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
炎黃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炎帝和黃帝。是歷史傳說中上古的兩個帝王,亦即兩個部落首領。炎帝姓姜,號「神農氏」;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與東方部落和南方部落逐漸融合,不斷繁衍,形成華夏族主體(漢朝以後稱為漢族,唐朝以後又稱唐人),因而他們被尊為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的部落尤其是黃帝部落,文明程度最高,上古的許多重要的文化、技術發明都是由他們兩個部落創造的,因而他們又被視為華夏文明的始祖。近代以後,他們又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一種象徵。至今散居世界各地的華裔也大多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實際上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
引例1
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秏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 (《漢書·魏豹、田儋(dān)、韓王信傳贊》) (周天子的統治秩序已經崩潰,至春秋末期,諸侯國消滅殆盡,但炎黃堯舜的後代仍大有人在。)
引例2
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 (國民政府《告抗戰全體將士書》)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