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響沙)

​​ 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中國當代作家響沙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

初入陶源谷,即刻被它古樸天然的建築風格所吸引。相對於那些名山大川,我更喜歡陶源穀草木磚石間獨特的味道。漫步草軒茅亭石樓間,踏着幽靜的石碾小路,流連於陶瓮瓷缸裝點的庭院門廊,仿佛是一場源自魏晉的時光穿越。

陶源谷在遼陽大牛嶺下。連河公路像一根韁繩從大牛嶺上飄下來,山腳下的陶源谷如同一個粗大的繩結。我駕車順着大牛嶺的坡度兜兜轉轉,清澈的褡褳河從大牛嶺下潺湲流過。褡褳河一作答喇河,又名達連河。清康熙《遼陽州志》載:答喇河在「城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馬蹄峪西入湯河」。湯河水質清冽,堪比礦泉。在弓長嶺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它用甘美的乳汁滋養着鞍山、遼陽兩市人民,是有着四百多年歷史的千山酒的水源地。

淫雨霏霏,白霧茫茫。在雨水的滋潤下,低緩起伏的山巒更加蔥綠可愛。山莊古樸寧靜,布局因勢就形,一面依山,一面鄰水,三面木籬環合。推開沉重高大的松木柵門,我的心瞬間被俘獲了。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裡生活得久了,高低錯列的建築,就如同棋盤上密密麻麻的棋子,碼放得整整齊齊,壓迫得令人窒息。這裡卻倔強地保持着先民的遺存,土木磚石,陶罐瓷缸,花草樹木,鳥獸蟲盂,都是谷主人窮其所有,搜羅古今,遍及南北的收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谷主人的精心設計下,陶源谷宛如一座陶瓷藝術生態園林,呈現出皈依自然的美。大到整座山莊,小到一個擺件。哪怕是一個石缸,一條石碾鋪砌的小道,一二根倒木,三二塊巨石,五六個竹椅,一簇石桌石凳,屋檐下一溜陶瓷花盆;哪怕是一件棕衣,一個廢棄的木輪,一副腐朽的木車架,幾件竹器,一套淡出生活的老物件,都能和周圍的花草建築渾然一體。物品的擺放,似是無心隨意,卻是獨具匠心的創意。一室一主題,一院一景觀,透着古樸清澈的自然氣息。

踩着粗糲的石階,沿着露梯登上二樓的觀景台,走過一條逼仄的巷道,拐進一間玻璃幕牆寬敞的明堂。明堂里外兩間。外間的窗台上,几案上,整理柜上,陳列着各式各樣的瓷罐、瓷碗、瓷碟。地板上是一溜道觀與佛寺里多見的皮墩。這裡是谷主黃金鵬教授的會客廳。裡間是軒敞的書房,多寶閣里同樣是陶瓷藝術品,與客廳里的不同,這裡面的器型較大,形態也更加多元。相較於一幅幅雅逸閒適的筆墨,黃教授臨摹的巨幅大明宮壁畫占據了半面牆壁。身為一谷之主,黃教授笑言一生只幹了兩件事兒:一件是臨摹了大明宮壁畫,聲名鵲起,名噪一時;一件是復燒宋前古瓷。

瓷有古今之分。今瓷以景德鎮精工白瓷為代表,又稱南瓷。制坯,瓷畫,燒造,每一道工序,分野精細。外觀上細、薄、透、亮,集眾家大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黃教授研發的古瓷,又稱北瓷。與南瓷不同,強調個人創作,鍾情於日本承襲自漢唐,流行於歐美,以丑和缺為時尚的侘寂美學,變細薄為厚重,改精美為粗糙,化透亮為樸質,是對中國當代陶瓷工藝發展的逆襲。我捧起一隻黑色的茶罐,端詳它日臻達境的醜陋,品味它釉彩間詭異的窯變,碰觸它源自礦物的粗糙,感悟它不同於輕薄的凝重,有別於精緻的渾樸,讓我聯想起距此不遠太子河畔遼金時期的冮官窯。河灘上那層層疊疊堆積千百年的瓷片,就如同一枚枚歷史的貝葉,一部部先民創造的無字天書,講述着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

