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El Cantar de Mio Çid,这部史诗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CANTAR DE MIO CID>,“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1]
目录
简介
是西班牙史诗,与《罗兰之歌》齐名,是中世纪伟大的骑士文学史诗。
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诗,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间,全诗长达3730行,是根据历史事实写成的。使用语言为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2]
《熙德之歌》描述骑士熙德的生平。虽说《熙德之歌》是根据史实改编,但还是有诸多不同的地方。像是:熙德是因为擅自攻打托莱多城才遭流放,而非遭人诬陷;熙德离开卡斯蒂利亚王国后是去当佣兵,也帮摩尔人打仗过等。[3]
写作时间 | 公元1140~1157年间 |
---|---|
行数 | 3730行 |
使用语言 | 卡斯蒂利亚语 |
插图 |
熙德
《熙德之歌》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84节)
国王阿方索六世派遣熙德去徵收摩尔国王的供品。当熙德回到卡斯蒂利亚后,嫉妒他的臣子诬陷熙德私吞供品,于是阿方索六世流放熙德,并剥夺他的财产,他也跟妻女分离。
离开卡斯蒂利亚后,为了夺回名誉,熙德开始四处与摩尔人作战,随著每一次的战胜,熙德名声渐大,战利品也越来越多,也招募到许多英雄豪杰,攻佔了瓦伦西亚,并光荣归国。
第二部分(第1085-2277节)
熙德送礼给阿方索六世,并与妻女们团聚,将她们带回瓦伦西亚。
卡斯蒂利亚的两个贵族子弟贪图熙德的财富、名声、地位,因此请求阿方索六世为他们牵线,想迎娶熙德的女儿。阿方索六世宽恕了熙德,并为卡里翁伯爵的两位儿子做媒,熙德不愿意,但看在国王的面子上,答应了下来。卡里翁两公子十分胆小,被园子裡眷养的狮子吓到,一直被熙德的手下嘲笑。
第三部分(第2278-3730节)
在迎娶熙德女儿的那一天,卡里翁两公子在经过树林时,脱去新婚妻子的衣服,打昏她们、抢走她们的嫁妆然后将她们丢弃在树林中。幸而被熙德派去的姪子发现了,连忙通报熙德。
熙德向阿方索六世讨公道,向卡里翁一家决斗,在国王的主持下,熙德的手下将卡里翁一家击败,两位女儿再嫁,婚礼非常盛大。[4]
影响
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将主人公熙德作为杰出的民族英雄来加以歌颂,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和愿望。众所周知,自从公元七一一年摩尔人大举入侵西班牙后,西班牙人民长期遭受异族的侵略、压迫和统治,西班牙民众和侵略者摩尔人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摆脱异族的欺压,争取独立自由,收复国土,统一祖国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一名封建骑士,熙德远非完美无瑕(如他曾几次在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服役;他也参与过诸侯之间的混战等),但英勇地抗击异族入侵,并取得辉煌的战果这一点毕竟是他一生事迹的主流,因而,人民大众将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愿的体现者,从而在人民中间出现诸多关于熙德的传说。
《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这些民间传说,突出了他英勇战斗、抗击异族入侵、收复国土的一面,将他塑造成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士和体现卡斯蒂利亚人民传统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感情
《熙德之歌》在描绘主人公与国王阿方索的关系方面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熙德是个忠臣,尽管遭到国王不公正的待遇——将他流放,但他对君王始终忠贞不贰;后来占领了巴伦西亚,成了实际上的一方之主后,他仍然对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称臣。
从历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诚完全和民众的愿望一致,因为在民众的眼里,国王是驱逐异族入侵者、统一祖国的领头人,只有诸侯藩臣忠于国王,君臣团结,才能战胜敌人。
事实上,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在领导民众抗击摩尔人,收复国土方面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竭力颂扬忠于国王的臣属,而对窃据一方,飞扬跋扈的封建贵族则深恶痛绝。
另外,以阿尔瓦尔·发涅斯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属对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史诗的作者还将忠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两公子为代表的某些封建贵族的丑恶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宽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赞扬,而卡里翁两公子等人的怯懦贪婪、奸诈残暴受到了无情的揶揄和揭露。
精神
《熙德之歌》从艺术角度看是一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不仅描写人物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如实地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语言淳朴自然,笔法简练生动,许多场景,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
就语言艺术而言,《熙德之歌》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早期作品,和当代的作品相比,不免显得有些粗糙。上文已讲到,它是游唱诗。游唱诗的写作是为了进行口头吟唱,因此,主要要求顺口动听,并不太注意韵律,每行的音节也不固定,有时相差很大。由于演唱没有固定的场所,听众十分庞杂,秩序又不好,演唱者为了将故事的情节交代清楚,常常将某些重要的段落重复吟唱。这都是游唱诗的基本特征。
批判
此剧上演时虽轰动了巴黎,但也遭到了当时的红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报复,在他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在1638年发表了《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批评》。小小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面干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
从1629年开始,高乃依的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晚年,他曾与年轻的拉辛进行过抗衡,终于在悲剧《苏连娜》(1674)失败后,永远地退出了舞台。
地位
《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从世界文学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文学史家们常常将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并列,统称为中古欧洲的三大英雄史诗。
剧本《熙德》
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
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
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熙德之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 西班牙人民欣赏骑士精神,骑士要有高贵的品德,忠诚、宽厚、仁慈,并且要允文允武。
- 对于摩尔人的佔领,西班牙人民不满,需要有一位民族英雄。
- 相较传统贵族,人民欣赏的是靠个人战绩赢得财富与地位的新兴贵族:骑士。
参考资料
- ↑ 熙德之歌 .pdf[引用日期2013-03-22]
- ↑ 熙德之歌 (豆瓣)_豆瓣读书 图书熙德之歌 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 两个女婿羞辱两个女儿,差点将她们杀害,熙德通过御前法庭来讨回公道。 0 有用 欷 2014-09-06 翻译太老派...
- ↑ 外国文学名著《熙德之歌》作者、内容概要介绍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2019年6月25日 - 《熙德之歌》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中世纪流传于西班牙的一部英雄史诗,以民族英雄熙德的事迹为蓝本写成。作者不详。阿方索国王听信谗言,放逐民族英雄熙德...
- ↑ 赵金平(译). 熙德之歌. 台北: 桂冠. 1994. ISBN 9575515994.
外部连结
- 熙德之歌 古老的西班牙骑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