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礁洲
烏礁洲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溪墘村位於烏礁島中部,地勢西高東低,全村東西總長約2公里。寬約0.5公里,東鄰下樓村,西、北分別與南書村港西自然村、港東自然社相接,西南與龍海市區隔九龍江相望。全村1108戶4653人。近年來,部分村民到漳州、廈門、石碼、深圳、湛江等城市專營海產品,部分村民辦起了海產品加工廠。2005年,康源盛等人集資5000多萬元建造萬噸機械化造船廠,占地100畝,從業人員50多人,年產值2000萬元。溪墘村共有100多艘大型的撈沙船(每艘撈沙船價值200~1000多萬元),年產值2億元左右。村民在村內開食雜店、機修店、零配件店、摩托車維修店共26家。
民謠有言:「溪墘本姓康,米缸在海中央。出門拼生死,三餐填肚腸」。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為生的寫照。 溪墘村人多地少,可供開發圍墾的淺灘有限,造就以海為生的傳統經濟模式。海蠣養殖:首創人工養殖海蠣的方法,在淺灘處建造專供海蠣生長的場所(俗稱蚵埕)。溪墘歷代先輩在九龍江口圍了幾十圍蚵埕。20世紀70年代各生產隊又擴大範圍。80年代是村民集資或貸款、個體或合夥大力發展蚵埕的鼎盛時期,原屬集體的蚵埕也因體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戶,當時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畝。同時引進深水吊蚵養殖。上世紀90年代後,村民紛紛到晉江、惠安、雲霄、詔安、東山、廈門、廣東等沿海地區發展深水吊蚵養殖,總數5000多畝,成為一大支柱產業。現養殖面積4000畝,產量160萬斤,產值800萬元。螃蟹捕撈:發明了「蘭宅」船捕撈螃蟹,其船底形似雞蛋,能經受風浪顛簸。1985年,全村有「蘭宅」船80艘,從業120戶,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撈100多斤螃蟹。後來又發展用流刺網具捕撈螃蟹,船也由人工和風帆動力改為機械動力。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已沒有村民從事螃蟹捕撈業。紫菜養殖:20世紀70年代引入,至80年代已發展到1000多畝。現從事紫菜養殖的村民都到外地進行養殖。1985年全村釣魚專業隊有150多艘船,魚貨全部售給廈門外貿公司。現釣鱸魚、石斑魚專業隊已撤銷。近年來,村里耕地大多改為「蝦池」。另有蟶埕200多畝。
目錄
名優特產
龍海市紫泥鎮溪墘村是蟳類主產區,這一帶村民世代相傳的捕蟳技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溪墘紅蟳以個大、色澤鮮艷、肉味鮮美馳名海內外。溪墘紅蟳,俗稱蟳,善穴居,晝伏夜出,與江浙、南海等地產出的蟳比較,前者色澤光亮呈現青藍色,殼較薄且大螯較大,整體目的地來飽滿,食用時味香濃郁、肉質細嫩;後者色澤較深呈深藍色,殼較厚且大螯較小 紫泥鎮海岸線長達56公里,海域面積500餘平方公里,紅樹林面積5000多畝,海水中微生物含量居全國各海域之首。溪墘紅蟳棲息於九龍江下游鹹淡水匯合處,盛產期是在每年的八、九月份。紅樹林肯有淨化海水的功能,故水生物種極其豐富,為紅蟳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促進雌蟹育成膏蟹(紅蟳)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溪墘人捕捉紅蟳也富有情趣,就是將整排的竹籠放入九龍江之中,「請蟳入籠」。而精緻的竹籠設置的「入口」,紅蟳順流進入後,不能輕易退出,即成籠中之物 溪墘紅蟳為高蛋白脂肪食品,含18種氨基酸,其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素為筵席上之佳肴。尤其是性腺成熟的雌蟹(俗稱紅蟳),有海上人參之譽是產婦和身體虛弱者的高級補品,溪墘紅蟳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肉和內臟可治疥癬、皮炎、濕熱、產後血閉,長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腫、去斑美容、滋陰壯陽之功效,亦為優良的美容保健食品 食用溪墘紅蟳要講究烹飪藝術和方法。食用前先用清水沖洗,再殺之(可用牙籤從螯足的關節處刺入,破壞其中樞神經),而後去縛刷洗內臟。如果要將紅蟳清蒸,就不必將紅蟳的內臟挖洗,以免失去其香味。
溪墘蚵仔煎產自溪墘村本地,小時候跟着大人到石碼街,偶爾會去吃一盤海蠣煎,也叫蚵仔煎。那時吃的蚵仔煎,一種是大蚵,一種是珠蚵,也叫同安蚵,沒有污染,味道純正。在舊菜市,煎蚵的商販把一具平底鍋支在爐灶上,把柴火燒得旺旺的,抹上肉油,再把大蚵拌以番薯粉、蒜葉倒入平底鍋煎,快熟的時候打上個鴨蛋,攤散,鋪平,翻過來再煎熟,滴上幾滴醬油,然後碼在盤子上,放點蘿蔔片或芫荽菜,吃起來真是香脆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