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愛了一輩子

來自快資訊的圖片

ài le yī bèi zǐ

中文名稱 :愛了一輩子

歌曲原唱 :龐龍

填 詞 :張良玉

譜 曲 :閆雪峰

音樂風格 :情歌

歌曲語言 :國語


《愛了一輩子》 ,是著名音樂人龐龍於2014年1月3日推出的一首單曲,這首歌也是龐龍「情歌情懷」的一種延續。收錄於專輯《我們在藍色海上飄》中。

目錄

歌曲簡析

《愛了一輩子》當然是一首情歌,卻是一首和樂壇潮流格格不入的情歌。如今的時代,每年都會製造並誕生大量的情歌,但越來越多的情歌,其定位竟然是K歌廳、排行榜、頒獎禮,成了歌手的道具,以及唱片公司推廣的產品。這樣的情歌,又怎麼能讓人動情。

而《愛了一輩子》則和龐龍此前的情歌作品一樣,沒有劍走偏鋒,也絕不譁眾取寵。它首先是一種情,然後才是一首歌。它的韻律,不是為了人前的璀璨,僅僅只是那種熱坑頭式家常里短溫馨場景的還原。這其實就是真實的愛,不缺斤短兩,同樣也不添油加醋,是什麼就是什麼。

這不是龐龍第一次唱這樣的情歌。《愛了一輩子》既像是《幸福的兩口子》和《美好》這些作品主題的延續,也像是換了一個角度,來演繹這種平凡的幸福、知足的溫暖。這既是龐龍的愛情觀,不求天花亂墜、但求幸福長久;其實也是普通大眾的戀愛觀,以及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樸實無華才是愛。愛要怎樣才完美?愛上一輩子,就是最好的海誓山盟。

歌曲歌詞

  • 我的爸爸他
  • 知青把鄉下
  • 愛上我媽媽
  • 農村把根扎
  • 穿着列寧裝
  • 麻繩腰裡扎
  • 廣闊黑土地
  • 愛情開了花
  • 我的媽媽她
  • 村里一枝花
  • 愛上我爸爸
  • 急着要出嫁
  • 身披綠軍裝
  • 腳蹬棉靰鞡
  • 扭起大秧歌
  • 臉上樂開花
  • 一生一輩子
  • 圓滿一個家
  • 柴米油鹽醋
  • 豬雞鵝狗鴨
  • 愛了一輩子
  • 吵了無數架
  • 炕頭到炕梢
  • 春秋與冬夏
  • 當年帥小伙
  • 歲月催老啦
  • 當年一枝花
  • 皺紋臉上爬
  • 春種一粒子
  • 兒孫都長大
  • 廣闊黑土地
  • 這裡有我家
  • 愛情很簡單
  • 平凡又偉大
  • 愛着一個人
  • 守着一個家

歌曲鑑賞

《愛了一輩子》是龐龍的新歌,也是龐龍「情歌情懷」的一種延續。這次龐龍不僅用最平實輕緩的音調來唱,也用最簡單真實的鏡頭來拍攝和紀念爸媽一生的幸福故事。

歌曲《愛了一輩子》MV的拍攝地點選擇了靈水村。歌曲的背景是知青下鄉、插隊落戶,那個特殊年代。熱坑頭式家常里短溫馨場景的還原,讓龐龍感覺MV拍攝意猶未盡,真的是像回到了小時候,那時候東北冬天很冷,每天放學最快樂的事情是回家坐在熱炕頭上跟爸媽和姐姐們一起吃飯。大家都已長大成家,但是還將會延續爸媽一輩子的幸福故事——「愛着一個人,守着一個家」,這就是簡單真實的愛情。[1]

mv製作

2014-01-23音樂人龐龍的賀歲新歌《愛了一輩子》MV正式發布。隨着春節的臨近,歌曲MV中的幸福老爸老媽忙活着,等待兒女過年回家團聚的畫面。更像是一部記錄片,記錄操勞一輩子的父母在等待兒女們過年回家的那份幸福和溫馨。

