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橋鎮
爐橋鎮位於安徽省定遠縣西部。定遠西部重鎮,定遠鹽化工業中心。歷史上的爐橋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它位於皖東西部邊陲,地處三市三縣交界處,因其為水陸交通要衝,秦漢前即是窯河之濱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史載古鎮四面環水,西北船泊處逶迤六十餘里通入淮河,「賈舶通焉」,「地方富庶,科甲綿延,為邑之首鎮」,素有「小南京」的美譽。2016年被入選安徽「千年古鎮」。[1]
中文名稱: 爐橋鎮
外文名稱: Luqiao
別 名: 冶溪 西曲陽 北爐橋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定遠縣
下轄地區: 17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電話區號: 0550
郵政區碼: 233290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中上部
面 積: 178.8平方公里
人 口: 96854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候
著名景點: 東郭松濤、淮浦歸帆、黃山積雪、三眼井、橋上橋
機 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火車站: 爐橋站 高鐵定遠站
車牌代碼: 皖M
爐橋名人: 凌兮澤,方紹舟 ,方浚頤等
目錄
歷史沿革
爐橋鎮歷史悠久。自秦漢前就是冶水之濱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因冶水所經,故日:「冶溪」。漢末曹操兵進東吳,曾在此地建百餘爐鑄造兵器,因爐旁有橋,俗稱「百爐橋」,後因設煉兵南爐在下塘集,後簡稱爐橋,該鎮古乃形勝之地,離山障於左,冶水(窯河古名)環於右,重岡屏於前,長淮襟於後。地處要衝,水陸交通,曾為淝水之戰古戰場和古代商賈巨埠,素有「小南京」之稱。前清時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會館,眾商雲集,市井繁榮。風景尢以「重橋月夜」、「淮浦歸帆」、「鳳領晴嵐」、「西郊柳浪」等著稱。爐橋鎮建制至今約2000年多年歷史。1946年爐橋鎮解放,為定遠縣直屬鎮,1999年經鄉鎮撤併,原爐橋鎮、十里黃鄉、八一鄉合併為爐橋鎮。1999年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2003年又被確定上為省級重點中心建制鎮。2007年4月,經鄉鎮再次撤併,原爐橋鎮、年家崗鎮、青洛鄉合併新的爐橋鎮。2009年被選入安徽省第一批擴權強鎮試點鎮,2012年入選第三批改革發展試點鎮,2014年被選入新一批的全國重點鎮,2016年被入選安徽「千年古鎮」。爐橋工業發達,境內的定遠鹽化工業園是安徽省唯一以鹽化工為特色的省級工業園,是皖江城市帶接產業轉移示範基地、安徽省三大化工基地之一、滁州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和三大千億元產業之一、定遠縣五大支柱產業之一。
建制沿革
秦時屬九江郡西曲陽縣治所。
西漢時沿襲秦治,在原治上建立曲陽侯國。
東漢漢獻帝時,改曲陽為西曲陽,治所即爐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於此置爐鑄造兵器,此地自此稱爐橋,鎮名沿用至今。
明清前期,爐橋古鎮建築在數度兵火中已不復存在。
明清時期,爐橋仍為商貿重鎮,清代爐橋設有「徽州會館」、「新安會館」、「山西會館」等商貿機構。
1949年2月爐橋鎮解放,為定遠縣直屬鎮。
1999年經鄉鎮撤併,原爐橋鎮、十里黃鄉、八一鄉合併為爐橋鎮。
1999年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2003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中心建制鎮。
2007年經鄉鎮再次撤併,原爐橋鎮、年家崗鎮、青洛鄉合併為新的爐橋鎮。
2009年被確定為省級擴權強鎮試點鎮。
2012年確定為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
原爐橋鎮是一座有2200年歷史的古鎮,為定遠縣第二大建制鎮,1999年被確定為省級中心鎮。
地理環境
位置
現爐橋鎮南北跨距30公里,地處三市三縣交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淮南鐵路線縱貫南北,距合肥市、蚌埠市僅需1小時車程。永淮連接線穿鎮而過,驅車至淮南市僅需15分鐘。境內S311省道東45公里至定遠縣城,往東僅9公里連接合徐高速公路,南70公里至省會合肥市,與鳳陽、長豐兩縣相鄰。
氣候特徵
爐橋鎮為北亞熱帶氣候,雨水充沛,物產資源豐富,鎮域內具有豐富的糧、油、棉等農業資源。其中尤以水稻的品質優良,營養豐富而著稱,產品銷往省內外。地域有窯河、高塘湖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每天有大量農副產品、水產品和地方特產上市,如橋尾、雪裡蕻蔬菜、大救駕、雞絲小刀面等。
經濟建設
