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潜山镇肥西县地处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滨,1948年建县。现辖4乡8镇4园区,面积16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万,户籍人口85.6万,素有“淮军故里、花木之乡、工业新都、巢湖明珠”美誉。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

肥西县交通便捷,合安高铁,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界、合叶、济祁高速和206、312、330国道穿境而过,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坐落高刘镇。东依全国五大淡水名湖——巢湖,南拥国家5A级景区、千年水乡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镇,西揽全省唯一国家生态公园——官亭林海,中有国家森林公园——紫蓬山,县城紧临中国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三岗,派河、潭冲河等四水婉转环绕,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境内有清代淮军将领庄园圩堡群等重要遗址,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乡和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客居地,境内的“刘铭传故居”是省内唯一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

2021年肥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8.7亿元,同比增长13.7%,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县”,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县域综合实力连续12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目前位居第46位。[1]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肥西县广为第四系土壤堆积物覆盖,仅在中西部部分有较多基岩出露,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县境西北高,东南低。中北部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北横穿而过,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绵延25千米,大潜山海拔289米,为全县最高点。地形起伏多变,岗冲相间,落差较大。东南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原。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000毫升,平均湿度70%。

区位优势

肥西县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与合肥滨湖新城、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无缝对接,是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交通便捷,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芜、合界、合叶高速和206、312国道穿境而过,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坐落肥西北部,建设中的1000吨级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

历史沿革

古代

历史悠久,商、周为"淮夷"之地,战国时为楚国地,汉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县地,东晋后全属合肥县。

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南乡建立的新县,以位于淝水之西得名。

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考古部门发掘鉴定,共发现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

东汉,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宋:合肥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

齐:合肥仍宋制。

梁:初,合肥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监五年)合肥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迁寿阳,改合肥为合州,辖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

陈: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近代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合肥县属三专区。1938年6月,合肥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合肥城内。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在杨新圩成立,肥西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1949年1月初, 肥西民主县政府移驻农兴乡小梁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属巢湖专区。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县。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行政区划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肥西县辖:上派镇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桃花镇农兴镇、新仓镇、肥光乡长岗乡高店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金桥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刘河乡、柿树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防虎乡、南岗乡雷麻乡、城西桥乡、河东乡、青山乡、洪店乡。

1998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27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其余缺)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

2002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农兴镇、新仓镇、长岗乡、高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

2004年,肥西县乡镇由31个调整为29个:清平乡并入三河镇,北张乡并入上派镇。调整后,上派镇常住人口12.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2004年底,肥西县辖12个镇、17个乡。

2013年,全县辖9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合经区托管)、官亭镇、山南镇(金牛乡与洪桥乡并入)、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有1个开发区、2个合作园区。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64千米,总面积1961平方千米。总人口87.5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

2014年3月高刘镇正式划给蜀山区管辖,并委托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调整后肥西县辖8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官亭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2019年,全县8个镇(上派镇、官亭镇、紫蓬镇、山南镇、花岗镇、丰乐镇、三河镇、桃花镇),4个乡(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4个园区(肥西经开区、新港工业园、柏堰科技园、紫蓬山管委会),共辖村152个,社区128个(其中城市社区38个,农村社区90个),总计280个基层自治组织。[1]

2022年6月,根据合肥市民政局《关于同意肥西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合民〔2022〕49号),撤销严店乡、高店乡,设立严店镇、高店镇,原严店乡、高店乡行政区域,变更为严店镇、高店镇行政区域,严店镇、高店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资源

肥西县林业资源丰富,县境植被以农作物为主,遍布全县。农隙地、山地、湖河滩地及浅水广布野生草本、灌木等植物。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以大潜山、圆通山、紫蓬山、英山等国营林场作业区和部分乡村林场较集中。此外,小蜀山、孤山、部分高岗以及集镇、村庄、道路、渠道等处有成片或成行树木分布。

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全县森林覆被率·5.69%。全县有树种100多种,主要有:用材林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麻栎、栓柏、栓皮栎、小叶栎等。

肥西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山区较多;其次为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木本植物有61科231种(含变种)。

人口

肥西居江淮之间,元末明初,迁入大量外籍人口,移民多来自江西、江南等地。肥西县人口增减幅度较大,除正常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外,区划变动频繁,对人口变动有较大影响。

肥西县全县常住人口为96750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45030人相比,增加222478人,增长29.86%,年平均增长率为2.65%。

全县共有家庭户328584户,家庭户人口为815205人;集体户42638户,集体户人口为15230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28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06811人,占52.38%;女性人口为460697人,占47.6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05上升为110.01。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0573人,占15.56%;15—59岁人口为671971人,占69.45%;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964人,占14.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371人,占12.2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8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84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762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834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054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253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141人上升为2249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658人上升为142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300人下降为2899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010人下降为20933人。全县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3年。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12477人,占63.3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5031人,占36.7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8.70个百分点。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综合

