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 常
圖片來自一點資訊

無 常,生命毀於無常,宇宙滅於無常,即令驍勇善戰,馳騁沙場,無能摧之無常;即令你貌美如花,聰慧無比,亦無濟遁之無常

目錄

原文

無常即是一切有為法,必然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成住壊空律,永恆無止期。

起於無始無明之因,蕓蕓眾生落於因果,陷於輪迴。

此之無明,令其未明之清淨本性,囿於世間所執,認妄成真,立有實我,己他之分儼然鴻溝丘壑之隔,而己更恣之無明捉弄,於所謂世間出演幕起幕落之鬧戲。

然則悲之憫之,子之愚痴,未明其詳,若待撥開陰霾,必可見之佛性之旭輝。

卻常見世間諸人,貪圖功名利祿,執著情愛歡樂,醉迷燈紅酒綠,痴戀春花秋月。

殊不知名利殞如流星,情愛又似逝水,享受疾似閃電,美麗曇花一現,一切世間諸象皆落無常。

幸福如那纖草尖上的滴露,美景似荒漠中海市蜃樓,無有永恆,無有常者,不變者,不動者。

春花爛漫,嬌如俏麗的姑娘可愛的笑靨。

秋月恬美,靜如青春的荷葉幽幽的墨黛。

功名輝煌,亮似黎明的曙光璀璨的光芒。

富貴雍榮,絢爛似那斑斕逼人高過雲際的彩虹。

然而縦是明媚鮮妍的春花,亦必逐風而逝。

再是國色天香絕代紅顏,無能倖免於時光的摧殘。

即使名利叱吒顯赫,哪能永葆萬古長存。

雖然富貴恢宏磅礴,又怎會永不衰竭?

江山代代有人改寫,富貴官祿,才人輩出,然逝者如斯,不復存焉。

白畫太陽再光芒萬丈,氣勢廣袤浩然,然黑夜降臨,無以顯其灼熾。

秋荷無奈,褪盡嫣然,蕭蕭冷意,戲謔曰:【孺酸秀才,獨腳鬼戴逍遙巾。】

此世間萬物,無一能倖免於無常,輪迴眾生,無不落陷於無常。

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期,至若摩揭提國。示那羅市市長世間之致窮諸象,略陳有八:

一、王逼:如昏庸之君王苛捐雜稅,橫征暴斂。

二、賊劫:竊盜於世,雞鳴狗盜之列。

三、火焚:烈火噬之,衣阜盡失。(與施之論,川露之比)

四、水漂:暴水襲之,人物皆損。無以數計。

五、藏自消減:月日更異,物之自腐。

六、抵債弗還:有形之利息,無形之壓力。

七、怨憎殘破:家之失和,門庭互亂。

八、惡子費用:子女不肖,驕縦奢侈,傾家蕩產。

此之由富至窮之八相,實為無常於世間所顯也。於此之見,富貴怎不似過眼煙雲,縹緲一時,何能與真空之常相論?

那麽,何者為無常?無常者,梵語為阿你恆也。

其意為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

無常有二:

一、剎那無常:謂之剎那剎那有生住異滅之變化。

二、相繼無常:謂之一期相,續讓有生住異滅之四相。

涅槃經曰:【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

智度論二十三曰:【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

無常經曰:【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所吞也。】

誠然,世間事物,包羅萬象,然其無一不落於無常。

容顏隨歲月流逝被風霜烙之以紋印。

財富與日推移,似潮汐之水,終必所餘無多矣!

權貴顯赫,朝不保夕也。

更乃至眾生生命,生之降臨,死之將至,無一倖免於死。

六祖壇經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余曾於上世說論時曰:「此語出時此無常,爾語即至亦無常。」眾生的生命,不定何時即可終結,或於母胎中時,或於幼年時期,或弱冠之年,或耄耄之夕。

死亡隨時都可能來臨,不容你稍許掙扎或抗拒,你更不可能説:我不想今天死,或我不想在這幾年死,我還有許多事未了,我不能死!但死亡不會順從你意讓你自己決定自己何時不想死。這一切都是善惡業力使然也。

人身是善惡二業由善領先的果報,死亡也是業力的果報。

善業成熟之時,善果亦隨之而至,或許你此生為人,來世轉為天人;或許惡業成熟,墮入惡道,變為畜生或淪入鬼道。

世間萬物均為無常所顯,無常即為業果所示。因果不昧,我們不能超脫於因果,眾生無以遠遁無常,亦即無以解脫於輪迴。

無常無地不至,無處不有,是其又有無常狼之譬喻也。

智度論十五曰:【菩薩雖上妙五欲,不生貪著,以有無常等觀故。譬如王有一大臣,覆藏自罪,王欲罰罪。語曰:若得無脂肥羊,當許汝罪。大臣有智,聲一羊食以水草,日日三時以狼怖之。羊得食肥而無脂。王問如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爾。見無常空狼消結使脂肥功德身也。】

無常之怖故由是之可見也。

由是無常,滄海變桑田。

由是無常,水亦覆舟。

由是無常,春去秋來,時光荏苒。

由是無常,風霜雨雪,季節變幻。

生命毀於無常,宇宙滅於無常,即令驍勇善戰,馳騁沙場,無能摧之無常;即令你貌美如花,聰慧無比,亦無濟遁之無常。

由是無常,我們的生命如同泡影,如同露珠,如同纖草,如同閃電。

世尊住世之時,謂之常悲曰:【三界皆空,夫有必無。萬物若幻,一生一滅,猶若水泡。】我們受囿於輪迴,無以解脫。

然則,潛心學佛,一心向善,積累功德,可使我們黑業遠離,善果增之。

精進修行,去除貪著妄念;可使我們遠離於惡道,解脫於輪迴。

求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可使我們推移不昧之因果,了知原來之清淨本性,不生不滅。

用佛法之巾帕拭其無明之塵垢,於是無常雖存,然不懼之。住之真如妙境,救渡眾生,饒益有情,常受快樂感,得之常住果(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果),如此,方不為辜負此寶貴難得之人身。正如清朝漢皇康熙悟云:「萬劫千生得此身,爾生莫向今生渡,便向何生渡此身。」

摘自阿王諾布帕母 著 《入法門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