其實,龐龍早就在《回家吃飯》和《家的味道》等歌曲中體現過家的幸福主題,但這次新歌《愛了一輩子》與之前的《回家吃飯》和《家的味道》兩首歌曲相比,更深度的刻畫和體現了父母和家中的那份「平凡又偉大」的愛,既有愛的味道,還有家的味道。歌曲《愛了一輩子》MV中,還是選擇拍攝了比較有北方特色民俗的畫面,來自東北的龐龍表示這些都是小時候最熟悉的場景,每次唱到這些,看到這些,都會自然想起小時候生活中自己父母的每一個故事。歲末年初,總是我們舉家團圓的時候,不管你身處何方,不管你是什麼原因,希望大家都能春節回家看看父母。我們的父母愛了一輩子、工作了一輩子,曾經年輕的父母,為兒女傾盡了他們所有的愛。龐龍新歌《愛了一輩子》和大家一起春節回家,跟父母聊聊他們「愛着一個人,守着一個家」的甜蜜幸福。 [2]

歌手龐龍簡介

龐龍,1971年5月2日出生於遼寧省阜新市。中國內地歌手,浙江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教師、瀋陽音樂學院終身教授,第十屆、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中華慈善總會第三屆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龐龍是一個陽光帥氣,英俊瀟灑的健康硬派東北大漢,他的每一個微笑都撼動的毅絲們的心靈,他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見實,讓他的歌聲有一般人少有的氣息,脫離港台歌星獨有的特點,創造了自已獨有的特點,一首《兩隻蝴蝶》唱紅了華夏大地每一個角落,只要你留意大街小巷和網絡上到處都有他動聽的歌聲.1988年進入了歌壇。1996年考入了瀋陽音樂學院通俗系演唱專業。2000年10月發行了首張國語專輯《人生三部曲》。2004年11月發行第二張國語專輯《兩隻蝴蝶》。2005年9月發行第三張國語專輯《你是... >>>

龐龍生於東北,長於東北,自小腳踏白山黑水,慣看大豆高粱。20歲的時候終於決定用他那把天賦的好嗓子作為終身職業。然後他離開故鄉,踏上漫漫音樂之路。多年來,龐龍曾在歌廳里駐唱,在大小城市忙於演出,雖然習慣了掌聲但不墜青雲之志,因此磨鍊功力,積累能量。2000年,蟄伏多年的龐龍終於在北京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專輯,雖然這張專輯並沒有得到主流的關注,但是主打歌《老了》仍在小範圍產生影響,龐龍這個名字也第一次被流行音樂界所知。2004年,龐龍憑藉優秀唱功受邀演唱劉曉慶製作的電視劇的主題歌及插曲三首,主題歌《杯水情歌》和插曲《兩隻蝴蝶》如今已經在大街小巷和網絡上開始傳唱,被資深音樂人和發行方認為必火無疑。

龐龍 - 成長經歷

龐龍出生在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一個礦工家庭。全家只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艱難生活。龐龍還有3個姐姐,他是父母唯一的兒子。他上初中的時候,港台歌曲開始在內地流行,每到晚上,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懷抱吉他,自彈自唱的時髦青年,周圍則圍着一圈「發燒友」,龐龍也成了其中的一員。漸漸地,他迷上了音樂,並產生了一個當時在很多人看來很不切實際的夢想:我要靠唱歌改變自己的命運!那時候,龐龍最大的心愿就是擁有一把吉他。在他的軟磨硬纏下,父親終於給他買了一把吉他,這成了他平生最珍貴的禮物。

1985年,龐龍初中畢業前夕,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龐龍放棄了他的大學夢,報考了一所職高。但他對音樂的痴迷絲毫沒有減退,一有時間便抱着吉他唱歌。由於龐龍的「歌癮」太大,父親怕因此而影響他的學業,便對他說:「你職高畢業後還得找工作,你不能老這樣天天唱歌,得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啊!」可龐龍還是我行我素。父親一氣之下奪過他的吉他,從6樓扔了下去。龐龍衝到陽台上,看着地上碎成一片的吉他,他傷心得眼淚奪眶而出。

