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腹毛腳燕
煙腹毛腳燕 |
中文學名: 煙腹毛腳燕 |
煙腹毛腳燕[1](學名:Delichon dasypus)為燕科毛腳燕屬的鳥類。體長約13厘米,是一種體小而矮壯的黑色燕。腰白,尾淺叉,下體偏灰,上體鋼藍色,腰白,胸煙白色。與毛腳燕的區別在翼襯黑色。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的下體白色。
體型輕小,活動敏捷,以擅長飛行而著稱,善於在高空疾飛啄取昆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擅長在空中捕捉飛蟲;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雌雄羽色相似,體羽以黑色和灰白色為主。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日本;越冬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
目錄
外形特徵
煙腹毛腳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自額、頭頂、頭側、背、肩均為黑色,頭頂、耳覆羽、上背和翕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後頸羽毛基部白色,有時顯露於外。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具細的褐色羽干紋。長的尾上覆羽黑褐色,羽端微具金屬光澤,尾羽黑褐色,尾呈淺叉狀。兩翅飛羽和覆羽黑褐色具藍色金屬光澤。下體自頦、喉到尾下覆羽均為煙灰白色,胸和兩脅綴有更多煙灰色,尾下覆羽具細的黑色羽干紋,長的尾下覆羽灰色具寬的白色邊緣。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淡肉色,均被白色絨羽。
生活習性
遷徙: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日本;越冬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極少數)及大巽他群島。地區性甚常見。煙腹毛腳燕西南亞種繁殖於中國中東部及青藏高原,冬季南遷;煙腹毛腳燕有的在中國主要為旅鳥,有的主要為夏候鳥,有的為留鳥。夏候鳥和旅鳥春季多在5月初遷來和遷經中國,秋季多在9-10月南遷。
習性:煙腹毛腳燕單獨或集小群,與其他燕或金絲燕混群。比其他燕更喜留在空中,多見其於高空翱翔。常成群棲息和活動,多在棲息地上空飛翔,有時也出現在森林上空或從草坡山嵴上空飛來飛去。通常低飛,但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盤旋俯衝。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在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多為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雙翅目昆蟲。
棲身環境
煙腹毛腳燕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懸崖峭壁處,尤其喜歡棲息和活動在人跡罕至的荒涼山谷地帶,也棲息於房雄性、橋樑等人類建築物上。
生長繁殖
煙腹毛腳燕常成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懸崖凹陷處或陡峭岩壁石隙間,也營巢於橋樑、廢棄房屋牆壁等人類建築物上。繁殖期6-8月,並10多窩聚集在一起的群巢。或許1年繁殖2窩。巢由雌雄親鳥用泥土、枯草混合成泥丸堆砌而成,呈側扁的長球形或半球形,一端開口。巢的大小為長15.5-17厘米,底部寬8-9厘米,巢口口徑3.8厘米。巢壁厚1.5-2.0厘米,內墊以枯草莖、葉、苔蘚和羽毛。每窩產卵3-5枚,多為3枚。卵純白色,大小為17.7-19.6毫米×12.2-13.5毫米,重1-1.2克。孵化及育雛由兩性擔任,孵化期約15-19天,雛期約20天。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日本;越冬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極少數)及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地區性甚常見。亞種cashmiriensis繁殖於中國中東部及青藏高原,冬季南遷;亞種nigrimentalis為留鳥於台灣、華南及東南;指名亞種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東部沿海[3]。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分布 |
1 | 煙腹毛腳燕西南亞種 | Delichon dasypus cashmeriensis | 布沿喜馬拉雅山脈,從巴基斯坦東部到中國的中南部;越冬進入印度北部和東南亞。 |
2 | 煙腹毛腳燕指名亞種 | Delichon dasypus dasypus | 分布於俄羅斯中南部及東南部和千島南部到中國東北部,韓國和日本,冬季進入東南亞至大巽他群島和菲律賓。 |
3 | 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 | Delichon dasypus nigrimentalis | 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參考資料
- ↑ 煙腹毛腳燕(附圖),太平洋電腦網,2009-05-02
- ↑ 煙腹毛腳燕的生活習性,鳥百問中文,2016-09-11
- ↑ 煙腹毛腳燕的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6-11-06
- ↑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