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诗
燕诗又名《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孩子独自远走高飞的刘姓老汉。此诗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了父母的养育之恩。[1]
目录
诗作内涵
作者藉燕子懂得飞后便离弃双亲的习性,以及描写燕子父母的悲哀,讽刺人们长大后便把父母抛诸脑后,完全忘记了他们的养育之恩.并在(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这段中告诫大家不要像燕子那般,要不将来可能会有相同的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诗中修辞手法
第一,拟人。
把鸟雏的父母比作人类的父母一样,有思想,关爱下一代。
觜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 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
还有就是把成年的雏鸟比作成年人,来汇报自己的父母:
思尔为雏日, 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这是几处很明显的,说实话,这整篇诗,其实都是以出了刚开始几句介绍背景,”人物“之外,其他都是以拟人的方法把鸟雏的父母一份份无私的爱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对比。
母瘦雏渐肥,鸟雏的母亲日益消瘦,然而小鸟日益强壮,体现了一丝丝温暖的母爱。
第三,对偶。
须臾十来往, 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
其实体现的最深刻应该诗前面的“须臾十来往”与“辛勤三十日”,
须臾对辛勤,十来往对三十日。
第四,摹绘
其实这首诗涉及到的是摹绘里面的“摹声”。
四儿日夜长, 索食声孜孜
喃喃教言语, 一一刷毛衣.
却入空巢里, 啁啾终夜悲.
像“孜孜”,“喃喃”,“啁啾”,都是拟声词,属于“摹声”的范围。
第五,借代
整首诗都是写出一份份关爱,长辈对自己子女的爱都通过鸟雏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艰辛的养大的过程来表现的,是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所以咯,鸟雏的父母就是借代现在孩子们的父母啦。
燕诗
【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