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1928年-),德國信義宗神學家。

潘能伯格
原文名 Wolfhart Pannenberg
出生 1928年
德國柏林
國籍 德國
職業 神學家
信仰 信義宗

目錄

生平

  • 1928年生於德國柏林以東的Stettin(今波蘭什切青)。其父為政府海關官員,常因職調動而舉家搬遷。
  • 1942年潘能伯格一家遷住柏林。
  • 1944年3月柏林遭空襲時,潘能伯格家的房子也遭破壞。戰亂期間,潘能伯格開始閱讀哲學著作,特別是尼采的作品,尼采說服了年輕的潘能伯格,使之憤世嫉俗於當前世界的混亂。
  • 1945年1月6日的奇妙經驗:在放學回家途中,因着落日餘暉美景,感受到大自然奇妙,感嘆於創造的奇妙大工,當下自覺自己與浩瀚宇宙相比實在渺小。當時潘能伯格只是被當下的情景感動,但待日後卻成為他生命深處渴望再次臨近的渴望。潘能伯格曾被徵召入伍,但因患疥瘡沒有被調派出戰。1945年春天,英軍進入德國北部,潘能伯格成為戰俘。當德國戰敗後,在1945年夏天潘能伯格被釋放重返學校,潘能伯格第一次對基督教產生正面的觀感,來自於他此時的德國文學老師,他從老師身上發現基督徒生活中豐盛,與活在上帝中所展現出的積極正面價值,這使他重新思考尼采筆下所言不濟的基督徒並非是全面的。在他十七歲開始思索基督教信仰的問題,同時亦希望找到1945年1月6日那次特別經驗的解釋,至此刻在生活中獲得的見證,促使他日後成為基督徒,甚至成為牧師。
  • 1947年春天,潘能伯格進入東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的哲學及神學系,準備以神學家作其終身抱負。1948年秋,潘能伯格轉往哥廷根大學一年,受業於高嘉頓(Friedrich Gogarten)與及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兩位名師門下。
  • 1950年秋天,轉往海德堡大學(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進修神學,受馮拉德(Gerhard von Rad)的影響,對舊約聖經中古代以色列的歷史及傳統發生興趣,使其對系統神學、哲學、教會歷史的興趣擴展至聖經研究方面。潘能伯格在聖經研究學上領略歷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盧域特(Karl Loewith)的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亦引發潘能伯格對歷史作哲學及神學性的探討。因當時海德堡大學的系統神學部仍未將當代聖經研究與及哲學的討論引入系統神學的議程,因此潘能伯格與同學組織自學小組,將馮拉德的釋經學(Exegesis)引進系統神學的討論中。後來這小組(即海德堡小組,Heidelberg Circle 或稱潘能伯格小組,Pannenberg Circle)於1961年出版《啟示即為歷史》(Revelation as History)一書,為潘能伯格的歷史神學研究揭開序幕。
  • 1953年潘能伯格完成博士論文,1955年再以《中世紀類比教條》(Doctrine of Analogy)為題的論文獲得通過教授認可資格。同年接受按立成為海德堡大學教堂牧師。自此潘能伯格開始在海德堡大學任神學講師,並繼續研究在哲學及神學歷史中類比的觀念。在1960年初,海德堡小組所發表關於啟示的研究受到多方面的批判,潘能伯格調整研究重點在對啟示的研究上,反而對於類比觀念的歷史的研究結果並沒有發表,但此研究卻也令潘能伯格對蘇格拉底前期到現代的思想史更加熟悉。
  • 1958年潘能伯格成為烏柏途(Wuppertal)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共事三年。這段時間是潘能伯格開始嚴格地進行他的系統神學研究,如人類學及基督論(Christology)。
  • 1961年潘能伯格出任美因茨大學(Universitaet Mainz)系統神學教授,開始對整個基督教教義及倫理學進行徹底的消化。經過多年時間,潘能伯格開始將各方面的課題整合,形成系統化的主題。[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