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宣统三年(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
目录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永璘有六子,第三子庆良郡王绵愍,第六子为辅国公绵性,奕劻为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绵性的长子。自幼过继给庆郡王绵慜为嗣。后来绵性因为行贿觊觎袭王爵,事发之后前去戍守盛京。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劻袭封为辅国将军。 咸丰元年(1851年),内务府把庆王府(之前为和珅府邸)从奕劻手中收回赐予恭亲王奕欣。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被封为贝子。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因为咸丰帝三十岁万寿,奕劻进封为贝勒。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通信之时,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奕劻加郡王衔,被授为御前大臣。这是奕劻首次获得这么大的官职。
荣获重用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中法战争失利罢斥恭亲王奕䜣的一班军机,史称"甲申易枢"。甲申易枢之后他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事务,并进封庆郡王。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设立海军衙门,他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权位渐崇的奕劻因才能平平而庸碌无为,常为时人所暗讥。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命在内廷行走。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奕劻被授为右宗正。这一年光绪帝大婚,赐给他四团正龙补服,其子载振头品顶带。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奕劻被封为庆亲王,权位渐崇,而庸碌无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挺身而出,帮了慈禧大忙, 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戊戌政变以后,随之而来的"己亥建储",奕劻既然支持慈禧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自然也不会反对立储。并且奕劻作为神机营的主管,他在己亥建储过程中,对慈禧的支持,显得格外重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春,当义和团波及京师之后,奕劻作为总理衙门大臣,屡次领衔上书,请求朝廷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奕劻奉命留京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负责与各国议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他仍任总理大臣。
军机首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军机大臣荣禄病死,奕劻进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很快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当时的人们讥为"庆那公司"。
光绪三十年(1904年),御史蒋式瑆奏劾奕劻任军机大臣以来,大小官员都去贿赂他,庆亲王府门庭如市,奕劻挥霍异常,但是尚能积蓄起巨款,在英商汇丰银行存入一百二十万两私产。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御史赵启霖再次奏参他为段芝贵谋巡抚职,受贿十万两,其子载振并纳段芝贵所献歌妓杨翠喜。但奕劻因得慈禧太后宠信,两案都不了了之。奕劻初主军机时,袁世凯就用重金笼络,使之成为袁世凯在朝廷中的内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奕劻七十诞辰,大开祝典,成了官员们攀缘交结的好时机,而奕劻更是大肆进财纳贿。各地进献者络绎于道,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列起了长阵。这一次七十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为百万两白银以上。
晚年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后,他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世凯被起用,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十七日,清廷第一次御前会议,奕劻、溥伦主张自行退位,宣布共和,但溥伟、载泽坚决反对,没有结果。第二天再开御前会议,仍无结果。会后,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等十余主战派前往庆亲王府邸,围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二月十二日,宣统帝退位后,家人劝奕劻前往天津避难,奕劻执意不肯。亲家孙宝琦与长子载振强起奕劻,"绑架"至轿车,天未亮即出正阳门,赶头班火车奔赴天津。车发北京,奕劻如释重负,卧塌而眠。至天津,奕劻饮食如故。在天津小住一段时日后,听闻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革命风潮已经平息,劫难已过,奕劻终究舍不得北京的一片家业,遂再回北京。一进庆王府,但见满目狼藉,犹如抄家一般。
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溥仪不同意,亲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为"谬、丑、幽、厉"。溥仪之父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令,允许其子载振世袭和硕庆亲王的爵衔。
为政举措
奕劻的重要的政治举措就是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奕劻就是该运动的直接关系者。由于民教冲突日益增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理衙门拟定了教案处分章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奕劻就是和德国公使海靖进行交涉的主要人物。有着多年对外交涉经验的奕劻,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二月十九日,奕劻领衔会奏,请严行查禁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会。并提出了"剿团和洋"的主张。奕劻在义和运动时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力主镇压、韬光养晦和议和谈判。
光绪二十五年(1901年)九月七日,《辛丑条约》正式签字,从和议开始到光绪二十五年(1901年)二月底,奕劻等人主要与各国使节纠缠于所谓惩治"祸首"的问题,历时六个月之久,奕劻在"剿抚"政策上,和载漪等人尖锐对立,要不是处事圆滑,有可能弄到与被杀五大臣同样的地步。
人物评价
总评 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至辛亥革命,五十年间,奕劻能力不高,学问不行,却始终做官做的顺风顺水。在清朝的最后十年,奕劻或为领班军机大臣,或为内阁总理,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庆邸官爵之隆,晚清除醇邸之外,难有其匹者。
但是,奕劻做事,作风稳重,滴水不漏,"荣辱忽焉,皆在圣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就是对奕劻政治能力的一个很好说明。
历代评价 慈禧太后:荣辱忽焉,皆在圣意。 溥仪:(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刘体仁:清末王公当道者,惟庆邸用人但知财货,犹不脱本来面目,亦不至大为宗社殃咎。 刘厚生:庆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 蔡东藩:庆亲王奕劻,为清室罪臣,即为袁氏功人。 吕思勉:居政府首席的庆亲王奕劻,则老耄而好贿,政局更形黑暗。 孔祥吉:在晚清政坛上,奕劻呼风唤雨,成了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