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我國的博士後制度是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議下於1985年開始實施的,已故着名理論物理學家、我校現代物理研究所侯伯宇教授為這一制度的建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西北大學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是1985年國家審定的全國首批建站單位之一,是當時省屬高校唯一一個獲批的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也是西北大學第一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流動站依託西北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光子學與光子技術研究所和物理學院,研究方向涵蓋理論物理、光學和凝聚態物理及相關交叉學科。流動站目前有合作導師17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雙聘),國家級人才2人,陝西省省人才3人。

目錄

人才培養

西北大學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立近30年來,為理論物理和光學研究領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2],其中1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人為國家級人才,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他們中的傑出代表包括1986年首批進站的三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周玉魁、衛華、張耀中在理論物理前沿領域,做出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稱讚,三人在站期間分別榮獲陝西省政府1989年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二次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 1995進站的相里斌研究員在干涉成像光譜技術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2016年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1998年進站的楊文力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王玉鵬研究院團隊合作發展出了求解可積系統的全新的「非對角Bethe Ansatz」方法,解決了困擾數學物理領域40年的「可積但不可解」的難題。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導師

西北大學物理學科的發展始於創建於1937年的物理學系,時值抗日戰爭,由內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的物理學科合併而成,着名物理學家張貽惠教授為首任系主任。張貽惠、岳劼恆、吳銳、龍際雲、張佩瑚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執教於此。物理學科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以侯洵院士、張殿琳院士和侯伯宇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學術隊伍,在瞬態光學、新型全固態激光器、量子場論、經典反常和量子反常規範理論、可積系統和數學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理論物理

研究方向:數學物理、量子可積系統、非線性可積系統、經典和量子規範場論、非線性物理、宇宙學、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

合作導師:楊文力、楊戰營、范桁、岳瑞宏、屈長征

(二)光學

研究方向:光纖通信與傳感、瞬態光學與超快現象、高功率全固態激光技術、光電檢測技術、非線性光學、信息光學及應用、納米生物光子學與生物成像、光學超分辨成像技術及應用

合作導師:侯洵、喬學光、白晉濤、王凱歌、任兆玉、郭崇峰、徐新龍、王春、忽滿利、胡曉雲

(三)凝聚態物理

研究方向:低溫凝聚態物理、低維凝聚態物理理論、固體相變、點缺陷結構和擴散、團簇化學物理、儲氫材料儲氫機理、稀土發光材料、納米光電功能材料、光催化與熒光生物檢測、量子信息處理在凝聚態物理中的應用

合作導師:張殿琳、楊文力、姜振益、胡曉雲、范桁

本站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圍和科研條件,熱忱歡迎相關學科優秀博士畢業生進站從事科研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