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灾后十年访汶川(倪贤秀)

灾后十年访汶川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灾后十年访汶川》中国当代作家倪贤秀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灾后十年访汶川

2018年春天,距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后,我因采风来到汶川,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美丽的家园,若干年前地震的痕迹早就看不到了。当时,我客居的一个社区大门靠街角处有位老皮匠,支起个小摊做些补鞋、修拉链的皮匠营生,这种修鞋摊到处都是,最平凡不过。因此,我来来往往无数次,却从未留意过。

那些日子,我在美丽的汶川游览,但最为震憾的,还是在绵阳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令我近距离地感触到那场特大自然灾害给人们留下的伤痛,至今难以弥合。后来,脚下一双为我“服役”年余的皮鞋,鞋底磨穿了个小洞,雨天有点渗水。我准备扔掉,但又想不妨修修。我拎着那双鞋来到老人的摊前,这里凌乱芜杂,地上扔满了破旧不堪的皮鞋,如果不是为了修鞋,我会忽略这个平凡的小摊,忽略这个平凡的老人。他是一位头发略带花白的老人,坐在一张旧帆布椅子上,戴着一幅老花镜,正聚精会神地用缝线机为一只开裂的鞋上线。他膝上蒙着一块肮脏的破布,脚边尽是些盛着铁钉、胶水、鞋帮的坛坛罐罐。老人身后的墙边,赫然斜倚着一双拐杖,原来他不仅是一个平凡的老皮匠,竟然是位“不良于行”的残疾人。

上前说明来意,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接过鞋仔细察看。“您看还能修吗?”“没问题,比这破得厉害的也修得多了。搁下吧,明天可以来取。”老人咧开嘴笑了,满脸皱纹虽然写着岁月的沧桑,一个很平凡的老人,但那一瞬却显示出由衷的快活与得意。我点点头,正准备离开,一位游客——时尚靓丽的女士“一脚高一脚低”地走过来,原来她的高跟鞋出了“状况”——三寸高跟令人尴尬地掉下来了。老皮匠赶紧“救急”,他娴熟地取出断裂在鞋根里的钉子,重新对齐,用强力胶水固定,然后紧密地钉上鞋钉,使之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不一会儿,女士又可以穿上鞋“潇洒走一回”了,代价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块钱。她感激地一再致以谢意,老人只是微微笑,挥一挥手。

翌日,我又来到老人的摊前,他瞄了我一眼,随即顺手从鞋柜里取出鞋递给我。接过来一看,鞋底换了新的,有些崩了线的地方重新缝合了,而且鞋面擦得油光锃亮。想不到我打算抛弃的“敝履”,竟面目一新,大可以继续为我服务。当我穿着它上班或上街,还是很配衣服,一点也不显寒酸呢!“鞋底都换了,所以价钱要贵些。”“多少钱?”“十块!”“不贵,不贵,我本来打算扔了的。”

我干脆蹲下身来与老人攀谈起来,原来他本是一个健全的人。在那场大地震中,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截肢了,保住了一条命。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后来他跟一位皮匠师傅学了手艺,现在以此营生,虽然政策好,他并不愁吃穿,但坚持每天出摊,为居民和广大游客服务,只收取一点微薄的成本费,他不怨天,不怪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日子过得艰难却心安理得。尤其是每当花很小的代价将一双双破鞋修复,变无用为有用,既获得正当报酬,又博得皮鞋主人的感谢,心里便感到特别满足与欣慰——不是世界上所有平凡的行动都是没有价值、毫无意义的。他坚持低价补鞋,因为他说在地震中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怀,做人要奋进,也要感恩。

我从此开始留意起这位平凡但自尊自强的老人,看他戴着老花镜孤独地偏居一隅,全神贯注地缝缝补补;看他拄着双拐,艰难地拖着小推车出摊或回家;看他劳累后短暂的休憩、贫乏中常常绽放的笑颜……每一回,心里都会生发出莫名的忧伤与感动。还记得那一首人人都能吟唱的歌——《真心英雄》吗?灿烂星空,谁是真心英雄?汶川的老皮匠用他的行动雄辩地证明,他平凡的人生因为帮助别人,更因为自立自强而变得不再平凡;也让我再一次深信,在这座伟大的城市,生活中那么多平凡的人,却因为他们彰显和弘扬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最多感动!

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罗兰说过,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汶川的老皮匠就是这样的典范。也许,他的梦想只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城市有用的人,而正是像他这样自强不息的新汶川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经过了十年的磨难和艰苦奋斗,逐渐消除了大地震给他们带来的伤害,而且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幸福,彰显出人与自然、科学、生命、家园的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梦、汶川梦、减灾梦的一部分,就让我们与他们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一路同行吧! [1]

作者简介

倪贤秀,湖北武汉人,自由撰稿人,近年来创作和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文学作品数十篇,获得过近百项各类征文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