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1]位於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境內,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9°30′,北緯41°20′。
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
遺址於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確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為依託,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2年與赤峰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一起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和珍貴玉器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產生重大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確是中華民族尋祖問源的聖地、東方文明的曙光。
目錄
歷史沿革
牛河梁遺址區所在的遼寧省西部靠近河北省的承德地區。戰國時屬燕右北平郡的東北境,遼西郡的西境,西漢時,今凌源、喀左、建平縣屬右北平郡白狼縣、字縣、城縣。東漢時為烏桓、鮮卑所據。三國魏時為鮮卑地,西石晉時曾一度設平州昌黎郡,不久為鮮卑族所據,先為鮮卑字文氏地,後併入慕容氏,為前燕地。前燕建都龍城即今朝陽老城區。北魏到隋唐時為營州境,北魏時這一區域設廣都、石城縣,屬建德郡。唐代置營州都督府,朝陽是營州柳城郡治所,後又是平盧節度使治所,時各郡縣皆廢,都屬柳城郡。"安史之亂" 後,這一帶為契丹族占據,奚人活動的南界也曾到達白狼水。遼代時今建平、凌源分別為中京道大定府惠州地與榆州和眾、永和二縣及潭州尤山縣。金代屬北京路大定府,縣名大體沿襲舊稱。元代屬大寧路,今凌源分屬尤山縣、和眾縣。明初,先後屬大寧都指揮使司新城衛、營州左屯衛和中屯衛、大寧衛,後為兀良哈朵顏衛家古牧地。明末清初,這一帶為喀拉沁左翼旗地,屬卓索圖盟。
公元1738 年(清乾隆三年) 設塔子溝廳,屬直隸省承德府,廳治在今凌源鎮。公元1774 年(清乾隆三十九年) ,分塔子溝廳東部設三座塔廳,廳治在今朝陽市。公元1741年(清乾隆四十三年) 撤塔子溝廳設建昌縣,屬承德府,縣治仍在今凌源鎮,轄今凌源、喀左、建昌三縣。公元1903 年(清光緒二十九年) 分建昌縣東部設建平縣。公元1904 年(清光緒三十年) 朝陽升府,建昌、建平兩縣屬朝陽。從此,牛河梁遺址區為建平縣與建昌縣(即今凌源縣) 的交界地帶。民國初改建昌縣為凌源縣,與建平縣同屬熱河省。1956 年熱河省撤銷,牛河梁地區屬遼寧省朝陽市。
四大重點遺址
牛河梁遺址保護範圍58.95平方公里,建設控制地帶23.56平方公里。牛河梁遺址已有編號的共16處遺址點,面積約8平方公里,其中四大重點遺址是:1女神廟2祭壇3積石塚4金字塔,是牛河梁遺址的核心保護區,也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在這16處遺址點中,第一地點、豬首山和第十三地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形成了牛河梁遺址的中軸線,其它各處遺址點均圍繞這條中軸線分布。
目前牛河梁遺址對外開放兩處遺址點:女神廟遺址、祭壇和積石冢遺址。
1.女神廟
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境內(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線凌源一側),海拔631.1米,廟的平面呈窄
長形狀,南北最長22米,東西最窄處2米,最寬處9米,方向南偏西20°。廟分主體和單體兩個單元。主體部分為多室相連。主室為圓形,左右各一圓形側室。北部為一長方形室,南部從平面看為二圓形室,並與一東西橫置的長方形室相連。廟的主體部分為七室相連的布局,南北總長18.4米。主體部分以南橫置一單室,長6米,最寬2.65米,主室與南單室間隔2.05米。
廟為半穴式土木結構。現保存的地下深0.8米 -1米。從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交接處保留的弧形牆面觀察,牆壁地下部分豎直,地面上呈拱形升起。從南單室四邊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痕分析,地上原立有木柱,內側貼成束的禾草,再塗抹草拌泥土形成牆面。牆面上做出多種規格的仿木條帶,多為方形帶,寬4~8厘米不等。從現有的標本看,以方木條為條為橫木,與之相交的立木為圓木柱,其間以仿椎卯式相接。牆面為多層,為便於層層粘合,內層牆面上常做出密集的圓洞,密布如蜂窩狀。牆面還有用朱、白兩色相間繪出的幾何形勾連回
字紋圖案,線條皆為寬帶的直線和折線,並以兩兩相對的折線紋為一組。雖較為簡單,卻應為國內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壁畫。
女神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史前神殿遺址。廟內出土了被譽為"中華民族共祖的女神頭像"
第二地點祭壇和積石冢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境內(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線凌源一側)。
第二地點正北方向的牛河梁梁頂就是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所在地,兩個地點相距1050米。
第二地點總體範圍東西長130米,南北寬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個單元組成。三號圓形祭壇,在祭壇西側為一、二號冢,東側為四、五號冢,北側是六號冢,因北側
遺蹟保存較差,疑似積石冢,所以暫稱為冢六,就這樣構成了"五冢一壇"的形式。
第二地點積石冢內的墓葬已經體現出等級形式,墓葬規格已有高低之分,隨葬玉器的多寡與規格也各不相同。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人獨尊"、"王者之上"的思想理念。陶筒形器是當時極具特色的一種陶祭器,上無蓋、下無底,擺放在冢界周圍,在祭祀時起到上通天、下通地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祖先的靈魂可以出入自由。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兩件玉豬龍,一青一白,背對着頭向下擺放,雙腿交叉,考古界稱之為天地交泰,亦為陰陽之和,代表的是風調雨順,頭下枕着典型玉器玉斜口筒形器。三件玉器的發現,證實第二地點乃至整個牛河梁遺址群是屬於紅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是紅山文化領域單個墓葬隨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共隨葬20件玉器。第二地點二號冢一號墓是第二地點的中心大墓,規格最高,四周砌築石牆,內部四面砌有石階,墓葬深造於基岩,石棺寬大且齊整。不過非常遺憾的事是,這座中心大墓只發現了少量人骨。
注釋:中國古人把隆起的墳包稱為"冢",因此,考古學家便把用石塊堆積起來的紅山文化墓葬形式,稱之為"積石冢"。
4.金字塔
第十三地點金字塔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境內,遠離邊界線的凌源內地。
