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父母與老屋(薛佳輝)

​​ 父母與老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父母與老屋》中國當代作家薛佳輝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父母與老屋

十幾年前,父母在我和哥哥的「軟磨硬泡」下才勉強同意從農村的老屋搬到縣城哥哥的房子裡居住。

父母都是農民,母親沒進過學校,父親倒是讀過一些書。他們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供我們上學。在那個離縣城遠,不通公路、乾旱缺水、田少地少的老家,要供養一雙兒女讀書,就得常年不分白日晝夜地勞作。肩挑背磨,父親的背彎成了一張弓。母親體弱多病,但為了節省錢,也都是草藥對付。長年累月,積勞成疾,胃、鼻竇、肩周、腰部到處都落下毛病。從參加工作那天起,我們就四處為母親求醫問藥,總算有些好轉。我們也暗暗發誓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特別是要離開農村老家那個「屙屎不生蛆」的鬼地方

1999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可搬家的時候,父母表現出萬分不舍。父親將家具裝車,母親在屋裡收拾,一個水桶、一個背簍、一根小板凳、一把鐮刀、一擔菜籃子、一個盤子一個碗,甚至一根筷子,他們都裝上了。我跑進去對母親說:「小東西就不帶了吧,帶到城裡去也用不着。」母親將一把磨得亮亮的鋤頭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最後找了個牆壁高高掛起才轉身出門、上鎖。車子起動,父母望着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的老屋和屋前的自留地,異口同聲地絮叨:「家裡那麼多竹子,自留地里那麼多柑子樹、核桃樹、柿子樹,都沒人照應,不知道會怎麼樣?若是被糟踐了就可惜了。我們這一走,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回去?」

剛到城裡,儘管我們天天陪伴,父母總是不習慣這裡的生活。他們說:「進門就關門、門對門住着也不打招呼,這樣好沒人情味,沒煙火氣,還是老屋裡住着好。」於是,他們總以敷牆翻瓦或看望親戚鄰居為名,回老屋住幾天。回城後的十天半月,父母口中的話題都離不開老屋和老家人。

一輩子都與土地打交道的父母閒不下來,他們決定做蔬菜生意。以前供養我們上學的錢多來自父親賣菜,儘管我們一百個不情願讓他們再那麼辛苦,但還是拗不過他們。母親謙虛地當起了父親的學生,識秤、算賬。母親把家裡的小東小西都拿來稱量,報重量給父親,然後交由父親審核。母親很聰明,幾天就爛熟於心。父母開始跑市場巡查,幾天以後,他們就擺開了「戰場」。從老屋帶來的背篼、菜籃、扁擔有了用武之地,它們與父母朝夕相處,仿佛沾染了靈氣。父母的蔬菜生意很快上手,每個下午或傍晚,父親回家記賬、算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那段時間,他們除了自己的生活,和家裡的水電氣和收視費等日常開支以外,還有些結餘。這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次去菜市場看他們,都能聽到他們和菜農們談笑的聲音。有了朋友,有了喜愛做的事情,他們不再那麼惦記老屋。

[1]

作者簡介

薛佳輝,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