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草
牛鞭草 |
中文学名 牛鞭草 拉丁学名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 别称 脱节草 拼音 niubiancao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属 牛鞭草属 |
牛鞭草 (Hemarthria altissima (Poir.) Stapf et C. E. Hubb.)多年生草本,有长而横走的根茎。秆直立部分可高达1米,直径约3毫米,一侧有槽。叶鞘边缘膜质,鞘口具纤毛;叶舌膜质,白色,长约0.5毫米,上缘撕裂状;叶片线形,长15-20厘米,宽4-6毫米,两面无毛。总状花序单生或簇生,长6-10厘米,直径约2毫米。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长5-8毫米,第一颖革质,等长于小穗,背面扁平,具7-9脉,两侧具脊,先端尖或长渐尖;第二颖厚纸质,贴生于总状花序轴凹穴中,但其先端游离;第一小花仅存膜质外稃;第二小花两性,外稃膜质,长卵形,长约4毫米;内稃薄膜质,长约为外稃的2/3,先端圆钝,无脉。有柄小穗长约8毫米,有时更长;第二颖完全游离于总状花序轴;第一小花中性,仅存膜质外稃;第二小花两稃均为膜质,长约4毫米。花果期夏秋季。
目录
形态特征
株:植株高约60厘米。
茎:根茎长而横走,径约3毫米,疏被鳞片,鳞片棕或红棕色,披针形,筛孔明显。
叶:叶散生;柄长20-30厘米,基部褐棕色,略有鳞片,向上禾秆色,有时下部略带棕色,光滑;叶片几和叶柄等长,宽约⑴厘米或过之,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羽片12-15对,互生,柄长1-2厘米,基部1对长9-17厘米,长圆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具羽裂尾头,三回羽裂,各回小羽片接近,均上先出,基部1对最大;末回能育小羽片或裂片长5-7毫米,线状披针形,有不育的尖头;末回不育裂片短而窄,线形或短披针形,短尖头;叶轴和各回羽轴上面有浅沟,下面凸起;不育裂片有1中脉,能育裂片有斜上侧脉和叶缘边脉汇合;叶干后坚纸质,灰绿或绿色,无毛,羽轴坚挺。
果:孢子囊群长3-6毫米;囊群盖线形或短长圆形,膜质,灰白色,全缘。
产地分布
牛鞭草的主要价值
牛鞭草植株高大,叶量丰富,适口性好,是牛、羊、兔的优质饲料。一般青饲为好,青饲有清香甜味,各种家畜都喜食。调制干草不易掉叶,但脱水慢、晾晒时间长,遇雨易腐烂。青贮效果好,利用率高。该品种粗蛋白质含量较高,为优良牧草之一。刈割时期不同,牛鞭草的代谢能值亦不同。从4月2日到8月25日拔节期刈割,干物质中的代谢能为9.26~9.65兆焦每千克,8月28日在开花期刈割,代谢能为9.02~9.13兆焦每千克。拔节期高于结实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