千華窯頭高尾低,內砌耐火磚,外敷黃泥,呈楔形,沉陷進凹槽,就像一條從石頭裡鑽出的土龍。窯外取原木依勢建屋,四面通透,上覆盂鱗黛瓦,繼承了中國古代柴燒爐的基本構造。窯畔的篷子裡整齊地碼放着干松木,飄散着淡淡的松香。每一次開窯,松煙滾滾,窯火熊熊,如火龍燭照。根據器型大小,或燒制三天三夜,或是五天五夜,人不得睡,時時察看火候。火與陶,時而親吻,時而擁抱,演繹生死絕戀。火之靈,在每一件陶器上恣肆地舞蹈,釋放自己全部的能量。任你虐我千萬遍,我卻愛你如初見。火中陶,始終秉持着強大的信念,直至化蛹成蝶,涅槃重生。

有人問陶源谷名字的來歷。谷主淡然一笑:窮陶之本,溯瓷之源爾。如此灑脫,絕非紅塵俗世中人。我細細打量谷主——他身材健碩,鼻直口方,雙睛如電。上身穿納西族粗布直裰,下身穿黑色䙛褲,腳蹬一雙圓口青緞面拖鞋,長髮披肩,在額際各有一縷染成白色,似兩片飛羽。一身豪俠氣,如《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再世。性情中人紛紛與他合影,他有邀不拒。中午,陶源谷主用苗寨長桌宴招待我們,桌上遠自東瀛的瓷器,佐以生態綠色菜蔬,更增加了陶源谷的一縷道氣。

同行作家彥梅是個影痴。一領紅巾,一件碎華齊腰小襖,一襲民國裝扮,微雨寒煙中,立於影棚般的千華窯前,如一幀意境深邃的電影鏡頭,把眼前的時光做舊推遠。她在微信中寫道:陶源谷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 走了還想去的地方,有出離世俗的清靈和味道,純淨得如天地之初,讓人有一見傾心再見傾神的邈遠與悠然,喚醒人們的靈性緩緩歸來。

陶源谷一隅,植草軒茅亭石桌石椅,扎木籬笆,下堆火山岩,大塊亂石間野菊叢生。我流連其間,不忍歸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的詩句似松針上的露珠,擎在我的舌尖,滋潤着我的心田。

「遼鞍作家創作基地」揭匾,與眾人環列於千華窯前,我環視霧雨朦朧的青蔥群山,追尋被山鳥啼破的那聲靜,誰又能說陶源谷不是桃花源呢?

[1]

作者簡介

響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第十、十一屆全委會委員、遼寧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遼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散文集《響沙文集——留個願望讓自己想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



初入陶源谷,即刻被它古樸天然的建築風格所吸引。相對於那些名山大川,我更喜歡陶源穀草木磚石間獨特的味道。漫步草軒茅亭石樓間,踏着幽靜的石碾小路,流連於陶瓮瓷缸裝點的庭院門廊,仿佛是一場源自魏晉的時光穿越。

陶源谷在遼陽大牛嶺下。連河公路像一根韁繩從大牛嶺上飄下來,山腳下的陶源谷如同一個粗大的繩結。我駕車順着大牛嶺的坡度兜兜轉轉,清澈的褡褳河從大牛嶺下潺湲流過。褡褳河一作答喇河,又名達連河。清康熙《遼陽州志》載:答喇河在「城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馬蹄峪西入湯河」。湯河水質清冽,堪比礦泉。在弓長嶺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它用甘美的乳汁滋養着鞍山、遼陽兩市人民,是有着四百多年歷史的千山酒的水源地。

淫雨霏霏,白霧茫茫。在雨水的滋潤下,低緩起伏的山巒更加蔥綠可愛。山莊古樸寧靜,布局因勢就形,一面依山,一面鄰水,三面木籬環合。推開沉重高大的松木柵門,我的心瞬間被俘獲了。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裡生活得久了,高低錯列的建築,就如同棋盤上密密麻麻的棋子,碼放得整整齊齊,壓迫得令人窒息。這裡卻倔強地保持着先民的遺存,土木磚石,陶罐瓷缸,花草樹木,鳥獸蟲盂,都是谷主人窮其所有,搜羅古今,遍及南北的收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谷主人的精心設計下,陶源谷宛如一座陶瓷藝術生態園林,呈現出皈依自然的美。大到整座山莊,小到一個擺件。哪怕是一個石缸,一條石碾鋪砌的小道,一二根倒木,三二塊巨石,五六個竹椅,一簇石桌石凳,屋檐下一溜陶瓷花盆;哪怕是一件棕衣,一個廢棄的木輪,一副腐朽的木車架,幾件竹器,一套淡出生活的老物件,都能和周圍的花草建築渾然一體。物品的擺放,似是無心隨意,卻是獨具匠心的創意。一室一主題,一院一景觀,透着古樸清澈的自然氣息。