爐橋鎮是定遠縣重要經濟區,其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總和名列全縣國民經濟的前列,鄉鎮經濟進行綜合指數僅次定城而位於全縣第二,工業基礎較好。駐鎮的縣屬企業為有化肥廠(現已作為泉盛化工搬入鹽化工業園區)、國家糧食大庫等。2006年省「861」項目的重點工程——鹽化煤化一體化工程正式落戶該鎮,總投資143億元,占地6000畝,為該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該鎮在鹽化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又規劃了10平方公里的化學工業園,現已做到水、電、路、通訊等四通一平。在沙河兩岸以凱源糧貿產業園為龍頭,又興建了爐橋糧油加工工業園。為使該鎮的城鎮建設上規模,上檔次,有品位,規劃開發爐橋老工業園區230畝土地,建設花園街。在花園街開闢1.5萬平方米的市場,9000平方米訴商業用房,18萬平方米住宅。爐橋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占地1000餘畝的個體私營經濟開發區,功能齊全,入區企業150多家,涉及農產品加工、農機、預製、裝運、建築、養殖等20多個門類。爐橋鎮向來就是商貿重鎮,交易活躍,市場繁榮,約占整個國民經濟的40%,全鎮現有農貿市場6個,專業市場10個,個體工商戶2300家,全年集內交易額7.2億元,輻射10多個鄉鎮,20多萬人口。鎮上設有110千伏的變電所一座,六級電灌提水站和自來水兩家,可保證全鎮乃至周邊鄉鎮工農業生產、生活的用電、用水。鐵路三等站的爐橋站年貨物吞吐量近300萬噸,客運量18萬人次。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8家。有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通信機構,30000門程控電語可直撥國內外。有線電視覆蓋全鎮。有定遠縣第二人民醫院(爐橋中心醫院)和5所衛生院。中學5所(含完中一所)、小學30所、幼兒園15所。爐橋賓館、橋上橋酒店、金谷飯店等提供星級的餐飲住宿、休閒服務。爐橋鎮有農村商業銀行2家,農行、工行、郵政銀行、中行,民豐村鎮銀行各一家,爐橋鎮金融機構林立,百家爭鳴,匯通天下。人們常說欲看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如何,首先得看這個地方的銀行發展如何,爐橋已經是3步一個支行,5步一個儲蓄所,爐橋經濟發展已見端倪。爐橋農村商業銀行在爐橋經濟發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截至2009年12月底貸款淨投放5000多萬,其中農戶貸款4000多萬,有力的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旅遊
橋上橋
據零星的史料和野老傳言。始建於東漢年間,第一重橋是當年曹操所建,後被淮水淤埋,至宋代,又在橋上建橋,又淤,明代時再建。從而形成了橋上疊橋的奇觀。後來老橋低於水面,後代在原橋上又建橋,所以叫橋上橋。現存有五孔,長約十多米,寬約3米。西側尚有數米石頭橋欄杆,花紋依稀可見。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名人
方氏三兄弟:清代時期,江淮一帶流傳着「壽字、懷畫、定文章」之說,即壽縣的書法、懷遠的繪畫、定遠的文章在江淮之間享有盛譽。「定文章」的主要代表便是爐橋的方氏三兄弟: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
楊文定:道光十三年(1833年)進士,官至江蘇巡撫。
鈕筱屏:晚清實業家,先後開設貨棧、煤礦,歷任直隸煤礦總辦、戶部郎中、觀察使等職。紐筱屏樂善好施,每遇災荒,必捐資賑濟,為鄉民所稱道。
方紹舟(1867-1940):名璧,定遠縣爐橋鎮人,同盟會會員、中國國民黨黨員。早期追隨孫中山參加反清民主革命,晚年投身於抗日事業,為國捐軀。
特色美食
大救駕
大救駕是一種油酥餅,相傳五代末,後周大將趙匡胤坐鎮爐橋攻打壽州,久攻不下,心情煩躁,胃口不佳。爐橋鎮上的糕餅家作此糕點獻上,趙嘗後食慾大曾。然後一口氣攻下壽州,後來他做了大宋皇帝,稱此點救過他的"駕","大救駕"遂由此得名。大救駕形扁園,色乳白,外皮數道花酥層層疊起,猶如金絲盤繞,中間呈激流漩渦狀,內餡白中現紅絲縷縷、青絲條條,食之酥脆,油而不膩。
雞絲小刀面
「雞絲小刀面」:爐橋雞絲小刀面做工精細,出了在爐橋有店之外,周圍的合肥、淮南、蚌埠、定城鎮、水家湖等地都有爐橋小刀面麵館,吃過的都交口稱讚。
小籠包
爐橋鎮上的傳統早餐。特點在於白麵皮,大肉餡,小個頭。超大的蒸籠里整整齊齊的擺放着20多個包子,一口一個,吃的就是豪氣。且店面位於爐橋鎮菜市口,有地勢之利。又因做工特別。所以僅此一家。另外擁有燒餅、牛肉粉絲湯,花生酥等特色小吃。
橋尾
安徽省定遠爐橋鎮特產 一種豬肉醃製品。選用豬臀部帶尾的一塊肥瘦間半的肉,加工醃製而成。切片做菜,味香色美。產於安徽省定遠縣的爐橋鎮,故名。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之一:「今日又得橋尾之賜,仍賒酒與兒女共酌之。」
所獲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視頻
爐橋鎮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