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城區
濰城區,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西部,東北鄰寒亭區,東南與坊子區毗連,西北、西南接壽光、昌樂兩縣,總面積269.5平方千米。
濰城區前身是濰坊市(縣級),古濰縣、古濰州治所皆設於濰城,是世界風箏都、中國畫都——濰坊的中心區之一。濰城區歷史悠久,是東夷古文化發祥地,素稱「東萊首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兩千多年建城史,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笏園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印樓、城隍廟、郭味渠故居「疏園」。
2017年,濰城區常住總人口42.9萬人 。2018年,濰城區下轄6個街道,另設有1個經濟開發區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2.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7億元;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5.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3億元,高新技術產值占比達到28.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7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30.1億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7.4%。 [1]
中文名濰城區別名世界風箏之都行政區劃代碼370702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地理位置山東半島中部面積269.5 km²下轄地區6個街道,另設有1個經濟開發區政府駐地於河街道電話區號0536郵政區碼261021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人口數量42.9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著名景點浮煙山、白浪河、胡家牌坊街、「三館」等火車站濰坊火車站
目錄
位置境域
濰城區位於山東半島西部,地處濰坊市境域中部,東跨白浪河與奎文區相接,東南鄰坊子區,西南毗連昌樂縣,西北與壽光市接壤,北界寒亭區。介於北緯36°35′01″—36°49′33″,東經118°55′54″—119°06′30″之間,南北長26千米,東西寬21千米,總面積269.5平方千米(不含濰坊經濟開發區)。
地質構造
濰城區地質構造是中朝准地台山東隆起區次級構造單元魯東古隆起區和魯西隆起區銜接部,即沂沭斷裂帶北端的次級構造單元昌濰凹陷之內。西側是沂沭斷裂帶的鄌郚——葛溝斷裂,東部為昌邑——大店斷裂,濰城則處於中、新生代凹陷盆地中。沂沭斷裂帶控制了區內構造的成生、發展、岩槳活動及其礦產的賦存。沉積蓋層主要為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建造。在地質歷史上曾經過燕山運動形成摺曲,火山噴發及淺成侵入岩喜馬拉雅山運動造成玄武岩裂隙式噴發。隨着構造變動普遍接受了中生代以來的地層沉積。
地形地貌
濰城區地勢南高北低,呈較平緩傾斜狀,海拔高度192—13.5米。境域西南部為丘陵,占全區總面積的27.1%,系泰沂山脈尾閭,西南東北走向,分布在大於河兩岸,有浮煙山(符山)、五黨山、明宗山、黑山、七窩落山、鳳台山、四泉山、孝跡山、火山、行山等10餘座。境內其他區域為洪積沖積平原,占全區總面積的72.9%,地勢較緩平,屬流水地貌。境內最高點位於西南部五黨山,海拔192米;最低點位於西北部槐埠村,海拔13.5米。
濰城區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春季南北風向交替頻繁,風多、雨少、乾燥,早春冷暖多變且常有倒春寒,晚春氣溫回暖迅速且日較差大;夏季盛行西南風,酷熱多雨,降水集中,高溫潮濕,常有雷雨、大風、冰雹;秋季空氣濕度減小,秋高氣爽,晚秋多乾旱;冬季寒冷乾燥,盛行偏北風,少雨雪。
水系水文
濰城區境內有白浪河、小於河、大於河、白楊河、長清河5條河流,境內總長度81.37千米。由南到北流向的河流,自東而西依次是白浪河、小於河、大於河、白楊河,其中白浪河境內長24.3千米,大於河境內長22.23千米,兩條河流縱貫全境,均由昌樂縣入境,出境進寒亭區;小於河境內長18.5千米,白楊河境內長11.4千米,分別發源於境內中部和西部,均出境進寒亭區。長清河長4.94千米,從西到東流向,發源於南部,在境內入白浪河水庫。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濰城區水資源總量:歷年白浪河、虞河年平均徑流量(按3個流量計算)為9460萬立方米。由降水、河流補給年平均地下水補給量為1345萬立方米,除去蒸發諸因素,水資源總量10805萬立方米。按全區耕地面積計算平均每畝占有地表徑流量690立方米。按全區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占有地表徑流量251立方米。
土地資源
