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水河
漆水河,又名漆水,古稱姬水、杜水、武亭水、中亭水,渭河支流。在陝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遊縣廟灣附近。東流折南流,經麟遊縣,永壽縣、乾縣 、扶風縣,至武功縣白石灘入渭河。全河長151公里, 平均比降4.7‰,流域面積3824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約2億立方米。中遊河段建有羊毛灣水庫,下游段為關中盆地,地勢平坦,農田水利開發較早。
中文名 漆水河
古 名 古稱姬水、杜水、武亭水、中亭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流經地區 麟遊、永壽、乾縣、扶風、武功縣
地理位置 陝西省中部偏西北
幹流長度 151公里
集水面積 3824平方公里
年均徑流量 約2億立方米 平均比降 4.7‰
目錄
幹流走向
在麟遊縣境,漆水河,古稱漆沮水。古時水側有較大湖泊,曰西水滸。湖中養有鰉、鮮、白條、黃鰭、鯰、鯉等魚。漆水以澄水和御家河會流點為界,上游稱杜水,下游為漆水,亦有通稱為漆水。杜水,源出招賢鎮的寧里村至堡子山納麥衣溝水。經招賢鎮折向東南,全流域匯入的溪流有南溝河、板橋河、消水溝河。至良舍鄉(以上段名招賢河)向東流,納廟底河、寒北河、曹渠河、西方河、後亭子河,諸澗流水。至九成宮鎮附近,北馬坊河、清水河匯入。經九成宮鎮南,流向東南,又納三善溝水。至祈家河北,受五龍泉水後與澄水匯入,始稱漆水。後納孫家河、馬家河、董家河、史家河、武申河等水出境。境內長71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平均河床比降8.2%,徑流深70mm。在永壽縣境內,漆水河幹流稱好畤河,自店頭種金坪入境,流經店頭、儀井至坡龍頭(村)出境入乾縣,流程30.7公里。 在乾縣境內,漆水河幹流又名武亭河,位於縣境西陲,東距縣城20公里,流經關頭鄉西南邊境楊西河坡,南趨永壽入好畤河後轉向南流。由米家河再入乾縣境,經羊毛灣、龍巖寺,於龍塘口出峪。徑流直瀉,至臨平鎮王家莊出境,入武功界。縣境內長度18.25公里,漆水河溝面比較開闊,一般寬約3000米。河壁高度,龍塘口以北140~160米,以南40~60米。 在武功縣境內,漆水河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由游鳳鄉入境,東南行,經游鳳鄉、蘇坊鄉至武功鎮,又南流(至大莊鄉之橋旗寨)注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里。 公里,年均徑流量約2億立方米。桃樹坡以上90公里為上游,桃樹坡至北鄭村為中游,長20公里,北鄭村以下40餘公里為下游。
河道特徵
漆水河上游流經降水較多、植被較好的麟遊山區,河源至麟遊縣城段,谷底寬15米左右,支流很多,水量比較豐富,含沙量少,河水清澈。麟遊縣城至永壽宋家坡段,河谷深切入灰岩之中,谷深150~200米,兩岩陡峻,縱坡8.3‰,谷底較寬處50~60米,最窄處僅10米左右[1] 。幹流自宋家坡出石峽後,流入長約7公里、寬約500~1000米的川道,河床寬10~30米,比降5‰。羊毛灣水庫以下又進入灰岩壁立的峽谷,龍巖寺以上1公里內更為陡峻,谷寬不到100米,基岩出露厚度70米以上。龍巖寺以下至河口為帶狀川地,寬1~3公里,河床寬10~30米,比降4‰。河流下段,河流進入關中盆地,地勢平坦,農田水利開發較早。
水文特徵
在麟遊縣境,漆水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9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它是縣境內一條最大河流,內有一級支流五條,二級支流十三條,這些支流南源於岐山、鳳山,北源於頁嶺。控制着全縣總面積的55%,流域內有六個鄉的全部面積和四個鄉的部分面積,51個村民委員會,211個村民小組。7820多戶,4300多人口。 在永壽縣境內,漆水河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最大洪水825立方米/秒。年最大徑流為4.25立方米/秒(1975),最小徑流為0.93立方米/秒(1972),最大流量271立方米/秒(1978.7.27),最小徑流量為0.36立方米/秒(1978.5.27)。