踩着粗糲的石階,沿着露梯登上二樓的觀景台,走過一條逼仄的巷道,拐進一間玻璃幕牆寬敞的明堂。明堂里外兩間。外間的窗台上,几案上,整理柜上,陳列着各式各樣的瓷罐、瓷碗、瓷碟。地板上是一溜道觀與佛寺里多見的皮墩。這裡是谷主黃金鵬教授的會客廳。裡間是軒敞的書房,多寶閣里同樣是陶瓷藝術品,與客廳里的不同,這裡面的器型較大,形態也更加多元。相較於一幅幅雅逸閒適的筆墨,黃教授臨摹的巨幅大明宮壁畫占據了半面牆壁。身為一谷之主,黃教授笑言一生只幹了兩件事兒:一件是臨摹了大明宮壁畫,聲名鵲起,名噪一時;一件是復燒宋前古瓷。

瓷有古今之分。今瓷以景德鎮精工白瓷為代表,又稱南瓷。制坯,瓷畫,燒造,每一道工序,分野精細。外觀上細、薄、透、亮,集眾家大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黃教授研發的古瓷,又稱北瓷。與南瓷不同,強調個人創作,鍾情於日本承襲自漢唐,流行於歐美,以丑和缺為時尚的侘寂美學,變細薄為厚重,改精美為粗糙,化透亮為樸質,是對中國當代陶瓷工藝發展的逆襲。我捧起一隻黑色的茶罐,端詳它日臻達境的醜陋,品味它釉彩間詭異的窯變,碰觸它源自礦物的粗糙,感悟它不同於輕薄的凝重,有別於精緻的渾樸,讓我聯想起距此不遠太子河畔遼金時期的冮官窯。河灘上那層層疊疊堆積千百年的瓷片,就如同一枚枚歷史的貝葉,一部部先民創造的無字天書,講述着火與土的對話,陶與瓷的流變……

千華窯頭高尾低,內砌耐火磚,外敷黃泥,呈楔形,沉陷進凹槽,就像一條從石頭裡鑽出的土龍。窯外取原木依勢建屋,四面通透,上覆盂鱗黛瓦,繼承了中國古代柴燒爐的基本構造。窯畔的篷子裡整齊地碼放着干松木,飄散着淡淡的松香。每一次開窯,松煙滾滾,窯火熊熊,如火龍燭照。根據器型大小,或燒制三天三夜,或是五天五夜,人不得睡,時時察看火候。火與陶,時而親吻,時而擁抱,演繹生死絕戀。火之靈,在每一件陶器上恣肆地舞蹈,釋放自己全部的能量。任你虐我千萬遍,我卻愛你如初見。火中陶,始終秉持着強大的信念,直至化蛹成蝶,涅槃重生。

有人問陶源谷名字的來歷。谷主淡然一笑:窮陶之本,溯瓷之源爾。如此灑脫,絕非紅塵俗世中人。我細細打量谷主——他身材健碩,鼻直口方,雙睛如電。上身穿納西族粗布直裰,下身穿黑色䙛褲,腳蹬一雙圓口青緞面拖鞋,長髮披肩,在額際各有一縷染成白色,似兩片飛羽。一身豪俠氣,如《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再世。性情中人紛紛與他合影,他有邀不拒。中午,陶源谷主用苗寨長桌宴招待我們,桌上遠自東瀛的瓷器,佐以生態綠色菜蔬,更增加了陶源谷的一縷道氣。

同行作家彥梅是個影痴。一領紅巾,一件碎華齊腰小襖,一襲民國裝扮,微雨寒煙中,立於影棚般的千華窯前,如一幀意境深邃的電影鏡頭,把眼前的時光做舊推遠。她在微信中寫道:陶源谷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 走了還想去的地方,有出離世俗的清靈和味道,純淨得如天地之初,讓人有一見傾心再見傾神的邈遠與悠然,喚醒人們的靈性緩緩歸來。

陶源谷一隅,植草軒茅亭石桌石椅,扎木籬笆,下堆火山岩,大塊亂石間野菊叢生。我流連其間,不忍歸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的詩句似松針上的露珠,擎在我的舌尖,滋潤着我的心田。

「遼鞍作家創作基地」揭匾,與眾人環列於千華窯前,我環視霧雨朦朧的青蔥群山,追尋被山鳥啼破的那聲靜,誰又能說陶源谷不是桃花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