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藝術字網的圖片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樑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

犁主要有鏵式犁、圓盤犁、旋轉犁等類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犁

介紹; 一種耕地的農具

分類; 翻轉犁、旋耕犁、五鏵犁、解放犁

歷史發展; 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來

基本作用; 鬆土、碎土

基本簡介

在5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將犁繫上繩子由一頭牛拉動,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進行了改進,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傾斜的底板。

中國的犁是由耒耜發展演變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牽拉耒耜以後,才漸漸使犁與耒耜分開,有了"犁"的專名。犁約出現於商朝,見於甲骨文的記載。早期的犁,形制簡陋。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鐵犁,開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漢出現了直轅犁,只有犁頭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區,則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均有踏犁的實物。踏犁也稱"鑱"、"腳犁"。使用時以足踏之,達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風土》:

踏犁形如匙,長六尺許。末施橫木一尺余,此兩手所捉處也。犁柄之中,於其左邊施短柄焉,此左縣所踏處也。犁柄之中,於其左邊施短柄焉,此左腳所踏處也,踏犁五日,可當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於土。

至隋唐時代,犁的構造有較大的改進,出現了曲轅犁。除犁頭扶手外,還多了犁壁、犁箭、犁評等。陸龜蒙《耒耜經》記載,共有十一個用木和金屬製作的零件組成,可以控制與調節犁耕的深度。長達2.3丈,十分龐大,必須雙牛才能牽挽。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唐代犁的複製模型。其原理為今天的機引鏵式犁採用。唐朝的曲轅犁與西漢的直轅犁相比,增加了犁評,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改進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圓形,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減少前進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雜草的生長。

在古代歐洲使用的犁從青銅時代起,基本上就沒有怎樣改變過。只有犁嘴從公元前十世紀起一般用鐵代替了木頭。這時的犁在耕田時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當大的氣力。犁出來的溝壟既不怎麼直,也不怎麼深,因此要犁過兩遍。在犁第二遍時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德國農民採用傳統的犁耕地在歐洲,公元前一世紀就已經使用一種新式的犁。它有個輪子控制犁地的深度,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劃土和一個模板翻土,犁出來的溝又深又整齊,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新式犁比舊式犁要重,拖起來需要相當大的力氣,因此農民用牛來犁地。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則開始用馬耕田。現在在世界的許多地區(包括中國),仍然使用犁來進行耕作。類似犁的器具也稱為"犁"。

犁分為翻轉犁、旋耕犁、五鏵犁、解放犁、犁壁

發明起源

最早農民是用簡易的挖掘棒或鋤頭來挖墾農田的。農田挖好後,他們把種子拋撒在地里,希冀着能有一個好的收成。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製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個尖頭,上面的兩個分枝則做成兩個把手。當將犁繫上繩子並由一頭牛拉動時,尖頭就在泥土裡扒出一道狹小的淺溝。農民可以用把手來駕駛犁。大約公元前970年,在埃及有人創作了這幅畫有一個簡單的牛拉木製犁的素描。與遠在公元前3500年就製造出來的第一批犁相比,設計上並沒有多大變化。

在埃及和西亞乾旱、多沙的土地上,用這種早期扒犁可以充分地挖墾農田,使莊稼收成大為增加。增加的食物供應完全可以滿足人口的增長,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日益發展起來。

到公元前3000年,農民們改進了自己的犁,把尖頭製成一個能更有力地辟開泥土的銳利"犁鏵",增加了一個能把泥土推向旁邊的及傾斜的"底板"。

牛拉的木製犁仍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使用,尤其是在輕質的沙土地區。早期的犁在輕質沙土上使用起來,比在北歐潮濕、厚重的泥土上使用更為有效。歐洲農民不得不等待公元11世紀時傳入的較重的金屬犁。

基本作用

以翻土為主要功能並有鬆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機械。主要有鏵式犁、圓盤犁、旋轉犁等類型。埃及、中國、波斯等農業古國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了用牛拉的原始木犁。歐洲的鏵式犁創始於8世紀。1847年,圓盤犁在美國獲得專利。1896年,匈牙利人創製了旋轉犁。鏵式犁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耕作機械。圓盤犁切斷草根的能力較強,但覆蓋性能不如鏵式犁。用鏵式犁和圓盤犁耕翻的土壤,其細碎、平坦程度一般達不到播種的要求,還須進行耙地、鎮壓等後續作業。此外,用鏵式犁和圓盤犁耕地需要很大的牽引力,而拖拉機所產生的最大牽引力受輪胎附着性能的限制,其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19世紀末葉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探索新的耕地工具,創製了各種驅動型土壤耕作機械,如旋耕機、旋轉鋤等。它們的突出優點是可以一次獲得非常疏鬆細碎的種床,但生產率較低,能量消耗較多,翻埋殘茬、雜草和肥料的功能也不如鏵式犁。

自20世紀前半期起美國人開始推廣少耕、免耕法,使用鑿式鬆土機進行深松耕作,而不用鏵式犁翻耕土壤,表面則用圓盤耙淺耕滅茬,鏵式犁的使用有所減少。

歷史發展

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和創造,出現了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出現,反映了我國農具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

