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寶市位於豫秦晉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嶺,北瀕黃河。轄10鎮5鄉,440個行政村,總面積30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1萬(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84.7萬畝,非農業人口11萬。被譽為「黃金之城」、「蘋果之鄉」、「道家之源」、「旅遊觀光勝地」。

靈寶市地處黃河中游,是人類最早活動和發祥地之一。且位於古代長安洛陽兩大古都之間,古墓葬、古遺址遺存豐富。解放後,相繼出土了兩萬多件珍貴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屬全國罕見。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1]。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

目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靈寶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南依小秦嶺、崤山,同陝西省洛南縣,河南省盧氏縣、洛寧縣接壤;北臨黃河與山西省芮城縣、平陸縣隔河相望;東與河南省陝縣毗連;西與陝西省潼關縣為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1′18″~111°11′35″和北緯34°07′10″~34°44′21″之間。

地形地貌

在大地構造位置上,靈寶地區處於華北地台南緣,屬華北地台南部邊緣豫西斷隆的組成部分,南鄰秦嶺地槽褶皺系。其發生髮展主要受華北地台基底控制,並受秦嶺古海槽和中生代濱太平洋構造活動的強烈影響。靈寶地區可劃分為5個地質構造單元(即黃河斷凹盆地、太華山拱隆起、朱陽鎮斷凹盆地、崤山隆起和秦池隆起),2種地質構造(即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境內出露的地層從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缺失奧陶系—侏羅系的地層)。岩漿活動主要分布於太華台拱、秦池隆起和崤山隆起帶中,以中酸性岩體為主,是形成內生金屬礦產的主要熱源條件,按時間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等,以中生代燕山期岩漿活動最為強烈。

受地質運動的作用,靈寶市地表由山地、土原、河川階地組成,地貌大體分為「七山二原一分川」。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海拔從308米逐漸升至2413.8米,南北高差2105.8米。以弘農澗河為界,西南部的小秦嶺,自東向西入陝西境內,山勢挺拔峻峭。主峰老鴉岔垴,海拔2413.8米,為河南省最高點;東南部的崤山起伏平緩。境內小秦嶺和崤山山脈共有大小山頭3702座,大小溝岔9303條,主要山峰有燕子山、娘娘山和亞武山、峴山等。全境有6大原、6大峪。6大原自西向東依次是:堡里原、郭村原、程村原、婁底原、焦村原和鐵嶺原;6大峪自西向東依次是:西峪、文峪、棗香峪、藏馬峪、大湖峪和鳳凰峪。

氣候特點

靈寶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2006年,靈寶市氣溫明顯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正常。年內相繼出現了寒潮、暴雪、大風、乾旱、高溫、夏旱、連陰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氣候條件屬於一般正常年景。靈寶市年平均氣溫14.5℃,較常年偏高1.1℃;年降水量606.5毫米,較常年偏多6.9毫米;年日照總時數2253小時,較常年偏多47.6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靈寶市總面積30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48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9.2%;丘陵面積120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0.1%;平原面積32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7%。20062012年年末,靈寶市擁有耕地總資源56523公頃、其中常用耕地50351公頃,擁有宜林地面積18.47萬公頃。

礦產資源

至2006年底,靈寶市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以金為主,伴(共)生的銀、鉛、銅、鋅、鎢,硫等礦產;有以硫鐵礦為主,伴生的銅、銀、金、鉬、鉛、鐵等礦產;另外有石墨、煤、磷、蛭石、水泥灰岩、硅石、花崗岩、大理石、水晶、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礦泉水、地熱水、地下水、雕刻用板岩礦、白雲岩、建築用閃長岩、建築用安山岩、片麻岩、鉀長石、錳礦、重晶石礦等礦產,共有礦產資源31種。其中岩金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

水資源

靈寶市地處黃河流域,境內共有溪溝9303條,其中常年流水溪溝有1401條。地表河流中,較大的河流有7條,自東向西為好陽河、灞底河、弘農澗河、沙河、陽平河、棗香河、雙橋河,均自南向北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年均地表水流量為4.53億立方米;地下平均水量為1.82億立方米;黃河過境水年均可利用量為0.32億立方米。扣除重複利用量,靈寶市水資源總量為6.39億萬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靈寶市處於暖溫帶南沿,為南北植物交匯區,受土壤、氣候及崤山、小秦嶺高大山體的影響,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生物群落,且呈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布帶。據調查,野生植物共有3類219科、884屬、2382種。其中:苔蘚類62科、128屬、278種;蕨類23科、46屬、107種;種子類134科、710屬、1997種。野生植物中屬國家或河南省保護的品種主要有秦嶺冷杉、領春木、連香樹、水曲柳等。野生動物共有42目、225科、1305種。其中:哺乳類6目、20科、52種;鳥類16目、40科、158種;爬行類3目、8科、24種;兩棲類2目、5科、11種;昆蟲類15目、153科、1060種。野生動物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即豹、黑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小靈貓、金貓、林麝、大鯢等35種;河南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刺蝟、小麂、大白鷺等33種。微生物廣泛分布於空氣、土壤和水中。

人口

總戶數214966戶,總人口75萬人。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10341人,男性人口386116人,女性人口362920人。按民族結構劃分,漢族占絕大多數,回、滿、蒙古、壯、傣、朝鮮、苗、土家、錫伯、維吾爾、彝族等14個少數民族人口僅占總人口的4.4‰。少數民族中以回族、滿族居多,主要分布在豫靈鎮、故縣鎮、大王鎮、朱陽鎮和寺河鄉。

經濟

綜述

2006年,靈寶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7.3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5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16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86元。在全國第六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靈寶位居全國2008個縣市第138位,名列全國中部百強縣市第16位。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49.9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9億元,增長5.2%;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7.2億元,增長11.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億元,增長20.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5億元,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7.7億元,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2元,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9152元,增長13.5%。