濰城區地處泰沂山脈尾間的北側,地勢南高北低,呈平緩傾斜狀態。南部、西南部接近丘陵區邊沿,有少量的陵坡地和埠陵地,其他大部為傾斜高平地和傾斜平面的平原,間有少數崗(俗名土埠子)和河谷漫灘地,平均海拔在25—60米之間,白浪河、虞河河谷南北貫穿其間,地貌為洪積沖積平原、土壤大部為褐土類,適宜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濰城區土地面積共為552393畝,建國以來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圍繞濰城、廿里堡區域的城市建設,包括新建工礦企業、交通道路、居民房屋、水庫、國防工程等用地和原有城鎮區、農村居民點用地外,現有土地面積為472311畝,其利用情況是: 耕地:總耕地面積361579畝,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65.45%。按郊區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近1.5畝。其中水田119畝,旱田348661畝,菜田12799畝。農作物主要種植糧食和蔬菜,由於土壤、水、肥條件好,農業生產水平一般高於鄰縣。 林地:濰城無山林,林地為苗圃、果園和道路。田間、廠區綠化林帶,面積為4920畝,占總土地面積的0.8%。 牧草地:面積172畝,主要在西郊公社的徐家村東。 未利用土地:面積約10922畝。主要在符山、大柳樹等鄉鎮的丘陵荒地和砂地。
礦產資源
濰城區地域小,礦產資源僅在境內西南部的符山、望留、大柳樹三鎮,蘊藏有石灰石、膨潤土、煤炭和藍寶石。除石灰石外,其他藏量不大。膨潤土礦在望留鎮符山東麓,藏量在100萬噸以上。石墨礦在望留鎮符山東麓前韓、西安村附近。石灰石礦分布在符山鎮西部,為市區水泥廠的原料基地。煤炭礦在杏埠鄉,與昌樂縣朱留店煤田毗鄰。藍寶石在大柳樹鎮附近,尚未開採。
植物資源
濰城區林果樹種多達135種。其中用材樹以泡桐、楊樹、刺槐、柳、榆、椿、松為主。區內有藥用植物45種,以車前子、枸杞、半夏、蒼耳、遠志、地丁、蒲公英、薄荷、括婁、山棗、英服子為多。其中車前子最為著名。
動物資源
濰城區野生動物中哺乳類有狐狸、鼬鼠、兔、田鼠、獾、蝙蝠等;鳥類有鷹、鷂、燕、鶯、麻雀、烏鴉、鵲雀、鵪鶉、鵓鴿、布穀鳥、啄木鳥等,爬行類有壁虎、蜥蜴、蛇等,兩棲類有蛙(田雞)、蟾蜍(癩蛤蟆)等;昆蟲類有蠶、蜂、蝶、蟬、蟻、木虻(蚰蠓)、蚊、蠅、螢、螳螂、蠐螬、蚱蜢、螻蛄、蜘蛛、蠍子等。野生動物中,天敵資源比較豐富,麻雀、鵲雀、啄木鳥、家燕、蝙蝠、青蛙、蟾蜍和壁虎,都有較強的食殺害蟲能力。害蟲多達78種,以瓢蟲、赤眼蜂、大草蛉、葉色草蛉、歷寄蠅、食蚜蠅為多。 [14]
風景名勝
人民公園
始建於1951年,原為以觀賞動植物為主、封閉式管理的市級公園。200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對人民公園進行改造。改造後的人民公園占地13公頃,分三個出入口(南出入口、北出入口、西出入口)、兩條景觀帶(園中溪流景觀帶、沿河景觀帶)、兩個園中園(中式園與西式園),共十二個景區,主要有:疊翠、天趣園、明心島、自在洲、楓林、流沙、慕容台、雲城、聽香屋、春之景區、歸真園、誼園等。為一處寓休閒、娛樂、健身、觀賞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開放式市級公園。
城隍廟
位於濰城區城關街道城隍廟街北側。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祝茂、縣丞張杰倡召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縣鄭板橋又倡捐大修,並於廟前添建戲樓一座。廟設正殿、寢宮、兩穿(側)廊、兩廡、過廳等。正殿內有城隍爺泥塑,懸鄭板橋書「惟德是輔」大匾。正殿後是寢宮,有城隍爺木雕像,廂房內塑城隍奶奶臥像。正殿前為過廳和甬道,另有東西兩穿廊及兩廡,兩廡內有傳說中的十殿閻羅王等塑像。院內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禁煙行經記》碑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廟》碑,碑文皆為鄭板橋書。1980年,城隍廟被定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城隍廟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味蕖故居
「疏園」位於濰城區城關街道東風西街與向陽路交叉口以西街南。1992年4月,濰城區政府在此按舊日風貌建成郭味蕖故居陳列館。「疏園」占地面積近800平方米,南北兩處院落、瓦房17間。北院正中立有郭味蕖半身銅像,正房懸掛齊白石篆書「知魚堂」匾額,西側有郭味蕖所建「愛竹茅堂」畫室,院內臘梅、丁香為其親手所植。南院西側有荷塘,池邊紫荊、迎春、百合等繁花似錦。南屋5間常年展出郭味蕖數十幅代表作,東屋陳列着國內外書畫名家饋贈的數十幅書畫精品。2006年12月,郭味渠故居「疏園」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印樓
位於陳介祺故居內。陳介祺故居位於濰城區城關街道增福堂街東首以北、芙蓉街北首西側,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居濰時舊宅,規模占地約1萬平方米,現僅存東樓及南北兩座大廳。東樓即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是陳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讀著錄之用房,因藏有夏、商、周三代及秦漢古印7000餘方,故其樓被命名為「萬印樓」。因藏有商、周古鐘11件,故取其整數將其書齋命名為「十鐘山房」。萬印樓為兩層,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磚木結構,上下各5楹,坐東朝西,底層明間辟門,上層洞開圓窗。1992年,萬印樓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此設立陳介祺故居陳列館。
十笏園
坐落在濰城區城關街道胡家牌坊街北側。原址是明嘉靖年間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順治年間彰德知府陳兆鸞、道光年間直隸布政使郭熊飛曾在此居住。後被清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所執的狹長形手板,多為竹、玉或象牙材質。丁氏在《十笏園記》解釋:「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1988年,十笏園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濰坊十笏園博物館成立,館址設在十笏園內。