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发挥县域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活力增强、保障有力”的良好态势。2022年肥西县实现GDP1068亿元,总量在千亿台阶上继续跃升,大项目呈井喷态势,全年招引百亿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总投资超600亿,达产产值将超过1900亿。荣获2022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平安安徽建设示范县称号、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成功创建升级创新性县​。县域综合实力实现新攀升,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县域首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50强,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第46位晋升至第44位​

2021年,肥西县生产总值(GDP)101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05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34.16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增加值334.94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17.46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为6.6:42.6:50.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307元,比上年增加16927元。荣获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县域综合实力连续12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目前位居第46位。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9%,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0.0%。市场销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45亿元,增长77.0%。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5万户,增长16.2%;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11万户,增长18.8%。

农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8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7.44万公顷,增长1.8%;油料0.60万公顷,增长3.4%;棉花0.07万公顷,下降36.4%;蔬菜1.57万公顷,增长5.4%;瓜果0.15万公顷,增长7.1%。

全年粮食总产量44.05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稻谷34.61万吨,增长1.8%;小麦8.66万吨,增长7.7%。油料产量1.97万吨,增长4.8%。棉花产量0.05万吨,下降27.3%。蔬菜产量37.58万吨,增长8.5%。瓜果产量3.97万吨,增长8.3%。

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4.47万头,比上年增长53.9%;全年生猪出栏45.44万头,增长48.1%。肉类总产量10.67万吨,增长13.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61万吨,增长47.3%。禽蛋产量5.47万吨,下降8.4%。水产品产量3.90万吨,增长1.8%。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农用拖拉机2.33万台,下降7.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59%,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2.72亿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48户、比上年增加20户,超10亿元企业14户,超100亿元企业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0%,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1.5%,其他企业增长114.6%。

分行业看,2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1个增加值保持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5.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14.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5户、比上年增加11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7户、增加7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3.15万平方米,增长15.4%;房屋竣工面积263.14万平方米,增长3.1%。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4.74万人,增长22.8%。

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48亿元,增长6.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04亿元,增长12.1%;金融业增加值34.37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126.21亿元,增长26.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85.65亿元,增长8.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3户,实现营业收入63.74亿元,增长23.6%。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7%。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0万辆,比上年增长2.3%;其中私人汽车8.11万辆。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7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5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8.19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32万户,比上年减少0.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4.77万户,增加6万户;宽带用户35.58万户,增加5.43万户。

全年接待游客总量4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增长20.0%。年末全县星级饭店3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处。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4%,民间投资增长23.0%。

全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308个,比上年增加1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9个,增加14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27个,增加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4个。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0.7%。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99.55万平方米,增长63.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32万平方米,增长53.6%。

商业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97亿元,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22亿元,增长21.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16.06亿元,增长16.1%;餐饮收入38.13亿元,增长32.6%。

年末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97户,全年实现零售额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09.5%,烟酒类增长14.0%,日用品类增长6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5%,汽车类增长15.2%。

全年进出口总额1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出口9.67亿美元,增长51.7%;进口0.49亿美元,增长14.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1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财政和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9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3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36亿元,下降3.8%。其中民生支出75.6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5.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重点支出项目看,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4.4%,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5%,教育支出增长0.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9.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68亿元,增长15.6%。其中,住户存款510.77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1.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03亿元,增长18.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79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消费支出24152元,增长13.8%。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95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27982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4元、增长10.8%,人均消费支出18523元、增长15.2%。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7.0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8.52万人。

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42万人次,其中城镇0.17万人次、农村2.25万人次。

教育、科技和文化

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0.51万人。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95万人,其中高中9所,在校学生1.23万人;初中29所,在校学生1.72万人。小学48所,在校学生4.48万人。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3.4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06人。全县专任教师8229人,其中,普通中学2741人、小学3057人、幼儿园2000人、特殊教育学校2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全年授权专利4693件,比上年增长37.0%,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6.5%。

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31.23万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旧居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埂岗遗址、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三河镇三县桥、唐五房圩转心楼

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毛墩头遗址、陈墩遗址、王古城遗址、白庵庙墩遗址、西凉城遗址、瞿家 城遗址、大墩遗址、大面积遗址、张马墩遗址、郑大墩遗址、霸王墩遗 址、方桥大墩遗址、黄花墩遗址、 高店城墩遗址、贞祥寺大墩遗址、北张 城墩遗址、枣树棵城墩遗址、袁小墩遗址

