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鑾
接工程專家。1927年12月24日生於江西九江。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曾任南昌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參與創建國內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專業,50年代末試驗成功板極電渣焊及重型錘鍛模堆焊,應用於生產。60年代初試驗成功氬弧焊應用於核反應堆製造,完成我國自己生產的第一套核反應堆焊接工程。繼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束焊機,並對焊接的熱裂紋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研究電弧傳感器,首次建立電弧傳感器的動、靜態物理數學模型,並研製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電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制電弧的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動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潘際鑾 | |
---|---|
潘際鑾 | |
出生 | 1927年12月24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江西九江 |
民族 | 漢 |
母校 | 清華大學 |
職業 | 焊接工程專家 |
潘際鑾[1]
目錄
教育背景
- 1944年8月,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
- 1946年7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撤銷,潘際鑾轉入清華大學機械系繼續學習。
- 1950年8月,被清華大學推薦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就讀碩士研究生,師從前蘇聯焊接專家普羅霍洛夫。
工作經歷[2]
- 1948年08月,清華大學機械系助教;
- 1953年08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教師、焊接教研室主任;
- 1955年08月,清華大學機械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 1959年,前蘇聯巴頓焊接研究所訪問學者;
- 1978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客座教授、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
- 1986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焊接系客座教授;
- 1993年04月,南昌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 2002年12月,南昌大學名譽校長;
- 2007年12月,九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 2010年10月,雲南曲靖師範學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 2010年12月,新余學院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 2014年11月,受聘為江蘇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研究方向[3]
創建我國高校第一批焊接專業。長期從事焊接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60年代初實驗成功氬弧焊並完成清華大學第一座核反應堆焊接工程;繼之研究成功 我國第一台電子束焊機;以堆焊方法製造重型錘鍛模;1964年與上海汽輪機廠等合作成功製造出我國第一根6MW燃汽輪機壓氣機焊接轉子,為汽輪機轉子製造開闢了新方向;70年代末研製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 MIG焊接電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制電弧的概念,為焊接電弧的控制開闢新的途徑。 1987-1991年在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擔任焊接顧問,為該工程做出重要貢獻。2003年研製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機器人,為國內外首創。2008年完成的「高速鐵路鋼軌焊接質量的分析」、「高速鐵路鋼軌的窄間隙自動電弧焊系統」項目,為我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奧運前順利開通做出貢獻。
主要獎項[4]
- 國家發明一等獎「新型MIG焊接電弧控制法」「QH-ARC法」 1984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彩圖科技百科全書。器與技術卷」2008
- 新產品創造二等獎「ZD-30電子束焊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聯合授予,1965
-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及三等獎,2001
- 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2001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
- 科學技術成果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授予, 1991
- 中國焊接最高榮譽獎,中國焊接學會授予,2001
- 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1985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1985 及1996
- 江西省勞動模範,1996
-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95
學術成果
- 主要著作
1. Arc Welding Control [M], 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 Cambridge England, 2003,603 p
2.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and Distortion [M],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 Cambridge England, 2005,350p, (Author of Chapter 4, pp.126-174)
3. 現代弧焊控制 [專著],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00 年,453頁
4. 一所地方大學的崛起 [專著] : 潘際鑾教育文集, 化學工業出版社, 北京,2007年,237頁:
5. 彩圖科技百科全書. 第五卷:器與技術 [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5年, 263頁,
6.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機械工程學科卷, [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北京,2002年