後來,龐龍才知道父親當時已經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父親這樣要求他,是怕在自己病逝後,兒子找不到生活出路啊!3個月後,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深懷愧疚的龐龍一次又一次地哭倒在父親的靈前,他對着父親的遺像默默地許諾:「爸爸,我一定要唱歌成功,讓您的亡靈得到安慰!」

父親去世不久,龐龍的大姐和二姐先後出嫁,家裡只剩下龐龍、三姐和母親相依為命。那時三姐剛剛參加工作,一個月才30多元錢的工資。為了生存,同時也為了練習唱歌,龐龍決定白天上課,晚上去歌舞廳賣唱。但賣唱者不能唱自己想唱的歌,全靠聽眾點歌;聽眾如果不開心,還隨時會把賣唱者轟下台。龐龍在舞廳里唱了3個月,一分錢也沒拿到。後來,見龐龍為人謙和,模仿張學友、姜育恆等大牌明星的歌幾乎能以假亂真,點他唱歌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歌舞廳老闆這才每天給他5元錢,管他一頓飯吃。這樣,龐龍每月就有了100多元的收入。此後,龐龍又去檔次更高的夜總會唱歌,一晚能收入30元,一個月便有了近1000元收入,幫助家裡改善了一些經濟狀況。

1988年,龐龍職高畢業後,被學校推薦到一個建築工地做技術工人,負責在工地上跑來跑去地搞測量和放線。這份工作看起來簡單,卻關係到整個工程的進度。因此,一到工地,龐龍的神經就繃得緊緊的,生怕出差錯。那時正是盛夏,龐龍每天都要站在太陽底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邊看圖紙邊測量和放線。連續工作時間長了,他便頭暈腦脹,眼睛酸澀。更讓他煩惱的是,由於汗水不斷地順着額頭往下流,當他伸手去抹臉上的汗珠時,常常會把墨線上的墨汁弄到臉上,為此他不知被工友笑話了多少回。由於整天都在工地上跑來跑去,一到下班,他就累得精疲力竭,再也沒有精力去歌舞廳賣唱了。但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仍然要彈着吉他唱幾首歌,為自己「充電」。

一年之後,龐龍被調到父親原來所在的煤礦當電工。他最初以為乾電工活要輕鬆一些,誰知比當建築工更加辛苦。煤礦用的是380伏的高壓電,操作起來非常危險,工人們要穿特製的服裝爬上爬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意外。那年夏天,由於氣溫太高,電纜開始爆裂,即將威脅到所有職工的生命安全,所有電工被緊急召來加入搶險工作,作為新員工的龐龍則被安排為大師傅們傳遞各種工具。搶險工作持續了兩個小時,龐龍就奔跑了兩個小時,累得他上氣不接下氣。

龐龍歌曲名單

  • 抱抱
  • 心愿
  • 年年都好
  • 等你
  • 給你
  • 我們在路上
  • 它的一生 我的十幾年
  • 大聖歌
  • 晴天月兒明
  • 滋味
  • 答案
  • 杯水情歌
  • 吹眼睛
  • 絕不回頭
  • 陽光下的
  • 3分鐘
  • 我的全部
  • 誰是誰的寶
  • 春秋愛美麗
  • 她愛了
  • 永不
  • 誰在你身邊
  • 像我一樣飛翔
  • 幸福的花兒什麼時候開
  • 給孩子的話
  • 在一起
  • 70後
  • 家風
  • 愛了一輩子
  • 滿滿愛
  • 等到桃花開
  • 今生足夠了
  • 兩隻蝴蝶
  • 陽光下的重逢
  • 永不分離
  • 只因為有愛

相關視頻

《愛了一輩子》演唱:龐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