古墓葬:舒王墩汉墓、宋墩东汉墓、乱墩子古墓群、马鞍墩古墓葬、乱墩古 墓群、曹操河遗 迹及汉墓群

古建筑:董氏宗祠、城西桥、龙潭寺碑刻、西庐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周老圩旧房、张老圩旧房、童祠堂门厅、三 县桥、马子中烈士墓、 张璋烈士墓、周味韶墓、解正新墓

卫生和社会服务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5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急救中心1个,民营医疗机构150个,村卫生室205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8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357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27人,注册护士813人。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21个,床位4154张。

目录

=交通

地处合肥都市圈和皖江示范区的核心地带,是合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交通便捷,合安高铁,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界、合叶、济祁高速和206、312、330国道穿境而过,建设中的2000吨级引江济淮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坐落肥西北面,构筑了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旅游

紫蓬山创4A景区圆满成功,三河创5A景区有序推进,紫蓬镇荣获全省最佳旅行乡镇,山南镇、铭传乡荣获全省优异旅行乡镇,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总量持续坚持全市第一。紫蓬山腹地公路全线贯穿,西庐寺复建、三河美食城等一批旅行项目推进。

古镇三河:三河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西南部,与巢湖、六安两地交界,因丰乐河、小南河与杭埠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美食文化古镇。三河以水乡古镇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区独有的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楼、古庙台和古战场景观。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小南京”、“小上海”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渊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厚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三河名人辈出,杨振宁、李鸿章、张树声、刘秉璋、孙立人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三河美食融南汇北、博采众长,是徽菜之精品,享誉皖中大地。

主要景点

刘同兴隆庄、宗贤根雕艺术馆、董寅初纪念馆、大夫第、望月阁、仙姑楼、杨振宁旧居、鑫樾阁、孙立人故居、万年禅寺、古娱坊、鹤庐、古城墙、挑花岛。

门票价格:50元(四景联票)

营业时间:8:00—17:00(冬季),8:00—18:00(夏季)

联系电话:0551——68757113

景区地址: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

交通路线:合肥长途汽车站或南门换乘中心乘坐合肥至三河汽车到三河客运中心下即可

自驾游路线:公路:从合安公路转至合铜公路到肥西三河

高速:合安高速从严店或舒城、三河道口下到肥西三河

紫蓬山:

紫蓬山风景区位于合肥市西南部,景区通过“森林大道”与市区相通,距合肥市区仅18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紫蓬山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近百平方公里,森林生保持良好,名胜古迹众多,有山丘自然生态景观、佛教文化景观、淮军故里圩堡群人文景观和体育训练基地形成了四者并重,全国景区内有紫蓬山、圆通山、周公山、大潜山等大、小山峰100余座,全区拥有森林面积3500多公顷,各种植物470多种,植被覆盖率96.3%以上,栖息鸟类120多种,仅鹭鸟就有10万余只,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主要名胜古迹有:始建于三国的“皖中名刹”——西庐寺;西汉大将李陵后代、三国魏将李典之墓;宋抗金名将葛升之墓;太平天国将领、重修西庐寺,教寺的名僧袁宏谟故居,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刘老圩、淮军名将张树声故居张老圩、周盛传故居周老圩等。著名的景观还有21米高的如来大佛、阿弥陀佛、药师大佛,15米高的弥勒大佛摩崖塑像和鸠摩罗什、五百罗汉塑像,以及白云寺、潜山庙、文昌阁、周瑜读书处、洗砚池等等。革命史迹有张璋烈士墓、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及皖西北特委和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诞生地,肥西县建初期县政府旧址小梁岗等。景区内山水相依、动静相宜,众多的湖、河、塘、泉、星罗棋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大雁湖,风情多姿;仙人湖,俏丽沉静;磨墩水库,碧波荡漾;潜南干渠犹如一条长龙在层峦叠嶂间宛然舞动。

紫蓬山风景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8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级旅游区,2004年被国家自行车协会确定为国家自行车训练基地,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区,2011年被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近年来,紫蓬山管委会本着“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淮军故里,福地名山、健身王国、生态家园”为规划发展定位,通过全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旅游开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地址:安徽合肥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

联系电话:0551——68582166

门票价格:主景区免票

营业时间: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

交通路线:公交专线车:合肥西门换乘中心——紫蓬山森林公园;

自驾游路线:沿繁华大道往西走向直接到达景区

停车信息:景区广场设有收费停车场,蓝牌车辆10元,黄牌车辆20元,不限时。

古埂岗古文化遗址:在肥西县上派镇东1.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7年,在古埂遗址附近,建设了肥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古埂公园。

肥西小井庄:

小井庄村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被确定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12月20日,小井庄村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2015年4月30日,合肥市委市政府授予小井庄村第三届合肥市文明村镇称号。

