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漏芦 (中药)

漏芦(学名:Stemmacanthauniflora (L. ) Dittrich),别名:野兰、鬼油麻,狼头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厚。根直伸茎直立,不分枝,灰白色,被棉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叶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总苞半球形,全部苞片顶端有膜质附属物,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厘米,瘦果3-4棱,楔状,长4毫米,宽2.5毫米。冠毛褐色,毛刚毛糙毛状。花果期4-9月。

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生于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海拔390-2700米。根及根状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和通乳的功效

  • 中文学名漏芦
  • 别 称狼头花,野兰,鬼油麻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
  • 科族菜蓟族属
  • 漏芦属种漏芦
  • 分布区域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
  • 毒 性无毒

目录

形态特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根状茎粗厚。根直伸,直径1-3厘米。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径0.5-1厘米,被褐色残存的叶柄。

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倒披针形,长10-24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有长叶柄,叶柄长6-20厘米。侧裂片5-12对,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而使叶呈现二回羽状分裂状态,或边缘少锯齿或无锯齿,中部侧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最下部的侧裂片小耳状,顶裂片长椭圆形或几匙形,边缘有锯齿。中上部茎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短柄。全部叶质地柔软,两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 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花序梗粗壮,裸露或有少数钻形小叶。

总苞半球形,大直径3.5-6厘米。总苞片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长三角形,长4毫米,宽2毫米;中层不包括顶端膜质附属物椭圆形至披针形;内层及最内层不包括顶端附属物披针形,长约2.5厘米,宽约5毫米。全部苞片顶端有膜质附属物,附属物宽卵形或几圆形,长达1厘米,宽达1.5厘米,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厘米,细管部长1.5厘米,花冠裂片长8毫米。瘦果3-4棱,楔状,长4毫米,宽2.5毫米,顶端有果缘,果缘边缘细尖齿,侧生着生面。冠毛褐色,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达1.8厘米,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糙毛状。花果期4-9月。

地理分布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东等地。苏联远东及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日本有分布。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主治

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相关配伍

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

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

5-9g。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暗棕色至黑褐色,粗糙,有网状裂纹。切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放射状裂隙。气特异,味微苦。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密生白色软毛。基生叶有长柄,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矩圆形,边缘有齿,两面均被软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总苞宽钟形,总苞片多层,有干膜质附片;筒状花淡红紫色,先端5裂,裂片线形。瘦果倒圆锥形,具4棱;冠毛粗羽毛状。花期5~7月,果期6~8月。生于向阳山坡、路旁。

所有物种

漏芦

鹿草

副作用

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参考文献

  1. 漏芦产地,中药易
  2. 漏芦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价值,每日头条,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