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珠
滴水珠 |
中文學名: 滴水珠 |
滴水珠[1](學名:Pinellia cordata N. E. Brown)是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塊莖球形、卵球形至長圓形,長2-4厘米,粗1-1.8厘米,表面密生多數鬚根。葉1,葉柄長12-25厘米。幼株葉片心狀長圓形,長4厘米,寬2厘米。花序柄短於葉柄,長3.7-18厘米。佛焰苞綠色,淡黃帶紫色或青紫色。花期3-6月,果8-9月成熟。
中國特有,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貴州,生長於海拔800米以下的溪旁、潮濕草地、岩石邊、岩隙中或岩壁上。
塊莖入藥,有小毒,能解毒止痛、散結消腫。主治毒蛇咬傷、胃痛、腰痛、漆瘡、過敏性皮炎;外用治癰瘡腫毒、跌打損傷、頸淋巴結結核、乳腺炎、深部濃腫。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心葉半夏的塊莖。春、夏季採收。
目錄
功效
功能主治:止痛,行瘀,消腫,解毒。治頭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損傷,乳癰,腫毒。
①《江西草藥》:"消腫解毒,散瘀止痛。"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散結。"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裝膠囊,1~2分。外用:搗敷。
複方①止痛,消炎,抗過敏,用於頭痛,神經痛,胃痛,腹痛,漆瘡及其它過敏性皮炎:滴水珠,研粉裝入"0"號膠囊,每顆含0.5克,成人每服2顆,一天二至三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②治急性胃痛:滴水珠根一至二個。搗爛,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③治腰痛:滴水珠(完整不破損的)鮮根一錢。整粒用溫開水吞服(不可嚼碎)。另以滴水珠鮮根加食鹽或白糖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跌打損傷:滴水珠鮮根,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挫傷:滴水珠鮮根二個,石胡荽(鮮)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⑥治乳癰,腫毒:滴水珠根與萆麻子等量。搗爛和凡士林或豬油調勻,外敷患部[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性狀鑑別
塊莖扁圓球形,直徑0.8-3.5cm,高約1mm,四周有時可見疣狀突起的小塊莖。表面淺黃色或淺棕色,頂端平,中心有凹陷的莖痕,有時可見點狀根痕;底部扁圓,有皺紋,表面較粗糙。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顯微鑑別,塊莖橫切面,最外為數列木栓細胞,近木栓層處有斷續成環的大型粘液腔。基本組織細胞內富含澱粉粒,粘液細胞橢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針晶長20-76μm。維管束散在,外韌或周木型,導管直徑12-24μm。澱粉多為單粒,圓形或橢圓形,臍點明顯,裂縫狀或「人」字形,復粒多至7分粒[3]。
形態特徵
滴水珠,多年生草本。塊莖球形、卵球形至長圓形,長2-4cm,粗1-1.8cm,表面密生多數鬚根。葉1;葉柄長12-25cm,常紫色或綠色帶紫斑,幾無鞘,下部及頂頭各有珠芽1枚;幼株葉片心狀長圓形,長達4cm,寬約2cm;多年生植株葉片心形、心狀長圓形或心狀戟形,長6-25cm,寬2.5-7.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心形,表面綠色、暗綠色,背面淡綠色或紅紫色,後裂片圓形或銳尖,稍外展。花序柄長3.7-18cm;佛焰苞綠色,淡黃帶紫色或青紫色,長3-7cm,管部長1.2-2cm,粗4-7mm,檐部橢圓形,長1.8-4.5cm。肉穗花序;雌花序長1-1.2cm;雄花序長5-7mm;附屬器青綠色,長6.5-20cm,漸狹為線形,略成「之」字形上繁榮昌盛。漿果長圓狀卵形。花期3-6月,果8-9月成熟[4]。
產地生境
中國特有,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貴州,生長於海拔800米以下的溪旁、潮濕草地、岩石邊、岩隙中或岩壁上。
繁殖方式
外植體的接種培養:取野生臨安滴水珠,先用自來水洗去滴水珠上的泥土,再用洗衣粉水浸泡30分鐘,然後用自來水沖洗20分鐘。外植體沖洗乾淨後,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方法:先用75%酒精消毒30秒,用無菌水沖洗2次,再用0.1%升汞消毒10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5-6次,取出後放在含有無菌濾紙的平皿中,吸取多餘水分。
愈傷組織的誘導及分化:將已消毒的滴水珠的珠芽、嫩葉片切成1厘米×1厘米、新鮮葉柄切成長1厘米左右,接種於MS+6-BA 2毫克/升+NAA0.2毫克/升培養基中,珠芽、嫩葉片與葉柄均接種50個。接種過程在無菌超淨台中完成。培養期間觀察外植體的變化,並在4周後計算誘導率及污染率。由嫩葉片、葉柄在 MS+6-BA2毫克/升+NAA0.2毫克/升培養基中誘導出的愈傷組織,切成小塊接種到分化培養基中。
叢生芽的增殖培養:將在培養瓶中已形成的叢生芽切成小塊,放在培養基MS+6-BA0.5毫克/升+NAA0.25 毫克/升中培養,就能產生許多叢生芽(或苗)。20天後觀察叢芽的生長情況。如此重複,可以達到大量增殖的目的。
滴水珠的煉苗與移栽:當試管苗長出健壯根後,將培養苗拿出培養室,打開培養蓋,煉苗2-3天後取出小苗,洗去附着在苗上的培養基,將其移栽到沙子中。
栽培技術
栽植:選擇海拔在50-200米的地塊,在地塊上挖栽培穴,栽培穴橫向間距為85厘米,栽培穴縱向間距為90厘米,選擇2年生胸徑為2-3厘米的母竹栽至栽培穴內,向栽培穴內回填土至高於原土面13-15厘米,壓實後,澆足定根水;在栽培穴之間的空地上施灑腐殖土,將腐殖土與山土拌合後做壟,每條壟的壟高均為20厘米,壟寬均為60厘米,壟長均為80厘米,每條壟上挖取5個定值穴,選擇當年生直徑為0.6-1厘米的滴水珠塊莖做種,移栽至定值穴內,澆足定根水。
養護:滴水珠種苗定值後每年6月份在壟上施灑一層30厘米厚的混合肥料,混合肥料由腐殖土、豆秸粉、草木灰、蛋殼粉按2:0.5:1:0.1的重量比混合製成,施灑完成後澆足水;每年雨期及時做好排水措施,夏季和秋季非雨期時每隔5天澆一次水,每隔2天在葉面噴施一次葉面水,冬季和春季非雨雪期每隔7天澆一次水,定時除草,除蟲害;滴水珠種苗定值2年後即可採收。
主要價值
塊莖入藥,有小毒,能解毒止痛、散結消腫。主治毒蛇咬傷、胃痛、腰痛、漆瘡、過敏性皮炎;外用治癰瘡腫毒、跌打損傷、頸淋巴結結核、乳腺炎、深部濃腫。
參考資料
- ↑ 農村岩壁上一種葉子邊掛水珠的植物,不僅好看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新浪網,2018-08-03
- ↑ 滴水珠--《中藥大辭典》,中藥大全
- ↑ 滴水珠性狀鑑別--《中華本草》,中醫世家
- ↑ 滴水珠形態特徵,中醫世家