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鹟
乌鹟
Dark-sided Flycatcher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Muscicapa sibirica 目/科/属 雀形/鹟/鹟 迁徏状态 过境鸟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13-14cm/8-12g |
别名:鲜卑鹟,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 成鸟:
- 头及体背大致为深烟灰色,白眼圈。
- 翼及尾羽黑褐色,大覆羽及三级飞羽具不明显淡色羽缘。
- 喉及腹污白,颚线不明显,常可见白色半领环。
- 胸、胁具烟灰色晕染模糊纵斑。腹中央较白。
- 尾下覆羽白,具暗色斑纹。停栖时,翼尖约达尾羽1/2至2/3。
- 亚成鸟体背有白点斑,胸有杂斑,大覆羽及三级飞羽淡色羽缘较宽而明显。[1]
目录
栖地&习性
在山地和山地常绿森林和树林中的品种,包括杜鹃花。迁徙及度冬时栖息平原林地及都会公园。
多单独活动。常停栖于突出枝头,飞出捕食飞虫后回到原地。
繁殖
保育
鸣声
发出一连串急促而干涩“吱、吱”颤音声。过境时少出声。
外观相似性
宽嘴鹟嘴较宽且长,下嘴基多黄色,白色眼先甚明显。胸、胁色明显较淡。尾下覆羽具暗色斑纹,停栖时翼尖较长,约达尾羽1/2至2/3。
灰斑鹟嘴稍长,颚线与脸颊间之颊纹较白,腹明显也较白,胸、胁之纵斑清晰分明。停栖时,翼尖较长,约达尾羽1/2至2/3。
眼先不明显白色,胸、胁色纵斑分明。停栖时,翼尖较长,超过尾羽2/3。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M. s. sibirica J. F. Gmelin, 1789 – Siberian Flycatcher – C&SE西伯利亚(来自W Altai,在哈萨克斯坦东端,经Transbaikalia E到达堪察加(包括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北蒙古,中国东北(南北C到内蒙古,北辽宁和吉林),北朝鲜和北日本;非繁殖台湾,中国南部(广西,广东,福建南部),印度支那和婆罗洲。
- M. s. gulmergi (E. C. S. Baker, 1923) – 东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西北部)至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非繁殖未知。
- M. s. cacabata T. E. Penard, 1919 – 乌鹟 ;与W尼泊尔Ë至S中国(S西藏),不丹和印度东北部(阿萨姆丘陵)C&E喜马拉雅山- 非繁殖S缅甸和S泰国。
- M. s. rothschildi (E. C. S. Baker, 1923) – 中国C&S(青海SE和甘肃S到西藏E,四川和云南W),缅甸N&W以及越南NW;非繁育中国(云南东南部至广东),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2]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无限台南- 乌鹟
- ↑ dark-sided Flycatcher,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