是牛河梁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海拔高度564.8米。整個建築為正園丘形的土石結構,中央部分為夯土土丘,土丘外圍包砌石。中央土丘直徑40米。從山崗基岩面到現存土丘頂,殘高約米。土丘外包砌石範圍在直徑60100米之間,總面積近1000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其性質和內函如何呢,是陵墓、祭壇、還是冶煉址?此還有待於進一步確定。但它的發現無疑是牛河梁遺址群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從所處位置和建築規模看應是與女神廟具有同等價值的中心建築。
遺址保護
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人民政府確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為依託,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公園占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即保護範圍的核心區),開放區域包括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第二地點(積石冢、祭壇)保護展示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綜合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綜合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河梁遺址東北角,是一座現代化的紅山文化專題性遺址博物館,也是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於2011年3月動工建設,2012年9月建成試運行,展覽面積近3500平方米。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於一體,結合現代展示技術手段,集中展示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博物館基本展陳由文明曙光、紅山古國、人文始祖、祈福聖壇、古國王陵、玉禮開端、魅力紅山和臨時展廳等8個部分組成,生動再現了紅山先民時期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紅山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於2009年5月動工,年底竣工。工程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理念為"懸浮的玉匣"。
第二地點(祭壇、積石冢)保護展示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保護展示館於2009年動工,2012年竣工。工程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聯合設計,遼寧國際建設工程集團、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鋼結構公司、瀋陽遠大鋁業公司聯合施工,主體為可逆鋼結構形式,外掛氧化銅裝飾板,設計理念為"變形的玉豬龍"。
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
2015年5月,牛河梁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在公安部直接組織指揮下,遼寧公安機關會同北京、天津、內蒙古等6省區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行動,一舉破獲公安部督辦的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打掉盜掘犯罪團伙1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75名,追回涉案文物1168件,其中一級文物125件,二級文物86件,三級文物200件,一般文物757件,價值逾5億元。無論是單案抓捕人數還是追繳文物數量,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之最。
出土文物
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牛河梁遺址目前共出土玉器183件,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造型、紋飾設計質樸精美,數量多寡不一,表明玉器的功能已不僅是簡單的飾品,更是等級、地位、權力的象徵,這對後世以玉為禮的觀念和制度,形成以玉為信、以玉為美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陶器屬於紅山文化陶系,主要為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具有紅山文化區域陶器的共性。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色和紫色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幾何形棋盤格紋、三角形紋、菱形方格紋最具代表性。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石器分為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三種。石器多數出土於灰坑和窖穴中,細石器較多。其中,石鏟、石鋤、石耜、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都與當時的農業耕作有關。
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出土的陶塑人像,衣服及過膝蓋、腳下穿有短靴,證實了這一時期的紅山先民已經具備製作衣物的能力。骨針、骨錐的發現證明當時的製衣已經十分發達。
重大影響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紅山文化晚期,已經產生了基於公社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組織形式,步入了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在埃及、印度、兩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起步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同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這曙光就升起在朝陽的牛河梁。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因此指出:"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群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會發展階段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女神廟塑像稱為神也可以,但她是按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蘇秉琦先生為此題詞"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