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与少年
内容简介
《猴儿与少年》通过小说家王蒙的视角,讲述了一位九十高龄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老人的人生往事。一九五八年,青年施炳炎来到了北青山区镇罗营乡大核桃树峪村,开始了不同的生活历练、体验和遐思。他认识了一位与猴子“三少爷”有着奇妙缘分的少年侯长友,与长友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可窥见时代和人物的命运变迁。
小说主人公不畏艰难,勇于接受挑战,勇敢地担当了时代的责任,从容有定,乐天知命,坦坦荡荡。热火朝天的劳动,让施炳炎换了一个活法,换了身躯,却仍保留着火热的心灵与信念,与少年的相遇是他在几十年后回想起来仍然深感快慰的念想。
《猴儿与少年》是“人民艺术家”王蒙的全新长篇小说。在王蒙笔下的老年题材中,往事永远鲜活,青春仍然万岁,老年美丽无边。这次,他刻骨铭心写下的猴儿“三少爷”,是他小说中的最爱。
作者简介
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王蒙笔耕近70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代表作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书评
细来数数王蒙老先生今年要有八十八岁了,看看这本书,哪里是位老先生,他还是那位敢说敢写的少年人。
有些书可以出版,但书评却不好写,我纠结了两天,甚至出门在路上都在思考,这本书的书评该怎么写。
或者说,怎么写才能不含违禁词。
王蒙老先生祖籍是河北人,现居北京,曾经因为写了本《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描写一位新工作的青年对上级官僚主义领导的不满而被批判,在1958年至1962年被派去了北京郊区劳动改造,1963年至1978年又去了新疆伊犁伊宁市和伊宁县下属巴彦岱镇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工作,直至1979年才被平反。
而这本书写的是一位叫施炳炎的老先生自1958年开始下乡接受历练时的生活回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施炳炎还是王蒙,何必辨个太分明。
这本书的语言活泼跳脱,总会让我想起马三立先生的相声《买猴儿》,尤其是书中也提到了猴儿,提到了跟他一同接受改造的还有一位祸从口出的相声演员。
我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这本书是带着些许讽刺意味的,我在想作者是不是要诉苦,是不是要冷嘲热讽口诛笔伐那个时代的错误,事实证明,我太狭隘了,王蒙先生若是个困于苦难自怨自艾的人,怎能到今日还能生龙活虎的写出这些热腾腾的文字。
这本书或许说讥诮调侃更为合适,配合着大量的俚语俗语,直面所经历过的挫折与苦难。
“如果你误食了苦药,你又未能及时吐出来,那就赶紧咽下去,不必咀嚼,不必咂滋味,更不必期期艾艾、磨磨叽叽、嘀嘀咕咕……”你要学会,苦中作乐,不然呢?还能难为死自己不成?
“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试验受挫起步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那是一个与我们相隔甚远的年代,甚至让90后00后听起来都觉得难以理解的一个年代。但反过来,王蒙先生倒是在如今的时代活得明白,活得生龙活虎。他不但知道特斯拉风波,他还知道“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的梗,所以我说,这分明还是那个少年人!
少年人提笔自有少年气,老夫聊发少年狂,劳动也好,改造也好,朋友老了,猴儿没了,插科打诨也好,嬉笑怒骂也罢,一本热气腾腾的青春回忆就这样写成了。
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人们也在随着时代一同老去,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面对的挫折与苦难,可是回忆还在。
“能够回忆成小说的人,也用小说来期待与追远。”
“当读者看到这小小的文字的时候,三少爷、少年、写作谈、后记,也都变成回忆了。”
带着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念念不忘,继续绚烂前行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