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
潼南區是重慶市轄區。位於市境西北部,東鄰合川區,南連銅梁區,西靠四川省安岳縣,西北與四川省遂寧市接壤。總面積1585平方千米。 95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2個街道、20個鎮: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1]。區政府駐桂林街道興潼大道108號。
地勢東北南部較高,中部低,屬盆地淺丘地區,海拔一般在300-450米之間。主要河流涪江、瓊江自西北向東南平行流經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降水量990毫米,年均溫17.9℃。渝遂快速 、渝遂高速公路,涪江、瓊江過境。是重慶市糧食生產重點縣、筍竹產業化工程基地縣、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優質糧油重點項目縣。名勝古蹟、紀念地有始建於唐代的大佛寺,楊闇公烈士陵園,佛閣、八角亭、黃羅帳、七步彈琴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古為梁州蜀郡梓州路(今三台縣,清為潼川府)遂寧、蓬溪兩縣屬地。1912年由蓬溪、遂寧二縣析置東安縣,設縣治於舊梓潼鎮,屬潼川府。1914年更名潼南縣,因地處潼川府之南而得名(民國三年內務部來文,因東安縣與直隸、湖南、廣東等省重複,自應酌改,查該縣設置於梓潼鎮,歸潼川府轄地,居府南,遂定名為潼南縣)。同年裁府設道,隸屬川北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廢道,隸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潼南解放後,屬川北行政公署遂寧專區。1953年合省後,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綿陽專區合併,隸屬綿陽專區。1976年調整 ,隸屬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撤銷永川地區,隸屬重慶市。
1953年,將合川縣別口鄉、萬壽區甑子場、安岳縣白水鄉第八村曾家小灣及龍橋溝等處劃歸潼南縣。
1994年1月撤區並鄉建鎮後,潼南縣轄梓潼、雙江、塘壩、柏梓、光輝、小渡、臥佛、太安、上和、古溪、桂林、寶龍、龍形、新勝、玉溪、花岩、飛躍、米心、群力、五桂、新華、永勝22個鎮;田家、永安、文明、安興、龍項、檬子、別口、紅花、壽橋9個鄉。
1999年7月9日,重慶市 (渝府[1999]123號)批覆同意潼南縣縣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駐地由梓潼鎮正興街27號、23號、34號、59號遷至梓潼鎮蓮花村擬新建的行政中心內。2000年7月光輝鎮更名為崇龕鎮。
2006年6月16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6]126號)批覆同意潼南縣將31個鄉鎮調整為22個鄉鎮和街道。其中,撤銷5個鎮、6個鄉,設立2個街道,調整6個鎮、2個鄉行政區域範圍,保留11個鎮、1個鄉行政區域政府和駐地不變。具體為:撤銷梓潼鎮、桂林鎮,設立梓潼街道、桂林街道;撤銷新華鎮,併入米心鎮;撤銷飛躍鎮、紅花鄉,併入古溪鎮;撤銷永勝鎮,併入田家鄉;撤銷文明鄉、永安鄉,併入柏梓鎮;撤銷龍項鄉,併入田家鄉、別口鄉;撤銷檬子鄉,併入龍形鎮;撤銷安興鄉,併入雙江鎮、玉溪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潼南縣常住總人口639985人,其中:桂林街道60294人,梓潼街道152525人,上和鎮20654人,龍形鎮24526人,古溪鎮34633人,寶龍鎮14600人,玉溪鎮16463人,米心鎮13854人,群力鎮10951人,雙江鎮33771人,花岩鎮6050人,柏梓鎮47879人,崇龕鎮27745人,塘壩鎮45385人,新勝鎮15743人,太安鎮24258人,小渡鎮27469人,臥佛鎮24209人,五桂鎮8341人,田家鄉16368人,別口鄉7879人,壽橋鄉6388人。
2011年4月29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1]37號)批覆同意撤銷田家鄉、別口鄉、壽橋鄉,設立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調整後,全縣轄2個街道、20個鎮: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
視頻
潼南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權威解讀「鄉鎮行政區劃和村建制調整改革」 ,搜狐,2019-08-12
-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來了 ! ,搜狐,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