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狭邪小说

狭邪小说

来自 网络网的图片

狭邪小说 清代小说流派之一。狭邪,小街曲巷,是指娼妓的居处,这里用作娼妓的代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先用此名称,指以优伶、妓女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其代表作有陈森的《品花宝鉴》、魏子安的《花月痕》和张春帆的《九尾龟》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狎邪小说 [1]

来源 清代小说流派之一

风格 现实主义写实风格

方向 描摹世态人情、关注世俗人生

代表作 《品花宝鉴》《花月痕》

寓意 指以优伶、妓女为创作题材的小说


简介

狭邪小说,近代小说流派。即"伎家故事",指以妓女为题材的小说。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等即以妓女为小说主人公。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清代余怀《板桥杂记》等,亦属此种。到了近代,更大量出现,始有《品花宝鉴》,继则有《花月痕》、《青楼梦》、《海上尘天影》、《海上花列传》以及《九尾龟》、《海上繁华梦》等。上述作品中,除《品花宝鉴》主人公为伶人外,其余女主角均为青楼妓女。 近代狭邪小说在形式上从短篇发展成长篇巨制,往往至数十回。这是在明清长篇通俗小说影响下的结果。内容上的变化,则体现在作者对妓女的态度和倾向上,是非褒贬,异常鲜明。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作者的地位、经历、思想有关,也与作者表达观点或理想的方式有关。比如,《青楼梦》里的三十六妓,人人高雅风流,多情多义。这种情形并非写实,而是通过浪漫、夸张的手段表现作者的理想。这是由于小说作者俞吟香功名上不得志,怀才不遇,认为公卿士大夫中无一识我之人,从而把妓女当做了风尘知己,不以"青楼为势力场",因此创作出理想化的妓女形象。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里的妓女,却有好有坏,这是因为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欲觉晨钟,发人深省"(第1回),故能对妓女生活作出较为客观的叙述和描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妓女的现实生活。张春帆的《九尾龟》,对妓女的态度又一变:"所写的妓女都是坏人,狎客也像了无赖,与《海上花列传》又不同"(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九尾龟》之类对妓女的攻讦和谩骂,乃出自作者"才子加流氓"的心理,名曰"给敲竹杠的坏妓女以惩罚",实则成为有闲阶级的"嫖学教科书"。这样,近代狭邪小说中的妓女形象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同前) 近代狭邪小说的泛滥,是这些作者追求功名利禄、赞赏腐朽堕落生活、抒发颓废没落情绪的思想表现。当然,这些狭邪小说的客观认识价值也并不是相等的。从文学流派来说,它们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

兴起

社会原因

狭邪小说受过《红楼梦》影响,它的兴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包括晚清社会妓院和梨园的变迁、末世文人的生存状况及其与倡优关系的嬗变、近代都市环境中作家的创作倾向以及读者群的要求;

文学传统

狭邪小说主要包括《红楼梦》的影响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和发展这两个方面。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入侵,迫使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许多农家女被迫以卖淫为生。封建官府为捞取"花税",任其泛滥,逐渐形成大都市里以卖笑为荣的腐败风尚。这是狭邪小说风行一时的社会原因。清末文人大多认同这种风尚,有些小说家是青楼楚馆的常客,不仅撰写狭邪小说,还创办记注娼优起居的"花报",对冶游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狭邪小说兴盛的文化根源。

奠定方向

狭邪小说在兴起之初主要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即《品花宝鉴》和《风月梦》。这两部小说几乎诞生于同一个时代,并且为此后狭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即描摹世态人情、关注世俗人生、刻画复杂人性的主题模式以及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19世纪后期,狭邪小说渐臻成熟,出现了《花月痕》、《青楼梦》等作品,从主题和写法上看已经初具流派性特征。由于作者大都经历坎坷、怀才不遇,因而其创作主要侧重于表现作家个人的情感世界,表达他们对现世人生的看法以及对理想人生的向往。艺术风格上仍未摆脱《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其总的风格是写实的,同时也充斥着感伤幽怨的情调以及柔丽委婉的浪漫情怀。19世纪末期,狭邪小说发展至巅峰,出现了代表狭邪小说最高成就的《海上花列传》以及《海上繁华梦》等作品。狭邪小说发展到现在,才真正开始客观地审视青楼生活,并把妓院作为一个展示人生的舞台去揭示人类在滚滚红尘中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作家对复杂人性的宽容与理解,具有某种反映现实的意义,呈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美学风貌。甲午战争以后,许多被斥为"嫖界指南"的狭邪作品如《九尾龟》、《九尾狐》等相继出现,这些小说主要侧重于揭露嫖界黑暗,表现妓女与嫖客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书中故事无甚新奇,模式也大致雷同,而且写法粗糙,缺乏美感和韵味,标志着狭邪小说走向堕落。

狭邪小说中蕴含有丰富的原型,它们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叙事。具体讲,仙人思凡原型建构起犯戒受惩--凡间磨难--重返仙界的叙事模式。凡人游仙模式则聚焦游仙过程的艰难,行为主体超越生死、勘破色相方能成仙。因果相报模式既成为组织情节、安排结构的依据,也是制约人物命运的要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人物命运的预置模式。它还成为增加叙事魅力的手段,乡下愚伯模式建构起离开乡村到都市--流连都市--逃离都市回到乡村的叙事模式,其价值在于表现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优劣。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