第一產業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54702公頃,比上年增加1500公頃;煙葉種植面積3717公頃,增加27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777公頃,增加634公頃;2012年年末果園面積44790公頃,比上年增加741公頃,其中:蘋果園面積36819公頃,增加819公頃。

2012年糧食總產量219438噸,增長3.0%;烤煙總產量9708噸,增長6.2%;蔬菜總產量524029噸,增長9.0%;肉類總產量24106噸,增長15.3%;食用菌總產量9877噸,增長17.6%;水果總產量1208544噸,增長11.5%,其中:蘋果總產量1048273噸,增長13.1%。

當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00公頃,2012年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5016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30公頃,2012年年末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7349公頃; 2012年年末旱澇保收田面積達到22593公頃。2012年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9.2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4%;2012年年末擁有各種農業機械10.1萬台(件),其中:農用拖拉機13582台,增長22.0%,大中型拖拉機1116台;農村用電量14761萬千瓦小時,增長5.5%。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227632萬元,比上年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77093萬元,增長16.3%;工業銷售產值13686118萬元,增長15.6%;產品銷售率96.9%。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2127828萬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民間投資1116339萬元,下降6.3%。農戶固定資產投資62701萬元,增長14.7%。

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3066萬元,其中:住宅投資52229萬元。房屋施工面積1574083平方米,其中:房屋竣工面積190010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63504平方米。

社會事業

通訊

20062012年年末,靈寶市本地固定電話用戶發展到133721戶,移動電話用戶發展到247117戶,因特網用戶發展到58347戶。

教育

靈寶市2012年年末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4所,專任教師402人。招生5969人,在校生14584人,畢業生5186人;普通高中8所,專任教師1347人。招生5182人,在校生17130人,畢業生7748人;普通初中學校24所,專任教師2320人。招生7927人,在校生24444人,畢業生9533人;普通小學127所,專任教師3570人,招生8766人,在校生53426人,畢業生899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即靈寶市聾啞學校。靈寶市本科上線3803人,其中一本上線534人,比上年增加74人,占三門峽市的54.1%,文科考生囊括三門峽市前10名,理科考生3人進入三門峽市前10名,本科二批以上1795人,體育、藝術對口生類考生本科上線459人,比上年增加154人。

科技

2012年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 三門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2012年年末靈寶市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科技企業5家、博士後工作站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33189萬元,比上年增長15.6%。

文化

2012年組織大型文化活動8次,文化下鄉活動30天次,送戲下鄉300場次。市圖書館總藏書刊量77497冊,其中:圖書45725冊。在總藏書刊中開架書刊34170冊。總流通8.7萬人次,其中:書刊文獻外借8.2萬人次。文物藏品7356件,其中:一級品1件,二級品175件,三級品2786件。靈寶市2012年年末擁有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有線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630公里。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

衛生

2012年年末共有衛生機構96個(不含農村診所),其中:醫院、衛生院 31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學校1個。病床床位2261張。衛生技術人員258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7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9.6%。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民政

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5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160元,實際增長1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2元,實際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193元,實際增長11.6%。

2012年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6075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8751人,增加2326人,增長2.0%。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4859人。

2012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80萬元,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29戶、3343人。發放農村低保金3923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4753戶、31640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271萬元,救助5788人次。

交通

靈寶市境內鐵路、公路、水路兼備,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運輸網絡。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穿東西,209國道和205省道縱貫南北,徐蘭高速鐵路的靈寶西站通車 [13] 。以市區為中心,通往各鄉鎮的公路全部實現了瀝青或水泥硬化路面;2006年,全市又有203個村建成了油(砼)路,至此,全市實現了村村通油(砼)路的目標,總里程918公里。

著名人物

楊玉環高祖父:楊令本

楊玉環生父:楊玄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南振中

旅遊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

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靈寶市境內,是一處融軍事文化和老子文化為一體的人文遊覽區,以兩個文化為主題,形成了文武合璧的太初宮和函谷關兩大景區。函谷關始建於西周,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從時間意義上講,堪稱「天下第一關」。它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名勝區

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亞武山風景名勝區

亞武山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25公里的小秦嶺山脈之中,東據崤函,西臨潼關,背靠秦嶺,俯視黃河,主峰海拔2156.9米,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風景名勝區。相傳真武大帝在此出家,後轉至湖北武當山得道,這裡便稱作亞武山。遠看諸峰如鳳凰展翅,躍躍欲飛,故又名鳳凰山。

窄口龍湖風景區

窄口龍湖,地處靈寶市城區南端,位於靈寶市五畝鄉與朱陽鎮交界的山峪地帶,距靈寶市區23公里。水庫的位置,坐落在黃河支流、古老的弘農澗河上,是豫西地區唯一一座集防洪、灌溉、養殖和旅遊為一體的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鼎湖灣風景區

國家2A級景區,國家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西閆鄉文東村北,連霍高速公路靈西出口西行2公里,310國道文東村站即達。距三門峽市約70公里。是一處以水波蘆葦盪為主的濕地型自然風景旅遊區,有着黃河第一盪——西部白洋淀的稱號。

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

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的東南部、國有川口林場境內,面積7.2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6% 。距離靈寶火車站20公里、209國道15公里、310國道17公里,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小秦嶺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

小秦嶺地質公園位於小秦嶺東端,距市里11公里的南上村村南,占地面積60平方公里。娘娘山風景區屬花崗岩地貌,完整保存着距今30—25億年間的拆離斷層構造的地質遺蹟,6500萬年以來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和黃河支流的剝蝕所形成的多姿多態的流水地貌和水體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