1978年9月15日,肥西县山南区决定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首肯肥西县山南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文中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肥西县小井庄因此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而载入史册。


小井庄村附近有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三河古镇、肥西老母鸡家园、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官亭林海等旅游景点,有丰乐酱干、肥西老母鸡、三河米酒、卤牛肉、三河水豆腐等特产。

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于2005年5月1日对外开放。具有徽派风格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是中国农村首个包产到户纪念馆,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小康住宅区、生态农业区、精品绿化区、商业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馆。纪念馆正门上刻有的邓小平同志1980年5月31日一段话语的纪念碑和原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题词的“小井庄”几个大字,证明了这个小小的村庄曾经的辉煌和震撼。

肥西老母鸡家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2200余,距合肥市区仅40分钟路程。园区山清水秀,林木茂密,拥有苗木80多万株,构成了一个林深草密、远离喧嚣、没有污染的天然大氧吧,是一块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风水宝地。目前,肥西老母鸡家园在生态养殖和苗木栽培的基础上,已分期建成集餐饮、住宿、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渡假园,先后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五星级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6千多万元。

肥西老母鸡家园是中国第一个以鸡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景点,走进肥西老母鸡家园就走进了鸡的世界,可以吃鸡、看鸡、半鸡、抓鸡、拜鸡神、闻鸡鸣、聚百鸡宴、走鸡汤小道等等。

主要景点:半鸡场、散养园、鸡窝野营地、观光湖、茅屋别墅、CS野战营地。

地址:安徽肥西上派镇三岗村

联系电话:0551—68445888

交通路线:从合肥市区,经金寨南路一直往南,到上派镇,在合安路和合铜路交叉口前100米,右转上三岗景观大道,进入三岗、一直往前约7公里,到肥西老母鸡家园。

人物

孙仲德(1902-1961),名家骥。先后任合肥市军管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省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

段祺瑞(1865—1936),男。原名启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城西桥乡大陶岗人,祖父段佩是淮军铭军马队记名总兵,父亲段从文是粗识字的农民。1884年(光绪十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4年,又考取留学德国学习军事。1890年回国,任山东威海武备学堂算学、炮学教习等职。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袁世凯调段祺瑞到天津小站,协助创办新建陆军,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随袁世凯去山东镇压义和团。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段祺瑞又随之到保定负责编练北洋军,1902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段祺瑞担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5年后,段祺瑞先后任北洋军四、三、六镇统制。1910年任江北提督,驻清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段祺瑞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段祺瑞顺应革命形势,领衔联名46名将领通电力促清帝退位,支持南北议和,成立共和政体。清朝统治正式结束。

1912年(民国元年)3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次年代理国务总理。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掌握实权,逐步形成皖系集团。

1931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3年1月,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国府委员”衔。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出血死于上海宏恩医院。12月,段家将灵柩运至北京,暂厝于西山卧佛寺。1963年秋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段祺瑞尚节俭,财产不多。执政后未回过家乡,也未在家乡置田产。一生酷爱围棋,曾资助过围棋手过氏兄弟及吴清源等,对围棋发展颇有助益。

子段宏业,善围棋,曾任山西井陉正丰煤矿总经理

叶志超(1838-1901),字曙青。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积功至总兵。光绪十五年,擢直隶提督。

颜文斗(1909-1934),革命烈士。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唐殿魁(?-1867)字荩臣,安徽合肥人,清朝将领。咸丰十年,巡抚翁同书檄率乡团援寿州,力解城围。又从克合肥三河汛,解六安围,叙千总。

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清朝将领。

袁宏谟(1828-1886),字荫普,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入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

张树珊(1826-1867)字海柯,清朝将领。

张树屏(?-1891)字建侯,张树声四弟。1875年率军镇压甘肃回民起义。1877年授太原镇总兵。

张树槐(?-1874)字尔荩,张树声二弟。授盐运使衔、山东候补知府。

吴秉权(1832-1881),谱名建勋,号平轩。参加太平军李秀成部,以战功授将军。后随李鸿章在湖北、山东、河北等地镇压捻军,授道员衔。

葛升,字统立,南宋抗金将领。

徐梦观,首任合肥县委书记。

李坦,原名安贫,字淑方,又名李味酸、李履平、李桂荣,革命烈士。1903年生于寿县南乡高刘集北李冲洼(今属肥西县)。父李少庵,系清末秀才,精通数学,善绘山水,曾创办传心小学。

马子中,革命烈士。

董寅初(1915.9-2009.6.23),爱国侨领,社会活动家。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致公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盛习友,革命烈士。1971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授予"爱民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军向其学习。

杨振宁,第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荣誉

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安徽省首个“千亿县”,荣获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和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县域综合实力连续12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目前位居第46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