最大洪流日流量9,720立方米(1976.9.6)。年均含沙量13.9kg/m,輸沙量為78.1萬噸;年最大輸沙量為21萬噸(1978),最小輸沙量為3.26萬噸(1972)。7—9月的高沙期,輸沙量占全年89%。在乾縣境內,漆水河常流量1.8m/秒,最大洪水流量820m/秒,在本縣流域面積78.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8%。漆水流至龍塘口,從峽谷噴出。其地有泉,水溫可浴。羊毛灣水庫建在漆水河入境口,「寶雞峽渡槽」坐落於龍塘口,橫亘漆水兩岸,連接寶雞峽乾渠工程,使渠水盤山而過。在武功縣境內,漆水河年平均流量4.32秒立方米,最大流量265秒立方米,最小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水量季節性變化大,天旱上游截流灌溉,常呈干谷,雨澇成災。
歷代引水工程
清時,於好畤河谷好畤街、吳家堡、樊家堡、解家堡、趙家堡各流段鑿渠引水灌田688畝。計有:雍正三年(1725),鑿趙家渠,灌田160畝。乾隆九年(1744),鑿李家渠,灌田8畝[2] 。十年(1745),鑿樊家渠,灌田50畝。十一年(1746),鑿西渠,灌田90畝。王家渠,灌田20畝。解家渠,灌田50畝。十二年(1747),鑿解樊渠,灌田300畝。十三年(1748),鑿杜渠,灌田40畝。清末,河床加深,引水困難,俱廢。民國時期,無水利設施。1958年,在好畤河修築砌石滾水壩,引水至好畤村、樊家堡、解家堡,灌地4000畝。 升原渠,唐中葉,武功縣南有升原渠,在漆水以西至眉縣段與成國渠合,漆水以東與成國渠在六門堰分流,成國渠流經東北,升原渠則向東南流入興平。渭惠渠,民國24年(1935)3月動工,民國26年(1937)12月15日通水,歷時18個月,投資219萬元。從眉縣渭河北岸孫家堡西南起,向東經扶風、武功、興平於咸陽西郊退入渭水。在武功有第一、二、三渠,其中第三渠境內里程最短。第一渠,自扶風揉谷入楊陵至金鐵寨分水閘,境內渠長25公里。漆水河西渠段於民國24年(1935)8月25日動工,11月下旬完成,全長11公里,過水流量30立方米/秒;漆水河東段於民國25年(1936)11月開工,次年2月基本完成,全長12.833公里,過水流量25立方米/秒。縣境內有斗渠12條,解放後增加9條,設計灌溉面積11.83萬畝,1949年實灌僅6萬畝。建國後對渠道重新整修,命名原第一、三渠為渭惠南乾渠,1975年改稱人民引渭塬下南乾渠,所轄斗渠均經改建。幸福渠(中蘇渠)1956年,蘇坊村在村西漆水河築壩引水,壩長30米,修渠3.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蘇坊、周村、集賢村地1700畝。沿途建水磨4處,水力彈花一處。1962年延長渠道,增大了灌溉面積。1981年秋,漆水河發洪水壩毀,冬季修復。蘇坊村在公社化時期命名為「中蘇」大隊,故名「中蘇渠」,後改為「幸福渠」沿用至今。岸底村渠,1957年5~8月,岸底、高廟、黃家河等村修建。渠口在乾縣徐家崖村(半屬武功,半屬乾縣)漆水河左岸,到游鳳崗子退入漆水。長5公里,渠道為4公里暗渠,無壩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原設計灌三合、渠子、橋子口等村2500畝田地,渠成後實灌300畝。1972年寶雞峽乾渠通水後廢。許家引漆渠,修建於1957年3~6月,渠長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田800畝。
文獻記載
麟遊縣城西鎮頭天台寺有九成宮故址,為隋唐時皇帝避暑勝地,旁有《醴泉銘》碑,系唐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被譽為「雙絕」,為楷書典範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武功縣誌》記載,漆水河兩岸東、西渡口主要有四處:縣東門外(今武功鎮)、下川口、焦陽、「又南距川口十里」處。水「要衝」渡口4處:卜村塬南、漆湋交匯處毛家嘴、楊村北崖下、磨李溝西崖下。清末漆水三渡:縣東門外(今武功鎮)、毛家嘴、川口。水二渡:鏡照寺、北楊村。民國期間,漆、湋河舟渡如故。新中國成立後,漆、湋河兩岸群眾為解決生產和人行困難,以村或兒村聯合搭起木橋、石板橋、過水橋、獨木橋。
視頻
陝西武功姜嫄水鄉,依漆水河而建,將江南風情與關中文化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