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鶴
灰鶴(學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體長100-120厘米。頸、腳均甚長,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後至頸側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植物葉、莖、嫩芽、塊莖、草子、玉米、穀粒、馬鈴薯、白菜、軟體動物、昆蟲、蛙、蜥蜴、魚類等食物為食。春季於3月中下旬開始往繁殖地遷徙,秋季於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遷徙時常為數個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飛,有時也成40-50隻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窩通常產卵2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範圍內,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國,阿拉伯半島,非洲西北部和東北部,中東,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偶見於朝鮮半島,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灰鶴 灰鶴 灰鶴是大型涉禽,後趾小而高位,不能與前三趾對握,因此不能棲息在樹上。成鳥兩性相似,雌鶴略小。前額和眼先黑色,被有稀疏的黑色毛狀短羽,冠部幾乎無羽,裸出的皮膚為紅色。眼後有一白色寬紋穿過耳羽至後枕,再沿頸部向下到上背,身體其餘部分為石板灰色,在背、腰灰色較深,胸、翅灰色較淡,背常沾有褐色。喉、前頸和後頸灰黑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端部、尾羽端部和尾上覆羽為黑色;三級飛羽灰色,先端略黑,且延長彎曲成弓狀,其羽端的羽枝分離成毛髮狀。虹膜紅褐色;嘴黑綠色,端部沾黃;腿和腳灰黑色。[1]
幼鳥:體羽已呈灰色但羽毛端部為棕褐色,冠部被羽,無下垂的內側飛羽;第二年頭頂開始裸露,僅被有毛狀短羽,上體仍留有棕褐色的舊羽。幼鳥虹膜淺灰色;嘴基肉色,尖端灰肉色;腳灰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750-4850g,♀3000-5500g;體長♂1048-1100mm,♀1000-1112mm;嘴峰♂100-112mm,♀101-120mm;翅♂525-577mm,♀500-555mm;尾♂186-211mm,♀182-210mm;跗蹠♂227-252mm,♀207-240mm。(註:♂雄性;♀雌性)
摺疊編輯本段棲息環境 灰鶴 灰鶴 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常棲息於沼澤草甸,沼澤中多草丘和水窪地,水生植物有水麥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種;在中國黑龍江省林甸縣灰鶴棲息在蘆葦沼澤,有蘆葦、狹葉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遷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棲息在河流、湖泊、水庫或海岸附近,常到農田中覓食,回到河漫灘、沼澤地或海灘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縣黃河灘越冬的灰鶴,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覓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間在距河岸1-2千米處四面環水的沙灘或荒草叢生的小島上過夜,但從未見到灰鶴在耕地內集群過夜。
摺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灰鶴成5-10餘只的小群活動,遷徒期間有時集群多達40-50隻,在冬天越冬地集群個體多達數百隻。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隻鶴擔任警戒任務,不時的伸頸注視四周動靜,發現有危險,立刻長鳴一聲,並振翅飛翔,其他鶴亦立刻齊聲長鳴,振翅而飛。飛行時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頭、頸向前伸直,腳向後直伸。棲息時常一隻腳站立,另只腳收於腹部。
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包括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喜食蘆葦的根和葉,夏季也吃昆蟲、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並適應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從水生植物、穀粒和種子到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鶴,吃豆類、玉米、馬鈴薯、胡蘿蔔、蘿蔔、白菜、菠菜、冬小麥、水蔥及荊三棱的根莖,也兼吃一些動物性食物,常見的有中華田螺、銅銹環棱螺、脹肚環棱螺和犁型環棱螺;在中國雲南省箇舊市,據1971-1978年對20隻灰鶴胃的食物剖驗,發現主要以甘薯及花生為食,其中5個胃內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臨高間剖驗3個胃,內有穀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動物殘體占18.4%,在1個胃內有稻穀885粒,該鳥還可將整穗吞下,有見其到曬穀場盜食;在黃河三角洲,野外觀察灰鶴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類、麥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魚、蝦,其覓食場所主要集中在有殘留的農作物地帶、草場內和沼澤地帶。