地方特產
仿古青銅器
濰城仿古青銅器工藝始於清代中葉,金石學家陳介祺與城南大胥家農民胥倫,採用撥蠟翻砂法,仿製古代青銅器製品,屬特種工藝的藝術欣賞品。濰城仿古青銅工藝主要仿製商、周時期的出土青銅器珍品,能保持原物的風貌神采,銹跡斑斑,足以亂真,仿古銅產品主要有各種爵、鼎、卣、爐、佛像、禽獸、人物等。老濰縣仿古銅的極盛時期在民國前期,作坊店鋪有20餘家。
布玩具
布玩具是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很早以前,廣大鄉村婦女就常常縫製一些活潑的禽獸花卉和生活用品,來美化生活和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後來,這種民間工藝逐漸商品化。布玩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是一個受各國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布玩具品類繁多,工藝精巧。它將形、色、情、意、融為一體,構思新奇,誇張合理,具有對比鮮明、造型生動逼真等特點。它是用彩色絲綢、絹緞、絨布、皮毛、彩線、金銀線、空心珠等,經過複雜細緻的手工勞動,精心縫製而成。1973年布玩具打入國際市場,填補了山東口岸民間布玩具出口的空白。
小磨香油
濰城小磨香油的生產始於明代初年,有600餘年歷史。大部分磨油戶集中在於河鎮崔家村。崔家小磨香油以芝麻為原料,工藝嚴謹,產品色香味俱佳,被譽為「天下第一香」。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曾賦詩稱讚:「十里郊野滿城香,舉目遠眺於水長,神工鬼磨五百載,正宗芳味崔家莊。」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崔氏先祖崔澤世,以鐵鍋將芝麻炒熟,以石磨磨製出醬胚,用水將醬胚中的芝麻油代換出來。這種生產工藝被稱為「水代法」,生產出為的崔字牌芝麻油具有濃厚綿長的香味,崔字牌小磨香油也由此而來。崔字牌為中華老字號,崔字香油傳統技藝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朝天鍋
濰坊朝天鍋是一道傳統名菜,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內煮着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麵餅,隨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捲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
濰縣青蘿蔔
濰縣蘿蔔又稱濰坊蘿蔔,是山東省著名蘿蔔優良品種,俗稱高腳青或濰縣青蘿蔔,因原產於山東濰縣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濰縣蘿蔔皮色深綠,肉質翠綠,香辣脆甜,多汁味美,具有濃郁獨特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地域特點,是享譽國內外的名特優地方品種。素有「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蔔皮」之說。2006年09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濰縣蘿蔔」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濰城肉火燒
與濰坊其他的傳統食品相比,肉火燒的歷史並不長。最早的肉火燒應該是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平時普通人家很少吃到,興起於1972年以後。那時,沒有個人開的肉火燒鋪,大多由當地有條件的居民委員會興辦,是當地各國營飯店的代經營網點。最早的城隍廟肉火燒掛「紅旗街(即城隍廟街)居委會火燒代營點」的白色小牌子。1979年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普通民眾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肉火燒也由「貴族食品」逐漸成為一種普通的早點。
小麻葉大白菜
小麻葉大白菜是濰城大白菜優良品種,清代乾隆年間已有栽培,有300年的栽培歷史。以城南小莊子地片所產為最佳。該品種抗寒性強、耐貯藏,是居民冬季的主食蔬菜之一,熬、炒、燉、醃漬、涼拌皆宜。用清水燉食,湯呈乳白色,俗稱「奶湯白菜」,味道清香,受到消費者喜愛。
仿古國畫
濰坊仿古國畫產品1973年由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首創。1974年批量生產,成為70年代山東省特藝類較大商品之一。仿古國畫分紙本、絹本、裝裱3種,題材以山水、花鳥、人物為多。1974—1978年產品全部出口。1978年以後,轉向絹面國畫屏風生產,品種有四扇屏、六扇坐屏、台屏等。1982年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創鎏金填彩屏,並於1986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
濰城雞鴨和樂
和樂是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滷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滷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佐料齊全、味美湯鮮。1997年雞鴨和樂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2]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