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狼守齋的故事

狼守齋的故事,世尊說了一首偈子:若有出家人,持戒心輕躁。不能舍利養,猶如狼守齋。  

目錄

原文

佛世時有一些比丘在某村落附近安居。入村乞食時,自贊自誇的比丘容易得到供養,而不自贊自誇的比丘很難得到供養,以致於有時候不得不忍飢挨餓。

有一天,一位長老比丘想道,「我怎麼能為了維持活命而虛妄誇讚自己,說自己得了聖果呢?這是可恥的,從今天起我將不再打妄語了。」

那天早上,這位長老比丘穿好進村時該穿的衣服,拿起飯缽到村子裡乞食。到第一家時,主人問他:「長老,請問您已經得到聖果了嗎?」他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施主,我還沒有。」於是主人客氣地說:「對不起,長老,我希望能供養一位已證得聖果的尊者,請您到別處去看看吧!」長老比丘只好次第來到第二家。第二家主人問他:「長老,請問您是已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還是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長老比丘感到很慚愧,但依然誠實地回答說:「對不起,施主,我連須陀洹果還未證到。」主人聽了,彬彬有禮地說:「我聽說佛陀講過,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長老,您的同伴中有很多已證得聖果的,我希望能在他們那裡種下殊勝的福田,請您原諒,到別處看看吧!」長老比丘含羞而退,感到很沮喪,但又無可奈何,只得硬着頭皮再往前走。誰知走了一個上午,到處都是同樣的情形。他本已又飢又乏,再加上心理上的難堪,便更加萎靡不振了。眼看天將過午,長老比丘想道,「如果我再不改變答話,只怕今天要餓一整天了,那樣連誦經習定都沒有精力了。前面只剩幾家了,如果他們再問,我就說自己已得聖果了吧。」果然那幾戶人家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他肯定地說自己已經證得了聖果,並略帶矜持地把自己讚嘆了一番。如此一來,他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多供養。

其他比丘聽說了這件事,問佛陀說:「世尊,為什麼這位長老比丘意志薄弱、自食其言,一會兒實語一會兒妄語?」佛陀告訴他們說:「這不足為奇。他不但今世是這樣,過去世時也曾是這樣。」比丘們很好奇,「世尊,過去世時他就已曾這樣了嗎?」 佛陀回答說:「是的。」於是佛陀就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過去世時有個國家,不是雨季卻接連下了七天瓢潑大雨。人們都關門閉戶,躲在家裡不出門,更沒有人出來放牧。有一隻狼,七天沒有吃到東西了,飢餓難忍,就跑到人居住的地方尋找獵物。可是它一連走過七個村莊,都一無所獲,它不免自怨自艾起來:「唉,我怎麼那麼沒福氣,走了七個村莊卻連個雞毛也沒看到。今後我還不如守齋吃齋算了!」一氣之下,它真地回到了山林自己的洞窟中,先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得安隱」,然後就攝身安坐,閉目思惟起來。

大家知道,每逢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這些齋日,天帝釋提桓因都要乘着伊羅白龍象下到人間巡察,看看哪些人孝順父母,哪些人經常供養出家人,哪些人樂善好施,哪些人受戒持戒修梵行等等。說來也巧,那天恰好是天帝巡察的日子,當他巡察到狼窟時,看到這種情景,十分驚訝,想到:「這隻狼真奇特啊!人尚且難有守齋攝意的心行,何況一隻狼呢?且慢,待我試它一試,就知道真假了。」於是天帝就變作一隻失群的羊,獨自站在狼窟前,哀哀地呼喚着同伴。狼聽到羊叫,睜眼一看:嗬,一隻羊赫然站在洞口!它不由地喜出望外,心想:奇哉!我走了七個村子都一無所獲,現在才發心守齋一會兒工夫,福報就這麼快來了。既然美味已送到眼前,不吃白不吃!我先吃了它,然後再接着守齋吧。心甫一動,身子早已竄出洞穴,向羊撲去。羊大吃一驚,立刻拚命奔逃,狼緊追不捨。追着追着,已經跑出很遠一段路了,羊突然變成了一隻兇猛的狗,反掉過頭來追趕狼。只見此狗血盆大口,利牙差互,兩耳劍立,吠聲洶洶,狼一見之下,大為驚駭,急忙回頭往洞穴方向逃跑。狗追勢很急,狼拼盡全身力氣,才逃回洞窟。回到洞窟里,它驚魂未定,不免有些懊惱,心想:咳,這叫什麼事兒!我想吃它,它卻反想來吃我!哼!它自嘲地搖了搖尾巴。

這時天帝卻並未罷休,它又化作一隻跛腳的羊,再來試探狼。這隻跛腳羊象剛才的羊一樣,獨自哀叫着站在洞口。狼想,剛才大概是自己餓得頭昏眼花了吧,把狗當成羊了。這回這個真的是羊吧!它小心謹慎地一一審視了那隻羊的耳、角、毛、尾,覺得真是羊,確定無疑了,就又竄出洞去。羊仍是驚慌奔逃,眼看就要追上了,羊忽然又化為一隻惡狗,反來追狼,並欲撕咬它。狼只好又拚命地逃回洞穴。回到洞穴里,它又惱怒又沮喪,心情惡劣極了:「無端白白受了兩次驚嚇,真倒霉啊!」

這時天帝為了看狼是否已經省悟,又化作一隻稚弱的小羊羔,進一步試探。只見這隻小羊羔無助地站在洞前,焦灼地呼喊着羊媽媽和同伴。洞穴里的狼目睹這一切,憤怒地向外喊道:「你現在就是現成的羊肉段,我也不出去了!何況是一隻小羊羔子!還想像剛才那兩次那樣騙我呢,沒門兒!我才不上當呢!」狼於是死心塌地,決意重新守齋,並攝身安坐,靜心思惟。此時天帝已知狼的心意,卻仍然化作小羊羔在狼面前晃來晃去、叫個不停。這時狼堅定地說了一首偈子:若真實為羊,猶故不能出。況復作虛妄,如前恐怖我。見我還齋已,汝復來見試。假使為肉段,猶尚不可信。況作羊羔子而詐喚咩咩。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世尊隨後也說了一首偈子:若有出家人,持戒心輕躁。不能舍利養,猶如狼守齋。

這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那時的那隻狼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這個長老比丘。他原本作狼時就是志性無定;現在雖然已經出家了,卻仍然像過去世一樣輕躁。」

最後世尊又告誡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未知未了,卻自稱得到了過人法、得到了聖知見,自己誇耀自己多麼殊勝,這個比丘得波羅夷,不可以再與眾僧共住。」[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