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秧竻
火秧竻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39512&sid=4031625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火秧竻 漢語拼音:Huǒ Yānɡ Lè |
火秧竻,中藥名。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金剛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莖。具有利尿通便,拔毒去腐,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水腫臌脹,泄瀉痢疾,食積,痞塊,疔瘡癰疽,疥癬。[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火秧竻
拼音名:Huǒ Yānɡ Lè
英文名:Ancients Euphorbia Stem, Stem of Ancients Euphorbia
別名:純陽草、阿黎樹、羊不揩、龍骨刺、楊丫、火虹、火巷、美澤大截、金剛樹、千年劍、火焰、臭松、苔哥刺、小青龍、紫木通、百步回陽、圓金剛、龍骨樹、羊不挨、霸王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antiquorum L.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莖。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去皮、刺,鮮用;或切片,曬乾,炒成焦黃。
原形態
金剛纂 灌木,高達1m。含白色乳汁;分枝圓柱狀或具不明顯的3-6棱,小枝肉質,綠色,扁平或有3-5個肥厚的翅,翅的凹陷處有一對利刺。單葉互生;具短柄;托葉皮刺狀,堅硬;葉片肉質,倒卵形,卵狀長圓形至匙形,長4-6cm,寬1.5-2cm,先端鈍圓有小尖頭,基部漸狹,兩面光滑無毛。杯狀聚傘花序,每3枚簇生或單生,總花梗短而粗壯,長約4mm;總苞半球形,直徑約1cm,黃色,5淺裂,裂片邊緣撕裂;雌雄花同生於總苞內;雄花多數,有一具柄雄蕊,鱗片倒披針形,邊緣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體4枚,2唇形,下唇大,寬倒卵形,無花瓣狀附屬物;雌花無柄,生於總苞中央,僅有一個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離,基部多少合生,先端2裂。蒴果球形,光滑無毛,直徑約1cm,分果爿稍壓扁。花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村舍附近或園地,多栽培作觀賞或綠籬。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莖枝肥厚,圓柱,或有3-6鈍棱,棕綠色;小枝肉質,綠色,扁平,有3-5翅狀縱棱。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
莖含蒲公英賽醇(taraxerol),3a-無羈萜醇(friedelan-3a-ol),3β-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莖皮含蒲公英賽醇。根含蒲公英賽醇。乳汁含大戟二烯酸(euphol),β-香樹脂酸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大戟醇(euphorbol),環木菠蘿烯酸(cycloartenol),3-O-當歸酰巨大戟萜醇(3-O-angeloylingenol)。
炮製
去青皮,切片,炒透至焦黃。
性味
苦;寒;有毒
歸經
心;大腸經
功能主治
利尿通便;拔毒去腐;殺蟲止癢。主水腫;臌脹;泄瀉;痢疾;食積;痞塊;疔瘡;癰疽;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剖開焙熱內貼;或取汁塗。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無名腫毒,大瘡,(火秧竻)割開兩邊,用火焙熱貼之。
- 2.《本草求原》:其汁膠治大小便閉,調白蜜服。二便通,即食精肉湯以解其毒。
- 3.《嶺南採藥錄》:殺蟲,蝕腐肉,凡患牛程蹇搗敷之。
-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去濕熱,消腫拔毒。治急性胃腸炎,惡瘡癰腫,疥癬,皮膚病。[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