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枝子
牛枝子 |
中文名:牛枝子 學 名:Lespedeza potaninii Vass. 別 稱:豆豆苗、枝兒條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 科:蝶形花亞科 族:山螞蝗族 亞 族:胡枝子亞族 屬:胡枝子屬 組:胡枝子組 種:牛枝子 命名者及年代:Vass.,1946 |
牛枝子(niú zhī zǐ),學名:Lespedeza potaninii Vass. ,俗名:牛筋子,異名:Lespedeza davurica subsp. potaninii Lespedeza davurica var. potaninii Lespedeza davurica var. prostrata Lespedeza davurica f. prostrata Lespedeza potaninii f. breviracemi Lespedeza potaninii var. breviracemi ,是豆科胡枝子屬植物,半灌木,高20-60厘米。莖斜升或平臥,基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粗硬毛。托葉刺毛狀,長2-4毫米;羽狀複葉具3小葉。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長,明顯超出葉;花疏生。莢果倒卵形,長3-4毫米,雙凸鏡狀,密被粗硬毛,包於宿存萼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於中國遼寧(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生長於荒漠草原、草原帶的沙質地、礫石地、丘陵地、石質山坡及山麓。 牛枝子為優質飼用植物;性耐乾旱,可作水土保持及固沙植物。 [1]
目錄
牛枝子形態特徵
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長,明顯超出葉;花疏生;小苞片錐形,長1-2毫米;花萼密被長柔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5-8毫米,先端長漸尖,呈刺芒狀;花冠黃白色,稍超出萼裂片,旗瓣中央及龍骨瓣先端帶紫色,冀瓣較短;閉鎖花腋生,無梗或近無梗。莢果倒卵形,長3-4毫米,雙凸鏡狀,密被粗硬毛,包於宿存萼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牛枝子的根為軸根系,播種後當年根長可達50厘米以上,垂直下伸,第二年主根入土深度可達100厘米,粗細均勻,不呈圓錐狀。二年生苗始產生側根及不定根。自根須或莖基部可產生側根,在主根上也可產生側根及不定根,其根系的根均較粗壯而堅實。側根與不定根一般呈放射狀水平伸展,在乾旱時則呈弧形向上層縱伸。牛枝子的根系在土層中可形成垂直和水平的網絡,故可充分利用土層中的水分和養分。牛枝子的木質化根頸十分發達,常呈不規則狀,能經受家畜的踐踏和沙埋,若受風蝕而裸露於地表,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牛枝子的莖枝由根頸或基部木質化老莖上的不定芽發育而成。枝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延伸,一般平臥於地面,但在水分狀況良好時,枝條梢部斜倚上升。牛枝子的側枝則自枝條基部的葉腋處生出。播種後第一年枝長40-60厘米,第二年80-150厘米,其枝條的長度隨着水分的多少而變比。關於牛枝子每年的生長發育和物候節律,根據在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海拔1200米)觀察的結果是: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現蕾,7月中、下旬始花,8月上中旬為盛花期,8月下旬大部分花謝,9月上、中旬為綠果期,9月中,下旬為果熟期,隨開花的早、遲不同其果實成熟很不一致,10月上旬進入枯黃期。在同一地點對野外定株測定野生牛枝子一年中的生長速度為(主枝伸直長度)4月下旬2.8厘米,6月下旬31.5厘米,7月下旬51.5厘米,8月下旬91.8厘米,9月下旬96厘米。開花期實測平均單株鮮重26.5克,每株有分枝平均15個,莖葉比為1.8:1。中國內蒙古人工播種的牛枝子一般5月中旬返青,7月中旬開花,9月中,下旬種子陸續成熟。
牛枝子近種區別
牛枝子和同屬的另一種植物達烏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 (Laxm.) Schindl.)同是喜暖的草原小半灌木,外形也十分相似。其區別在於牛枝子的腋生總狀花序在莖下部者與葉近等長,莖上部者明顯較葉為長,而達烏里胡枝子的腋生總狀花序均較葉短或與葉近等長。二者比較,牛枝子較達烏里胡枝子更加耐旱,是達烏里胡枝子在中國偏西部地區的早化地理替代種。
牛枝子生長環境
牛枝子屬強旱生小半灌木。分布於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帶,也見於相鄰近的典型草原地帶的邊緣。生長在沙質、礫石質的平原、丘陵地、石質山坡和山麓;也習生於黃土高原的丘陵梁坡和塬地。其分布區≥10℃的年積溫為2600-32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濕潤度0.15–0.3。土壤為沙質或沙壤質的棕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在黃土高原北部為侵蝕黑壚土。牛枝子在其分布區內通常是群落的伴生成分,有時候在沙質坡地或灘地上可形成以它為優勢的群落。例如在中國內蒙古伊克昭盟和寧夏中北部,它生長在冷蒿、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或灌木亞菊荒漠草原中,在更為乾旱的生境,牛枝子又常常出現在以刺旋花、貓頭刺、枇杷柴、川青錦雞兒、珍珠柴、松葉豬毛菜等為建群種的草原化荒漠中,在中國鄂爾多斯台地和寧夏河東沙區,牛枝子又常參加到中間錦雞兒、油蒿、白刺、老瓜頭、大苞鳶尾、甘草、苦豆子、中亞狼尾草、沙米等組成的沙地植被中,成為這些不同的沙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種。在黃土高原中西部地區,牛枝子常見生長在長芒草、萬年蒿、茭蒿、漠蒿、百里香草原中,又構成這些地帶性草原群落的主要伴生種。
以牛枝子為建群種的荒漠草原天然草地,通常面積不大。分布區海拔1465-1760米,土壤為沙質的普通灰鈣土或淡灰鈣土,地表多礫石或為浮沙。牛枝子具有較強的抗旱性能,在乾旱年份也能產生一定的地上生物量,並能開花結實。
牛枝子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遼寧(西部)、內蒙古(伊克昭盟)、河北、山西、陝西、寧夏中北部(鹽池、同心、海原縣)、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河南、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 牛枝子
牛枝子主要價值
飼料:牛枝子為乾旱地區的優等豆科牧草。春末,夏初各種家畜均喜採食,牛、馬、綿羊、山羊喜採食其花、葉及嫩枝。盛夏,在花後期因枝條漸變粗老而葉片不斷脫落,其適口性也逐漸降低。秋末以至冬春季節雖葉片脫落,但莖枝尚存留良好,仍是家畜保膘的飼草。總起來說,鑑於它在草地上廣泛分布,給半乾旱地區的放牧地增加了較高含量的可消化氮素營養物質,對草地質量的提高給予了重要的影響。牛枝子在果熟期以前所含粗蛋白質和無氮浸出物較多,果熟以後,全株的粗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相應地粗纖維含量增高。所以,牛枝子的適宜利用期以現蕾期至開花期為好。
生態:牛枝子性抗風沙,再生力強,是改良南溫帶地區荒漠草原或乾草原理想的草種之一。此外,牛枝子開花時期有蜜有粉,也是一種輔助蜜源植物。在半農半牧區,也可用做綠肥。在固定沙地上播種牛枝子有明顯的固沙和防止土壤侵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