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奸不商的原話是「無尖不商[1]

在古代指的是賣米的商人,在賣米的時候,除了要將米鬥裝滿之外,額外還要多給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儘量讓利,一來是好看,二來是表示對購買者的感謝,好博得回頭客,有了回頭客,生意才能持續長久的做下去。「無尖不商」就是這麼來的,不得不說古人真的很有智慧!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卻漸漸地被人們給歪解了。「無尖不商」變成了「無奸不商」,不過也符合很多為了利益,不斷欺騙消費者的不良商家行為。

目錄

故事

其實「無尖不商」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傳說,中國的財神趙公明是個賣米的,都知道古時候買賣糧食是用量的。而他的店經營的時候,不僅給買米的顧客把鬥裝滿,還讓米在鬥中高高地堆起來形成一個尖。後來,在他臨終的時候,他交代自己的子孫,賣米一定要給顧客足量,無尖不成商。

從此,商行中便有了「尖商、尖商、無尖不商」的經商之道。由此看來,財神爺是告誡人們:作為商人,應心胸開闊、重德行善、要多想著別人,不能讓顧客吃虧,甚至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還要多給人搭一塊。而一個「尖」字,折射出的是商道中人品的寬厚,人性的善良,更看出社會世道的和諧[2]

看法

不過也符合很多為了利益,不斷欺騙消費者的不良商家行為。古人教我們「無尖不商」,而現在很多商家卻是「無奸不商」。

至於說,「無尖不商」和「無奸不商」到底用哪個正確,在我看來,沒有什麼對錯。不同的情況下就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就好了。何必非要糾正一個詞,讓另一個詞消失呢?

只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呀!

影片:無尖不商和無奸不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