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火箭队(英山)

火箭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火箭队》中国当代作家英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火箭队

人老了都容易怀旧,那些过往的云烟,那些流年的往事,时不时地在脑海中萦绕。前几天在邻居家看到挂在墙上镜框里一张泛旧的黑白老照片,那是1958年我村火箭队队员的一张合影照,看后不由我想起了六十多年前在村小读书时看到的火箭队队员秋天田间劳动的一幕幕场景,至今还在脑海中时隐时现。

1958年我国人民在三面红旗指引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以及“尽早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气概,带领全国人民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运动,成立人民公社。那个时期,举国上下,到处是万马奔腾,热气腾腾,大干快上,赶超英美的壮观场面。

那时,牟平县解甲庄公社所属44个大队分别都成立了火箭队。火箭队是一个特殊年代农村所成立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青年先进组织,是由二十左右岁的青春奔放,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组成,实际上就是公社化时期的青年突击队。记得那时我村火箭队是由24名成员组成,是从6个生产队精挑细选出来的先进青年。那时的青年思想都积极,都争取先进,都想加入共青团组织。能够入选火箭队在当时来说是一件既光荣又高兴的事情,是每个青年人都期盼的一件大事。在高兴的同时,他们也知道肩负的使命,担子的艰巨,责任的重大,那就是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勤奋上进,积极肯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得58年成立公社的那年秋天,刚收拾完了玉米,准备种小麦,火箭队承担着种植试验田的任务。火箭队的队员们在田间地头,就地取材,用刚刨倒的玉米秸搭起了一个个的简易窝棚,黑白吃住在田间。蓝天做被,大地当床,披星戴月,大干快上。那时,一些人为了追求粮食产量,争当头名状元,全国各地“大放卫星”,“大放火箭”,虚报产量,大搞浮夸风。那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豪言壮语,比比皆是,不绝于耳。在“播下千斤种,收获万斤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不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密集”。违背了“水,肥,土,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原则,违背了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规律,结果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秋天收拾完了秋作物,开始种小麦,种小麦就要深翻土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向土地宣战,向土地要粮,那时翻地的要求是深度必须达到4尺。翻地按要求按顺序进行,不能打乱土层。曾记得火箭队在我村东塂一个叫“八亩地”的地块安营扎寨,整地种麦,种植试验田。火箭队的队员们男队员用镢刨,女队员用锨挖,男女搭配,互助合作,泥土翻得一层一层,平平坦坦。人多力量大,他们思路开阔,眼光远大,干着干着,就想出了一个新方法,不用人挖人刨,不用牛拉人牵。在一个东西大片地的两头用轴承带动钢丝绳旋转牵引犁翻地。实际上他们当时就是利用家庭推磨的磨床子,翻过来腿朝上,两端固定,用钢丝绳绞磨床上镶嵌的一个轱辘转动,靠人摇轴承旋转牵引犁犁地,既省工又省力。真是公社化时期,大跃进年代,在总路线精神指引下,集思广益,大胆设想,什么方法人们都能想得出来呀!

当年的火箭队队员们年轻有为,血气方刚,为改造自然面貌,增加粮食产量,他们都出力了。她们不负韶华,不负重托,把美丽青春,把满腔热血,都倾注泼洒在家乡这片沃土上。当年老百姓随口给他们编了一套顺口溜:“火箭队火箭队,男男女女在山睡,地当床来天当被,昼夜奋战不怕累”。他们白天挥镢大干,夜晚没有月亮,挑灯夜战。这些青年火箭队队员们朝气蓬勃,不负众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辛勤奋战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广阔天地里,为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生的历程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60多年时光如白马过隙,瞬息而过。如今,当年的火箭队队员们,大多都故去了,就剩下两个老人了。前几天笔者在老年之家遇到了当年火箭队的一个老队员,提起58年火箭队的事来,当年的青年团支部书记,火箭队队长,现年84岁的孙承国老人,他滔滔不绝地对我说起了当年火箭队的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来。[1]

作者简介

英山,笔名山巅之鹰,烟台市莱山区,生于1948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