摺疊編輯本段分布範圍 灰鶴是世界上15種鶴類中分布最廣的物種,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柬埔寨、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
地區滅絕:奧地利
旅鳥:吉布提、法羅群島、直布羅陀、香港、冰島、愛爾蘭、科威特、列支敦士登、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卡塔爾、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在中國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見於新疆(巴音布魯克、烏魯木齊河沼澤地、阿爾泰山青河、阿爾金山地區)、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林甸、泰來)、青海(大蘇干湖、小蘇干湖、青海湖、柴達木盆地中的達布遜湖)、甘肅(尕海)、寧夏(銀川平吉堡)和四川(若爾蓋);遷徙時經過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等省區;越冬地十分廣闊,大致從遼東半島向西南經北京、山西、四川到雲南一線以南,見於北京(密雲水庫)、山西(河津、萬榮、臨猗、運城、永濟以及應縣、朔縣)、遼寧(瓦房店)、江蘇 (灌河口、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鹽城、東台)、浙江(平陽、象山)、安徽(女山湖、升金湖、石臼湖)、江西(鄱陽湖)、山東(黃河三角洲、無棣、榮城、大沽河口、膠州灣、青島、日照)、河南(黃河故道,衛輝龐寨)、湖北(沉湖)、湖南(洞庭湖、萬子湖)、海南(臨高)、四川(雅江、理塘)、貴州(草海、清鎮、平壩)、雲南(昆明、巧家、嵩明、尋甸、會澤、中旬、麗江、蒙自、個舊、勐海)及寧夏(青銅峽水庫)。
摺疊編輯本段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摺疊編輯本段繁殖習性 單配製,但不穩定,喪失配偶會很快找到新的配偶。到達繁殖地經發情配對後,便開始營巢。在中國新疆選擇在深水沼澤區的草台子或明水區島狀草叢中,周圍植被高20-40厘米,巢材多為干薹草,測量8個巢的平均大小:外徑99厘米×109厘米,內徑36 厘米×41厘米,巢深3.5厘米,巢高出水面14厘米,巢周水深44-78厘米;4月下旬開始產卵,5月較集中,一直到6月仍有築巢產卵的;每窩產卵2枚,灰褐色,與丹頂鶴卵的顏色接近,布滿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點及斑塊,鈍端較密集,17枚卵的平均大小為96.7 厘米×60.5 毫米,卵重174.3 克;產卵間隔常為2天,有時為1天、3天或4天,產下第1枚卵後就開始孵卵,雌雄鶴輪流換孵,涼卵時間一般為5-10分鐘,孵化期卵的失重率為14%-15%,日失重約1.0-1.5克,孵化期為30天左右,也有報道灰鶴卵的孵化期為28-31天;最早見到出殼雛鳥為5月28日,3日齡可啄食和飲水,55日齡體重可達2300克,高度70厘米,3月齡可以飛翔。
灰鶴的繁殖地橫貫歐亞大陸,通常都是就近進行南北方向遷徙,在新疆和青海繁殖的灰鶴向南遷到印度東部越冬,在中國中部北方地區如內蒙古等地繁殖的灰鶴遷到長江中游及貴州、雲南等地越冬,在東北和西伯利亞中部繁殖的灰鶴遷到山西及其以南,並沿渤海灣西岸飛往長江下游越冬。秋季從9月下旬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經過北戴河,10月中旬至11月陸續到達越冬地。在黃河三角洲越冬的灰鶴,秋季氣溫0-5℃時陸續遷來,春季氣溫10℃左右時陸續遷走,即在11月初遷來,4月上旬離去,居留150-160天;在越冬地集群活動,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到農田覓食麥苗或殘留的作物種子。
摺疊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灰鶴是鶴類中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一種,全世界約有10000隻以上。在中國也尚有一定數量,在山西南部和貴州草海等較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種群數量都在2000隻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和雲南箇舊等地,越冬種群數量也都在數百隻,估計在中國越冬的種群總數為6000隻左右。[2]
摺疊編輯本段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