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替
演替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隨着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展變化,稱為演替。主要標誌為 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在一定區域內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逐步替代的過程。 植物群落動態最重要的特徵。其過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節變化和逐年變化組成。是地表同一地段順序地分布着各種不同植物群落的時間過程。
演替succession 如果對某一場所注意,就可發現那裡的群落漸漸變為別的群落,並朝向比較穩定的演替頂極變化,這種現象也可稱為生態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在有關的林學學科中,稱為自然更新.演替這個名詞廣義說來,也包括地質時期種的生成或消滅引起的變化(地史演替),另外雖還包括某個場所生物區系的日變化、季節變化的日演替(daily succession)、季節演替等等,但已不當專門名詞來使用.生態演替很早已來就是以植物群落為中對象,提出這個名詞的是呂克(J.A.De Luc, 1806),並由克列門茨(F.E.Clements,1916)集其大成。可以認為演替的實質,不僅是隨環境變化而相應地發生群落變化,同時也是某時期的群落通過反作用促使環境變化,而這種變化了的環境發生作用,形成新的群落。可以說反作用-作用系列,是以群落的自發變化(自發演替)為中心的,這種變化過程稱為演替系列。從完全的裸露地(溶岩、新島、新岩礁等),基質上完全沒有生物的場所開始的,稱為原生演替系列;在群落破壞後,從最初基質上有若干生物的場所開始的,稱為次生演替系列。此外這裡特將陸地群落的前身系從岩地等處開始的,稱為旱生演替系列。從湖沼等處開始的則稱為濕生演替系列,以此把二者區別開來。反作用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只是隨着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朝一個方向發展的群落或生物區系的變化(典型例子是由於侵蝕使河川水流變化,隨着這種變化而發生的魚類區系的改變),已不是原來的涵義,但仍可比作演替,而稱為被動的演替,又如由放牧所造成的植被破壞,此時若與其地的演替系列為逆向進行的,則稱為「倒退演替」,並可包括在被動的演替中。在陸地群落的演替中僅僅提出動物群落的情況之所以很少,就是因為動物群落反作用使環境發生變化的作用是很小的,實際上植物群落的演替,對於種子的侵入及土壤的形成變化,動物和微生物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理論上必須對整個生物群落進行探討。相反地,對於潮間帶、潮下帶(特別是岩礁)也常常提及底生動物群落的演替,但這是否是自主性的,還有商榷的餘地。此外,朽木中的動物、微生物的演替、小水潭中的微生物(也有包括小動物)的演替等稱為微演替(microsuccession)隨着演替系列的進行,通常是現存量增大,每個現存量的生產速度降低,和群落穩定性提高。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