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學佛 作偈而逝——吳潛
狀元學佛 作偈而逝——吳潛,在未當官之時,潛心究悟佛法,深有悟人。其後為官,以佛法馭世法,忠於國家,勤於政事,體恤民情,以國家為己任,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常負疚身為丞相,卻不能改變偏安之現時
目錄
原文
吳潛(? - 1262),字毅夫,南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資質聰明穎悟,孩童之時,即能詠詩作對,寧宗時參加科考,一舉登嘉定進士第一名。累有遷升,理宗繼位之後,於淳祐中遷升為右丞相。
吳潛雖身為右丞,但他一直奉行;直心是道場,從不阿諛奉承,曲意逢迎皇上。他眼見南宋半壁江山風雨飄搖,累累上表,加強戰守之備,抗禦元軍南侵。是其時,皇帝尚苟且偷安度日,哪管國家的安危,故爾對吳潛的表章深感不滿。吳潛不顧個人的榮華富貴和安危,每每與理宗據理抗爭,理宗一怒之下,將吳潛謫貶到循州。吳丞相對謫貶泰然處之,不怨天尤人。到了循州,他懷着一腔熱血,時時憂國憂民,展抱負不遂,或寄情山水,或寓物抒懷,寫了不少憂怨的詩和偈頌。原有集面世,後散失,到了明末梅鼎祚,收集刊校出版了《履齋遺輯》。
吳潛,在未當官之時,潛心究悟佛法,深有悟人。其後為官,以佛法馭世法,忠於國家,勤於政事,體恤民情,以國家為己任,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常負疚身為丞相,卻不能改變偏安之現時。失官之後,一面寫詩作文,抒發報國之志,憂國憂民之懷,以希冀皇帝能回心轉意,挽救國家,拯救黎民;另一方面,研習佛法,廣行六度,堅持淨戒。故到了循州謫貶之所後,不居官署,而移居楓亭接引寺,勤參法要,親近大善知識,每聽寺僧說法,不以丞相之身參加。人或問之,答曰:履齋居士。如是廿年如一日,景定三年(1262年),吳潛預知時至,撰寫遺表,遣人送往朝廷,以盡最後一點報國之力。同時,遍別親友,甫畢,作詩偈,端坐而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