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父母与老屋(薛佳辉)

​​ 父母与老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父母与老屋》中国当代作家薛佳辉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父母与老屋

十几年前,父母在我和哥哥的“软磨硬泡”下才勉强同意从农村的老屋搬到县城哥哥的房子里居住。

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没进过学校,父亲倒是读过一些书。他们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供我们上学。在那个离县城远,不通公路、干旱缺水、田少地少的老家,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就得常年不分白日昼夜地劳作。肩挑背磨,父亲的背弯成了一张弓。母亲体弱多病,但为了节省钱,也都是草药对付。长年累月,积劳成疾,胃、鼻窦、肩周、腰部到处都落下毛病。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们就四处为母亲求医问药,总算有些好转。我们也暗暗发誓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特别是要离开农村老家那个“屙屎不生蛆”的鬼地方

1999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搬家的时候,父母表现出万分不舍。父亲将家具装车,母亲在屋里收拾,一个水桶、一个背篓、一根小板凳、一把镰刀、一担菜篮子、一个盘子一个碗,甚至一根筷子,他们都装上了。我跑进去对母亲说:“小东西就不带了吧,带到城里去也用不着。”母亲将一把磨得亮亮的锄头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最后找了个墙壁高高挂起才转身出门、上锁。车子起动,父母望着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老屋和屋前的自留地,异口同声地絮叨:“家里那么多竹子,自留地里那么多柑子树、核桃树、柿子树,都没人照应,不知道会怎么样?若是被糟践了就可惜了。我们这一走,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去?”

刚到城里,尽管我们天天陪伴,父母总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他们说:“进门就关门、门对门住着也不打招呼,这样好没人情味,没烟火气,还是老屋里住着好。”于是,他们总以敷墙翻瓦或看望亲戚邻居为名,回老屋住几天。回城后的十天半月,父母口中的话题都离不开老屋和老家人。

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的父母闲不下来,他们决定做蔬菜生意。以前供养我们上学的钱多来自父亲卖菜,尽管我们一百个不情愿让他们再那么辛苦,但还是拗不过他们。母亲谦虚地当起了父亲的学生,识秤、算账。母亲把家里的小东小西都拿来称量,报重量给父亲,然后交由父亲审核。母亲很聪明,几天就烂熟于心。父母开始跑市场巡查,几天以后,他们就摆开了“战场”。从老屋带来的背篼、菜篮、扁担有了用武之地,它们与父母朝夕相处,仿佛沾染了灵气。父母的蔬菜生意很快上手,每个下午或傍晚,父亲回家记账、算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那段时间,他们除了自己的生活,和家里的水电气和收视费等日常开支以外,还有些结余。这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次去菜市场看他们,都能听到他们和菜农们谈笑的声音。有了朋友,有了喜爱做的事情,他们不再那么惦记老屋。

[1]

作者简介

薛佳辉,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