7. 機械製造科學(熱加工),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主編],科學出版社,北京,1995年, 201頁
8. 焊接手冊,第一卷(工藝與設備),[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91年,729頁
9. 焊接中的熱裂紋,[編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59年,132頁
- 部分授權專利
1.中國專利 ZL 96 2 11738.2,1997年9月13日,「動態溫度場實時檢測傳感器」(第一發明人)
2.中國專利 ZL 93 1 19445.8,1996年1月28日,「交流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焊接電弧控制裝置」(第一發明人)
3.中國專利 NO. ZL 93 2 13847.0,1994年「焊接溫度場檢測裝置用傳感器(第一發明人)
4. 中國專利 NO. ZL 92 2 44476.5,1993年「空心軸電機驅動的旋轉掃描焊炬」(第一發明人)
5. 中國專利 NO.85100074,1989年「焊接過程中監測工件坡口和裝配狀況的光電傳感方法」(第一發明人)
6. 美國專利 NO.4,628,181,1986年12月9日,「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 of a Welding Power Source for Arc Welding and Electric Circuit to be Used for Such Apparatus」(第一發明人)
7. 中國專利 NO.85100037 I,1985年4月1日,「焊接電源外特性控制法,弧焊機及其電路」(第一發明人)
8. 中國專利 ZL 03 1 53663.8,2003年8月19日 「永磁履帶自主全位置爬行式弧焊機器人控制方法」 (第一發明人)
9. 美國專利 US 7,498,542 B2,2009年3月3日,「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Trackless Autonomous Crawling All Position Arc Welding Robot With Wheels and Permanent Magnet Caterpillar Belts」 (第一發明人)
- 部分論文
1. 「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機器人」,電焊機,2005年,第6期,pp.1-5(第一作者)
2. 「Arc sens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weld seam tracking (Ⅱ)——Signal processing」,Science in China,2001年04期
3. 「Arc sens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weld seam tracking(Ⅰ)——Mathematic model」,Science in China,2001年03期
4. 「The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welding temperature field and closed-loop control of isotherm width」,Science in China, Ser.E 1999年,第02期(第二作者)
5. 「Influence of variables on the system of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field with ICCD as sensor」,Science in China, Ser.E 1999年,第01期(第二作者)
6.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field with ICCD as sensor (II)──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optimum design of wavelength」,Science in China, Ser.E 1998年,第05期(第二作者)
7.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field with ICCD as sensor (I)──Principle and method for division of temperature range」,Science in China, Ser.E 1998年,第03期(第二作者)
8. 「Arc Welding Process control」,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English Edition ),Vol.5, NO.3, September 1992, pp.157-168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Joining of Materials, Vol.4(4),1992, pp.116-124 ( Europe )
9. 「脈衝MIG焊的熔透控制」,機械工程學報,第27卷,第5期,1991年10月,pp.90-95
10. 「MIG/MAG焊送絲機控制系統」,焊接學報,12卷1期,1991年3月,pp.59-64
11. 「焊接電源動態特性的研究」,第六屆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集,第6集,1990,pp.169-173
12. 「電弧傳感器物理數學模型研究」,第六屆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集,第6集,1990年,pp.106-110
13. 「Adaptive control GMA welding--a new technique for quality control」 Welding Journal (USA), March 1989, pp.73-76
14. 「Adaptive Controlled Pulse MIG/MAG Welding」, Neue Entwichlungen und Anwendungen in der Sweisstechnik, (Deutcher Verlag fur Schweisstechnik) May 1987, pp.55-58
15. 「Close Loop Controlled MIG Welding」, Schweissen und Schneiden (West Germay) , NO.4, 1985, pp.163-166
16. 「A new method for control welding arc」, Schweissen und Schneiden (West Germany), NO.10, 1981, pp.523-527
17. 「新型自動焊接跟蹤系統」,機械工程學報, 1980,NO.1, pp.1-14
18. 「焊機動態特性對溶滴短路過渡過程的影響」「焊接」雜誌,1979,NO.4, pp.7-16
19. 「用電磁攪拌細化焊縫結晶的研究」,科學技術研究報告,NO.0635, 196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出版
20. 「金屬在脆性瘟度區間中的力學性質」,科學技術研究報告,NO. 0598,196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出版
21. 「金屬在脆性溫度區間內破壞行為的某些問題」,科學技術研究報告,NO.0599,196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出版
22. 「氣體雜質對純鋁氬弧焊氣孔的影響」,科學技術研究報告,NO.0023,196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出版
23. 「關於焊縫金屬的抗熱裂性能」,清華大學學報11卷1期,1964年3月, p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