉路電視(非縣網),全鎮31個行政村開通了程控電話,電話入村率達97%,並且先後在玉岩、根坑、排居口、余葉等地開通了移動、聯通的無線電話基站,完善了通訊網絡。

人民生活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別是自九十年代食用菌生產開始在玉岩發展以來,農民人均收入年年攀升,彩電、音響、電話成了大多數家庭的必需品,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磚房形成了又一亮麗的風景。

旅遊資源

名勝古蹟

玉岩鎮境內建有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的普濟橋,位於玉岩村口,東西走向,橫架於玉溪之上,系二孔木構廊屋橋,橋長27米,寬7米,橋墩用條石砌成分水雁翅,用來減輕洪水對橋墩的衝力。橋面鋪設木板,上覆廊屋七間,明間重檐歇山頂,上飾藻井,用"萬"字形斗拱承托,完整保留了明代的建築原貌,是該縣現存最早的橋樑建築,對研究古代橋樑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向省級文物保護作了申報。

玉岩歷史文化保護區

玉岩素以松陽西南重鎮著稱,早在隋唐時期就極具繁華。往東:水路經松蔭溪通溫州,陸路往松陽;向南:經龍泉可達福建;往西:可達遂昌;向北:又通古市,是古時的交通要衢。老鎮區的絕大部分建築為清代至民國時期所建,街弄排列鱗次櫛比,宗祠、古民居和古店鋪近50座。大源坑上建有古橋樑5座,風格迥異,普濟橋為明代正德年間造。1935年劉英、粟裕率紅軍挺進軍在浙西南建立革命根據地,楊氏宗祠內保存有:"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四條紅軍標語,充分展現了明、清、民國時期的歷史印證。

香乳山寺

香乳山因曾有香乳而得名,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勝地。修建於道光年間的香乳山寺,更是名噪一方,號稱"松陽的小方岩"。每年的八月初一,進山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吸引着遂昌、龍泉等地的遠方遊客。這裡的日出、雲海、松濤,頗具特色,半山亭、"二十四彎",加上道旁參天的古木,更是讓你留連忘返。更有一奇:山上有泉眼,大旱不見其少,大澇不見其滿,喝一口沁入肺腑,讓你心曠神怡。還有紅軍洞、石佛觀海、噴水龍湫、懸崖陡壁,置身其中,讓你脫俗於世外。

紅軍標語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西南開創革命根據地,在玉岩鎮各處展開活動,留下了許多紅軍當時書寫的標語。

大樹後村社廟牆上寫有:"白軍士兵看母妻,只有拖槍過來當紅軍!"、"歡迎白軍士兵拖槍過來當紅軍。"廟的內牆上寫有:"反對國民黨出賣中國!"、"反對國民黨抽丁當兵"。

何山頭社廟牆上寫有:"不當賣國賊蔣介石的老衛兵!"、"歡迎白軍士兵暴動起來當紅軍!"、"士兵不打士兵"。

此二處紅軍標語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在周安、玉岩等多處還有紅軍標語。

自然景觀

玉岩鎮的自然景觀極具特色:大樹後村的三棵南方紅豆杉樹齡都在千年以上,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紅豆杉。何山頭的長序榆樹是在國內首先發現的珍稀樹種。何山頭、余葉的香榧樹群樹齡都在500年以上,在麗水也是唯一的一處。還有白麻山的古墓樹群、香水祭,西沿頭、程源頭的竹海等自然風光,各具特色。還有玉岩十景:"石屋聽泉"、"石佛觀海"、"噴水龍湫"、"橫潭印月"、"花灘巴釣"、"文嶺望霞"、"普濟避雨"、"翠屏積雪"、"文閣沖霄"、"香乳鍾毓"。[5]

民間文化

松陽高腔:是麗水地區唯一的地方劇種,在浙江8大高腔中自成格局。早在元末明初之時就有班社活動,清乾隆至道光年間,興盛一時,知名的松陽高腔班有"新聚堂"、"秀和班"、"大玉台"等18個大班子和"葉慶福"等7個木偶班,松陽和毗鄰各縣共有200餘名專業松陽高腔藝人,演出範圍遍及閩、贛、皖三省和本省的麗水、溫州、金華、紹興、杭州等地。清末民國初,漸趨衰落,戲班先後歇散。至1949年初,全縣僅存七八個老藝人。

1949年8月,徐鴻元、李林煥等高腔藝人,在周安、白沙崗招收24名青年創辦松陽高腔科班。成立"新聲"班和"白沙崗"班,在全縣各地及龍泉、遂昌等縣演出。1953年7月,兩班合併為松陽高腔劇團,也稱新崗班。1957年7月,參加金華地區戲曲調演,演出《琵琶記》中的"描容別憤"、"剪髮買發"2折傳統戲。徐鴻元被吸收為金華地區劇協會員。1958年後,松陽高腔基本停演。1964年春,以原新崗班為班底恢復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停演,服裝道具被毀。1979年10月和1980年春,先後在玉岩建立松陽高腔周安劇團和松陽高腔白沙崗劇團,在松遂龍麗邊緣山區堅持演出。1982年,編排新編古裝高腔戲《八百兩》,參加浙江省業餘文藝調演,浙江人民廣播電台多次向全省播放。1998年,松陽高腔參加全省稀有劇種調演,獲得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被譽為"戲曲界的活化石"。2003年10月,參加松陽縣首屆農民藝術節匯演,獲一等獎。

松陽高腔分前台、後台,前台10-12人,生旦、淨、丑、小(小生)、貼、外、夫(老旦)8個主要行當,稱"8把交椅",另有末及小角;後台樂隊4-5人,鼓堂(兼幫唱)、正吹、散手、小鑼(兼值台幫唱),班子短小精悍,輕裝簡具,機動靈活。原有《陳夫人》、《耕歷山》、《賀太平》等大小傳統劇目36個,移植兄弟劇種《三闖轅門》、《五台會兄》、《王小二過年》等劇目,能演正本17本和折子戲17個。松陽高腔以當地方言官話為舞台語,通俗易懂,表演粗獷古樸,音樂高昂婉麗,地方特色濃郁。尚存清乾隆、道光年間劇目抄本30多冊。

1959年,上海音樂學院來人錄製松陽高腔音樂。1986年,整理松陽高腔音樂唱腔曲牌73個,插曲3個,嗩吶曲牌9個和常用鑼鼓經。1991年,日本戲劇專家專六來麗水錄製松陽高腔。松陽高腔被編入《中國戲曲詞典》、《中國戲曲卷·浙江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6]

生活習俗

麻糍:糯米洗潔,浸透,炊熟,用石臼趨勢舂爛。搓製成雞蛋大小,外粘豆、芝麻糧食用。多用於重陽或冬至炊制。

青果:清明除祭祖掃墓外,還有吃清明果之俗。清明果一般用艾葉或苧麻的嫩頭煮爛後放少許石灰泡幾天,洗淘乾淨和糯米粉拌揉,加入各種鹹甜的餡,蒸熟後碧綠清香,非常可口,人們帶着它去踏青、掃墓。

端午茶:端午前五日內,家家戶戶採集魚腥草、石菖莆、山茵陳、白茅根、金剛刺等多種草藥,晾乾切碎,平常用開水沖沏即可飲用;端午前日,女婿、女兒備肉、麵條送往娘家(稱送端午)。端午日用薄艾插門戶,以祛邪氣,並於端午日或前一天包食粽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