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使用,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效率也較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直轅犁結構已經相當完善,應用更加廣泛。

曲轅犁隋唐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其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誌着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此後,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時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轅犁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鑱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時期,耕犁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於冶鐵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耕犁改用鐵轅,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來固定鐵轅和調節深淺,使犁身結構簡化而又不影響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堅固耐用,既延長了使用時間,又節約了生產成本,也是一種進步。

現代犁鏵的發展 現代犁鏵的主要生產地位於山東臨沂莒南(中國小型農業機械生產基地),現代犁鏵比起歷史上的犁鏵改進了很多,現代犁嘴多用純鋼代替,犁底則用生鐵鑄造件製成,犁杆可以調節高度,靈活機動型更高,耕深由原來的固定深度改為可調節高度

新式雙面犁 傳統犁鏵為單面,可以單向耕地,2008年國內著名專業生產犁鏵廠家奎田犁耙廠生產了一種新型雙面犁並獲得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認證推廣,比起原來的單面犁,雙面犁可以雙向犁地,用調節杆控制左右方向,可以在左右45°角自由旋轉,犁的材質採用全鋼,比起歷史上所用的生鐵犁更耐用,犁嘴頂頭螺絲更長,代替了原先的短距頂頭螺絲,調節盤比起單鏵犁加寬了4齒厚度加厚1mm,犁長保持固定距離,使犁整體看起來更加圓潤。著名農業學家胡天妮曾評論:"雙面犁的出現必將是犁鏵產業的另一個革命。"

三鏵犁 三鏵犁,犁架設有縱杆和橫杆,縱杆上通過活動套活動固定三個犁鏵,縱杆上還設有犁輪,縱杆的前端設有連接孔,用於與拖拉機連接。具有以下優點:1.靈活性高。可方便地調節犁鏵的深淺和寬窄。2.適用性強。適用於不同硬度土壤的耕作。3.固定較好,耕作筆直、均勻,耕作質量好。4.輕便,動力需求小,不僅延長了拖拉機的使用壽命,而且加快了耕作速度,省油、省時。該鏵犁的工作效率約是普通單鏵犁的三倍,但耗油卻僅約為單鏵犁的1.6倍。

史書記載

犁耕的發明是農業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個體經營農業終於成為現實,從而為封建農業最後取代奴隸制農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最早可能在商朝即奴隸社會末期就發明了犁,到春秋戰國時期,使牛犁耕才漸漸普及起來。這時我國的封建制農業已向封建地主制農業轉化了。

在西方,據史書記載,大約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的埃及古王國時期已有農民使用雙牛牽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但埃及進入鐵器時代則是在公元前730年左右以後。

古希臘公元前11至9世紀的"荷馬時代",也即"英雄時代",已廣泛應用鐵器,並已知用雙牛牽引犁深耕。此外,在西亞、古巴比倫、古亞述、以及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使用鐵犁牛耕大體上也在同一時代,即公元前10世紀前後幾百年間。

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牛部外筆畫:7總筆畫:11

五筆86:TJRH五筆98:TJTG倉頡:HNHQ

筆順編號:31234223112 四角號碼:22500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281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1.耕地的農具:~杖。~鏵。~頭。木~。

2.用犁耕地:~地。~庭掃閭(喻徹底摧毀敵巢。亦稱"犁庭掃穴")。

詳細字義

〈動〉

1.(形聲。從牛,利聲。本義:牛耕)

2.同本義 [till]

犂,耕也。--《說文》。字亦作犁。

犁其庭。--《漢書·匈奴傳》。注:"耕也。"

犂牛之子。--《論語》。皇疏:"或音梨,謂耕犂也。"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古詩十九首》

3.又如:犁耕(用犁耕田;耕田);犁花(犁翻的土塊);犁春(春耕)

4.摧毀,平毀 [destroy]。如:犁穴;犁平(掃蕩平定)

5.割開,劃開。通"剺" [cut]。如:犁面(用刀割臉);犁舌(入犁舌獄割舌)

6.通"黎"。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犂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史記·晉世家》

〈名〉

1.耕地的農具。我國春秋時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 [plow;plough]

耕者忘其犁。--《樂府詩集·陌上桑》

縱有健婦把鋤犁。--唐· 杜甫《兵車行》

2.又如:犁鋤(犁和鋤);犁鋤之厄(死亡的命運)

3.姓

〈形〉

1.黑(在黑的意義上,黧、黎、犁實同一詞) [black]

形容枯槁,面目犁黑。--《戰國策·齊策一》

犁旦。--《史記·南越列傳》。索隱:"犁,黑也。天未明尚黑時也。"

2.又如:犁眉駒(良馬名。毛黃色,眉黑。犁,通"黧");犁黑(黧黑,暗黑色。犁,通"犂");犁老(指老人。老人面色黧黑,故稱犁,通"黧");犁明(犁曙黎明。犂,通"黎")

3.通"黎"。眾多之意 [many]

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犂老。--《書·泰誓中》

4.又如:犁元,犁民(黎民百姓。犂,通"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正韻》鄰溪切。同犂。詳後犂字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